第5章 传染病患者的护理

第5章 传染病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 传染病概述

1. 属于乙类传染病,但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疾病是

A.伤寒 B. 破伤风

C. 鼠疫 D.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E. 霍乱

2. 有皮疹的传染病患者采用物理降温时应注意避免

A.冰水灌肠 B. 酒精擦浴

C. 温水擦浴 D. 头戴冰帽

E. 补充水分

3. 传染病流行过程必需的三个环节是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B. 传染源、病原体、环境

C. 人、病原体、环境

D.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易感人群

E. 人、病原体、易感人群

4. 关于消化道隔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最好同一病种患者收住同一病室

B. 工作人员密切接触患者时应穿隔离衣,戴帽子及口罩、穿隔离鞋

C. 患者的用品、食具、便器、排泄物、呕吐物均须消毒

D. 患者可交换使用物品

E. 病室应有防蝇及灭蝇设施

5.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应以哪一环节为主

A.隔离治疗患者 B. 隔离治疗带菌者

C. 疫苗预防接种 D. 切断传播途径

E. 接触者预防服药

6.甲类传染病包括

A.天花、霍乱 B. 鼠疫、SARS

C. 鼠疫、禽流感 D. 鼠疫、霍乱

E. 天花、鼠疫

第二节 流行性感冒患者的护理

1. 关于流行性感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甲型流感易发生变异

B. 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

C. 临床表现以上呼吸道症状较重

D. 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较重

E.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2. 流行性感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呼吸道传播 B. 昆虫传播

C. 接触传播 D. 血液传播

E. 体液传播

第三节 麻疹患者的护理

1.关于麻疹的叙述,以下哪项不正确

A.只通过呼吸道传染

B.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C.凡未患过麻疹或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

D.感染后可终身免疫

E.潜伏期末2~3 d至出疹后5 d有传染性

2. 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肺炎 B. 脑炎

C. 心肌炎 D. 急性呼吸衰竭

E. 急性肾功能衰竭

3.麻疹患儿合并肺炎具有传染性的时段是

A.出疹前5 d至出疹后10 d

B.出疹前10 d至出疹后5 d

C.出疹前5 d至出疹后5 d

D.出疹前10 d至出疹后10 d

E.出疹期

4.麻疹出疹的顺序是

A.头面—耳后—躯干—四肢末端—全身

B.耳后发际—颈部—躯干—四肢—手掌—足底

C.四肢末端—头面—躯干—背部—胸部

D.四肢末端—躯干—头面—耳后发际

E.四肢末端—头面—耳后发际—前胸—后背

5. 患儿,2岁半,4 d前发热、流涕、咳嗽,今晨发现前额及耳后有浅红色斑丘疹、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红、精神不振、肺呼吸音粗,其诊断的最大可能是

A.麻疹 B. 幼儿急疹

C. 猩红热 D. 风疹

E. 肠道病毒感染

6. 5岁女孩,2周前发热,第二天后出皮疹,皮疹2~3 d 出齐后体温渐退,1周来全身皮肤糠麸样脱屑,手脚有大片脱皮,护士在分诊时判断其最可能是

A.猩红热 B. 风疹

C. 药疹 D. 麻疹

E. 幼儿急疹

7. 患儿女,4岁。其幼儿园同班一儿童被确诊为麻疹,家长非常紧张,护士对其家长进行健康指导正确的是

A.隔离检疫10 d B. 可注射血清免疫球蛋白

C. 服用抗病毒口服液 D. 每日室外活动2 h

E. 接种麻疹疫苗

8. 患儿男,5岁。高热4 d,发疹1 d,拟诊为麻疹,下列表现对麻疹具有早期诊断意义的是

A.麻疹黏膜斑 B. 发热

C. 典型皮疹 D. 淋巴结肿大

E. 检测到麻疹IgG型抗体

(9~11题共用题干)

麻疹患儿,体温40.5℃,皮疹已出,无并发症。

9. 此时应采取的退热措施是

A.冰袋冷敷

B. 乙醇擦浴

C. 小量使用退热药,使体温稍降

D. 大量使用退热药,及时退热

E. 迅速降低室温

10. 为保持口腔清洁,应选用的口腔护理液是

A.碳酸氢钠溶液 B. 乙醇

C. 甲硝唑溶液 D. 醋酸

E. 2%硼酸溶液

11. 为预防传染,患儿的隔离期是

A.至体温恢复正常 B. 出疹后5 d

C. 出疹后10 d D. 出疹后21 d

E. 皮疹全部消退

第四节 水痘患者的护理

1.某学校出现一例水痘患儿,护士在为家长做健康教育时,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痘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

