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血液、造血器官及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第14章 血液、造血器官及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 血液及造血系统解剖生理
1. 以下不属于造血器官的是
A.肝 B. 脾
C. 淋巴结 D. 胰腺
E. 骨髓
2. 导致血液病患者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
A.出血 B. 继发感染
C. 肿瘤细胞过度增生 D. 贫血
E. 骨关节痛
3. 下列哪项因素与血液病患者的出血无关
A.白细胞总数减少 B. 凝血因子缺乏
C. 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D. 血小板数目减少
E. 血小板功能异常
4. 正常小儿白细胞分类出现两次交叉的时间(或年龄)分别是
A.出生后2~4 d和1~3岁 B. 出生后4~6 d和4~6岁
C. 出生后6~8 d和4~6岁 D. 出生后8~10 d和8~10岁
E. 出生后13~15 d和13~15岁
5. 血液病患者发热时,采用的护理措施应除外
A.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
B.中高热时应给予降温处理
C.降温措施主要是乙醇擦浴
D.每日液体入量在3000 mL左右
E.药物降温,药量不宜过大
第二节 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护理
1. 缺铁性贫血患儿的外周血涂片的最主要特点是
A.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B.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C.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 小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E. 大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 治疗缺铁性贫血,服用铁剂的最好时间是
A.与维生素C同服,两餐间服用 B. 与维生素C同服,餐后服用
C.与维生素C同服,餐前服用 D. 与牛乳同服,两餐间服用
E. 与钙片同服,餐前服用
3. 关于注射铁剂的用药护理措施中,下列哪项不正确
A.使用时剂量要准确
B. 宜作浅部肌内注射
C. 观察有无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D. 观察有无面部潮红、头痛、关节痛等副反应
E. 静脉注射时应避免药液外渗
4. 患儿,5岁,诊断为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为75 g/L。护士为家长饮食指导,告知含铁最丰富的一组食物是
A.蔬菜、水果 B. 高脂肪及高糖饮食
C. 动物肝及高蛋白饮食 D. 白菜及高蛋白饮食
E. 瓜类菜及低蛋白饮食
第三节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的护理
1. 患儿面色蜡黄,手有震颤,血红细胞3×1012/L,血红蛋白80 g/L,红细胞形态大小不等,以大红细胞为多。首先考虑
A.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B.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C. 营养性混合性贫血 D. 生理性贫血
E. 溶血性贫血
2. 患儿,8个月。单纯母乳喂养。患儿中度贫血,乏困、无力,诊断为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健康教育时,告知家长发病的主要原因是
A.铁摄入不足 B. 铁需要量增多
C.维生素C摄入不足 D. 维生素B12及叶酸供给不足
E.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
(3~5题共用题干)
患儿,女,11个月,单纯母乳喂养。因表情呆滞,活动减少3周来就诊。查体:患儿面色苍白,四肢震颤,肝肋下2 cm,血常规示红细胞2.4×l012/ L,血红蛋白75 g/L,白细胞9.8×l09/ L,网织红细胞0.005。
3.治疗首选
A.硫酸亚铁 B.维生素B12
C.丙酸睾酮 D.糖皮质激素
E.叶酸
4.该患儿精神症状好转在用药后
A. 24 h B. 2~4 d
C. 10 d D. 2周
E. 4周
5.本病预防的关键是
A.按时添加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的辅食
B.及时添加谷类食物
C.坚持母乳喂养
D.积极治疗导致贫血的疾病
E.不可随便用药
第四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护理
1.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是
A.营养缺乏 B.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C.失血过多 D.严重感染
E.溶血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
2.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死亡原因是
A.贫血 B. 出血
C. 感染 D. 心力衰竭
E. 呼吸衰竭
3. 区分急性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表现是
A.发热 B. 贫血
C. 皮肤出血 D. 颅内出血
E. 胸骨压痛
4. 最易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是
A.青霉素 B. 红霉素
C. 氯霉素 D. 保泰松
E. 地塞米松
5. 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治疗,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部分患者可做脾切除 B. 注射丙酸睾酮
C. 输新鲜血 D. 做骨髓移植
E. 感染时用氯霉素
6. 全血细胞减少、骨髓三系增生低下,你认为符合下列何种疾病护理评估的实验室检查
A.缺铁性贫血 B. 再生障碍性贫血
C. 急性白血病 D. 慢性白血病
E.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7. 某再生障碍性贫血,出现高热,伴抽搐,此时,最合适的降温措施是
A.温水擦浴 B. 酒精擦浴
C. 冰水灌肠 D. 口服退热剂
E. 头部及大血管处放置冰袋
8. 陈某,女,32岁。拟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新收入院。身体评估发现:四肢皮肤散在性瘀点与瘀斑;右颊部可见一约1.5 cm×0.5 cm的口腔溃疡,牙龈渗血,口腔黏膜未见血泡形成;咽无充血,双扁桃体无肿大;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为有效预防感染,目前该患者首先应采取的护理措施是
A.保持皮肤的干燥与清洁 B. 加强口腔护理
C. 定期进行会阴