B.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C.感染水痘后一般可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D.水痘痂皮有传染性

E.四季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

2. 水痘的临床特征是

A.玫瑰色斑丘疹 B. 细小红色斑丘疹

C. 淋巴结肿大 D. 口腔充血

E. 皮肤和黏膜本身还出现并同时存在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

3. 患儿女,4岁。体温38.7℃,躯干可见少量斑疹、丘疹、疱疹,诊断为水痘。应避免使用的药物是

A.维生素C B. 阿昔洛韦

C. 对乙酰氨基酚 D. 糖皮质激素E. 维生素B12

(4~6题共用题干)

患儿,3岁半,发热2 d后出现皮疹而入院。查体:体温39.6℃,脉搏110次/min,呼吸32次/min,精神一般,咽后壁充血,头皮及躯干有散在的淡红色斑丘疹及疱疹,其余部位未发现异常。

4.根据检查结果。患儿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麻疹 B.猩红热

C.幼儿急疹 D.伤寒

E.水痘

5.如需隔离,则隔离期应至

A.出疹后2 d B.皮疹全部结痂

C.出疹后10 d D.出疹后3 d

E.皮疹全部消退

6.护士对患儿正确的护理措施,应除外的是

A.饮食宜清淡,多饮水

B.用乙醇擦浴及时降温

C.疱疹破溃有继发感染者,局部用抗生素软膏

D.及时更换内衣

E.适宜的温湿度

第五节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护理

1. 流行性腮腺炎的首发体征是

A.腮腺肿大 B. 耳后淋巴结肿大

C. 耳后皮疹 D. 脑膜刺激征阳性

E. 肌张力下降

2.患儿,7岁,发热3 d伴腮腺肿大2 d入院,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实验室检查血清特异性抗体,下列哪项阳性提示近期有感染

A.IgA B.IgD

C.IgE D.IgG

E.IgM

3. 流行性腮腺炎患儿,隔离处理。今日腮腺肿胀消退已满3日,此时应采取的措施是

A.继续隔离3 d

B. 解除隔离

C. 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D. 检查患儿唾液中有无腮腺炎病毒

E. 检查患儿血清中有无特异性IgM抗体

4. 患儿5岁,腮腺明显肿大,局部皮肤紧张发亮,张口咀嚼时胀痛加剧,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则对其腺肿的护理不正确的是

A.可进食水果、果汁、补充维生素C片

B. 腺肿处可冷敷

C. 腺肿处可用醋调青黛散外敷

D. 用温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E. 宜进易消化和清淡饮食

第六节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

1.急性肝炎黄疸前期最突出的表现是

A.神经系统症状 B.呼吸道症状

C.泌尿道症状 D.消化道症状

E.血液系统症状

2. 检测HBV感染最可靠的指标是

A.HBeAg B. HBsAg

C. HBV-DNA-P D. HBcAg

E. HBV-DNA

3. 乙肝疫苗的成分是

A.HBV B. HBsAg

C. HBeAg D. HBeAb

E. HBcAg

4. 急性重症肝炎早期最突出、最有诊断意义的症状是

A.黄疸迅速加深 B. 出血倾向加重

C. 出现腹水 D. 严重恶心、呕吐

E.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5. 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最恰当的饮食是

A.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饮食

B. 高蛋白、高脂肪饮食

C. 适合患者口味富含维生素清淡饮食

D. 高蛋白、低脂肪饮食

E. 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饮食

6. 甲型肝炎的传播方式是

A.飞沫 B. 虫媒

C. 母—婴 D. 血液传播为主

E. 粪—口

7. 传染科护士在给乙肝患者抽血时不小心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保护该护士不受传染的是

A.碘酒消毒 B. 应用干扰素

C. 立即注射乙肝疫苗 D. 注射丙种球蛋白

E. 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8. 某幼儿园近半月连续发现10余名4~5岁幼儿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其中2人眼睛发黄,HBsAg (-),抗HAV-IgM(+),抗HAV-IgG(-)。最可能是患上

A.丁型肝炎 B. 乙型肝炎

C. 丙型肝炎 D. 甲型肝炎

E. 戊型肝炎

9. 患者,男,30岁。食欲减退、疲乏无力1周,伴巩膜及皮肤黄染2 d。入院3 d后出现嗜睡、扑翼样震颤,肝未扪及。血清总胆红素200 μmol/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50 U/L, 血清HBsAg(+),此患者的肝炎类型是

A.胆汁淤积型肝炎 B.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C. 急性黄疸乙型肝炎 D. 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

E. 急性重型乙型肝炎

10. 患者,男,29岁。既往体健,体检时肝功能正常,抗-HBs(+),HBV其他血清病毒标记物均为阴性。其很担心自己患上乙型肝炎,护士应告知患者其此时的状况是

A.乙型肝炎但病情稳定 B. 乙型肝炎且有传染性

C. 处于乙型肝炎恢复期 D.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

E. 对乙型肝炎病毒具有免疫力

11. 某孕妇,28岁。既往体健,近1年来发现HBs Ag阳性,但无任何症状,肝功能正常,经过10月怀胎,足月顺利分娩一3500 g女婴,为阻断垂直传播,对此新生儿最适宜的预防措施是注射

A.乙肝疫苗

B. 乙肝疫苗+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C. 乙肝疫苗+丙种球蛋白

D. 丙种球蛋白

E.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12. 患者,男,55岁。发现乙肝10年,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尿黄1周,自昨日起烦躁不安,性格改变,行为异常,呼气中有肝臭味,目前最主要的护理诊断是

A.活动无耐力 B. 潜在并发症:肝性脑病

C. 皮肤完整性受损 D.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E. 体液过多

第七节 艾滋病患者的护理

1.艾滋病的常见传播途径不包括

A.性接触 B.血液制品

C.针刺 D. 医疗器械污染

E.一般生活接触

2. 艾滋病所致机会性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A.隐球菌脑膜炎 B. 肺孢子菌肺炎

C. 机会性肿瘤 D. 巨细胞病毒脑炎

E. 卡波西肉瘤

3. 艾滋病患者应采取的隔离措施是

A.接触隔离 B. 飞沫隔离

C. 保护性隔离 D. 呼吸道隔离

E. 血液-体液隔离

4. 林某,男,28岁。有同性恋史,体检时发现HIV抗体检测阳性,自诉并无不适感。护士对他进行健康宣教中,说法欠妥当的是

A.定期随访 B. 早期抗病毒治疗

C. 避免和他人交往,预防交叉感染 D. 性生活应使用避孕套

E. 严禁献血

5. 护士不慎被怀疑污染HIV的针头刺伤,下列措施不正确的是

A.轻轻挤压 B.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C. 用消毒液消毒 D. 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E. 按压伤口止血

6. 患者,男,36岁。反复发热,腹泻2个月,查血清HIV抗体(+),初步诊断为艾滋病。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史评估时,下列内容中最不重要的是

A.性交史 B. 有无吸食大麻史

C. 性伴侣的情况 D. 有无静脉吸毒史

E. 有无输血史

7.患者,男,24岁。8年前发现HIV抗体(+),4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8.0~38.5℃,伴咳嗽. 咳痰,入院诊断为“肺孢子菌肺炎”。目前该患者的艾滋病分期最可能的是

A.潜伏期 B.典型艾滋病期

C.无症状感染期 D.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

E.急性感染期

8. 患者,男,38岁。因发热、咳嗽伴间断腹泻、食欲减退及明显消瘦半年就诊,有同性恋史。查血清HIV抗体(+),诊断为艾滋病。患者恐惧、绝望,对治疗护理不合作,目前对患者最重要的护理措施是

A.心理支持 B. 物理降温

C.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 D. 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

E. 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

第八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护理

1.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传播途径是

A.血液传播 B.虫媒传播

C.飞沫传播 D.粪—口传播

E.密切接触

(2~5题共用题干)

患者,男,20岁。因突起高热3 d,以流行性乙型脑炎收治入院。查体:体温39.8℃,脉搏120次/min,呼吸38次/min,节律不整、对光反射迟钝,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颈强直(+)。

2.该患者此时正处于病程的哪一期

A.初期 B.恢复期

C.缓解期 D.极期

E.后遗症期

3.此期患者可出现的三个最主要的凶险症状是

A.高热、意识障碍、呼吸衰竭

B.意识障碍、呼咴衰竭、循环衰竭

C.高热、抽搐、呼吸衰竭

D.高热、抽搐、循环衰竭

E.抽搐、呼吸衰竭、循环衰竭

4.在巡视患者的过程中,发现患者出现肢体发紧,双眼凝视,首先考虑患者可能发生

A.意识丧失 B.惊厥

C.脑疝 D.小脑损害

E.中枢性呼吸衰竭

5.下列处理措施中,错误的是

A.立即放置患者于仰卧位,头偏向一侧

B.松解衣服和领口

C.将包纱布的压舌板置于上下臼齿之间

D.按住患者的上下肢,以免坠床和意外伤害

E.保持病室安静

第九节 猩红热患者的护理

1. 猩红热出疹期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贫血性皮肤划痕 B.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C. “杨梅”样舌 D. 帕氏线

E. 口周苍白区

2.治疗猩红热的首选抗生素是

A.红霉素 B.头孢曲松

C. 青霉素 D.阿米卡星

E.庆大霉素

3. 护士对脱屑期猩红热患儿采取的皮肤护理措施,错误的是

A.大片脱皮时用消毒剪刀剪掉

B. 观察皮疹消退及脱皮情况

C. 用温水清洗皮肤,禁用肥皂清洗

D. 脱皮时涂凡士林或液状石蜡

E. 脱皮大时可用手轻轻撕掉

4. 患儿男,8岁。发热、咽部肿痛、颈部淋巴结肿大、全身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诊断为“猩红热”,患者感染的病原体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 肺炎克雷伯杆菌

C. 铜绿假单胞菌 D.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E. 溶血性链球菌

5. 患儿女,6岁。患猩红热入院。患儿躯干呈糠皮样脱屑,手足大片状脱皮,因担心自己不好看,拒绝与外界交流。护士给予心理疏导,不恰当的内容是

A.介绍观察病情的要点

B. 正确对待自我形象改变

C. 介绍疾病预后,加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D. 鼓励患儿与小朋友玩耍

E. 关心和爱护患儿,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第十节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护理

1.典型急性菌痢患者的粪便呈

A.米汤水样便 B.柏油样黑便

C.灰陶土样便 D.果酱样腥臭便

E.少量黏液脓血便

2.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特点不包括

A.高热 B. 痉挛性腹痛

C. 惊厥 D. 嗜睡

E. 迅速发生休克及昏迷

3. 预防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感染传播的措施,正确的是

A.隔离期限至少为1周

B. 咽拭子培养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

C. 进行消化道隔离

D. 疫苗预防是永久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E. 患儿衣物. 呼吸道分泌物均需严格消毒

4. 患儿,女,3岁。因突然高热、进行性呼吸困难入院,怀疑为中毒性痢疾。为早日检出痢疾杆菌,护士留取大便正确的做法是

A.标本多次采集,集中送检

B. 选取大便黏液脓血部分送检

C. 患儿无大便时,口服泻剂留取大便

D. 如标本难以采集,可取其隔日大便送检

E. 可用开塞露灌肠取便

5. 患儿,6岁,高热,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有脓血便,诊断为中毒性细菌性痢疾,则该患儿应隔离至

A.热退

B. 隔离一周

C. 大便常规正常

D. 便培养1次阴性即可

E. 临床症状消失1周或3次大便培养阴性

6. 患儿男,9岁。因突然高热、抽搐、意识不清入院,经相关检查后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治疗首选

A.磺胺药 B. 四环素

C. 氨苄西林 D. 阿米卡星

E. 庆大霉素

第十一节 结核患者的护理

1. 预防肺结核流行的最重要措施是

A.加强营养 B.接种卡介苗

C.加强登记管理 D.做好痰的处理

E.隔离和有效治疗排痰患者

2. 肺结核诊断最可靠的依据是

A.胸部X线片 B. 痰结核菌检查

C. 结核菌素试验 D. 肺部CT检查

E. 红细胞沉降率

3. 下列哪一抗结核药物属于全杀菌药

A.链霉素 B. 吡嗪酰胺

C.乙胺丁醇 D. 异烟肼

E. 对氨基水杨酸

4. 肺结核患者服用两种以上抗结核药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缩短疗程 B. 减少用药的剂量

C. 增加患者耐受性 D. 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E. 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5. PPD结果的临床意义,正确的是

A.小儿PPD强阳性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

B. PPD强阳性表示病情十分严重

C. PPD硬结直径<9 mm为阴性

D. 小儿PPD阳性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

E. PPD硬结直径>5 mm为强阳性

6.肺结核化学治疗原则的描述,错误的是

A.早期使用抗结核药 B.联合使用两种以上药物

C.坚持完成规定疗程 D.严格遵照适当的药物剂量

E.间断使用抗结核药

7. 进行结核菌素试验,护士判断试验结果的正确方法是

A.注射后24 h测量皮肤局部红晕直径

B.注射后24 h测量皮肤局部硬块直径

C.注射后48 h测量皮肤局部红晕直径

D.注射后72 h测量皮肤局部红晕直径

E.注射后72 h测量皮肤局部硬块直径

8. 骨关节结核的治疗,应特别强调

A.手术治疗 B.局部用药

C.卧床休息 D.石膏制动

E.全身治疗

9. 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术适应证包括

A.病灶内有大块死骨或大脓肿

B.窦道长期不愈

C.脊柱结核伴有截瘫

D.单纯滑膜结核或单纯骨结核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E.以上均是

10. 肠结核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

A.直肠 B.乙状结肠

C.回盲部 D.回肠末段

E.升结肠

11. 最有助于诊断肠结核的病理改变是

A.粘膜弥漫性炎症

B.节段性炎症

C.匍行沟槽样溃疡

D.干酪性肉芽肿

E.非干酪性肉芽肿

12. 患者,男性,34岁。午后低热、乏力、食欲缺乏、消瘦、盗汗、咳嗽、咳痰2个月,查体:锁骨上、下区可闻湿啰音。最能帮助明确诊断的检查是

A.血常规

B. 痰结核菌检查

C. 痰培养

D. 胸部X线检查

E. 血培养

13. 患者,男性,45岁,诊断为肺结核,使用乙胺丁醇抗结核治疗。该药的不良反应为

A.肝损伤

B. 心功能下降

C. 肾毒性作用

D. 听力下降

E. 视神经炎

14. 患者,女,54岁。有肺结核10多年,昨日突然咯血数口,首选的治疗药是

A.呼吸兴奋剂

B. 垂体后叶素

C. 镇静剂

D. 凝血药

E. 止咳药

15. 患者,男,36岁。午后低热、盗汗1个月,中量咯血12 h。此时最合适的体位是

A.仰卧位

B. 患侧卧位

C. 立位

D. 座位

E. 健侧卧位

16. 患者,女,28岁。近4个月来轻咳,痰中带血丝,午后手足心发热、盗汗、心悸,X线胸片示右上肺有圆形透光区。这时如果给患者做PPD试验,48 h后皮肤硬结直径<5 mm,其诊断最有可能的是

A.排除结核

B. 属于正常反应

C. 可能合并应用免疫增强药物

D. 时间过短,机体未形成变态反应

E. 可能合并细胞免疫受抑制疾病存在

17. 患儿女,10岁。诊断为原发型肺结核,其典型X线表现是

A.云絮状影

B. 哑铃形阴影

C. 肺门淋巴结肿大

D. 肺部球形病灶

E. 散在的斑点状阴影

(18~19题共用题干)

患者.男。62岁。糖尿病病史10年。近1个月来出现午后低热、盗汗、乏力、消瘦,近3 d出现高热、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入院痰液检查示结核分枝杆菌阳性,诊断为肺结核。医嘱给予链霉素治疗。

18.护士为患者进行的药物指导中,告诉患者链霉素长期应用可出现的不良反应是

A.中毒反应

B.肝损害

C.眩晕、听力障碍

D.胃肠道反应

E.视神经炎

19.对患者的痰液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

A.焚烧

B.深埋

C.阳光下曝晒

D.消毒液冲洗后排放

E.紫外线灯照射

第十二节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

1.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临床表现主要是

A.持续头痛

B.喷射性呕吐

C.性情改变

D.惊厥频繁发作

E.脑膜刺激征明显

2. 结核性脑膜炎是小儿结核病中最严重的一种,有关脑脊液的特点正确的是

A.糖含量正常,氯化物含量降低

B. 糖含量升高,氯化物含量正常

C. 糖和氯化物含量升高

D. 糖含量正常,氯化物含量升高

E. 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

第十三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护理

1. 关于流脑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病原菌为革兰染色阴性

B. 病原菌侵入体内仅个别发展为流脑

C. 病原菌由鼻咽部侵入

D. 属于化脓性脑膜炎的一种

E. 皮肤淤点主要是由于休克或DIC所致

2. 普通型流脑败血症期特征性的表现是

A.皮肤黏膜瘀斑

B. 全身中毒症状

C. 剧烈头痛

D. 高热

E. 脑膜刺激征

3.流脑患者出现昏迷,潮式呼吸和瞳孔大小不等,最主要抢救措施是

A.使用人工呼吸机

B. 20%甘露醇快速滴入

C. 气管切开

D. 注射654-2

E. 肌注苯巴比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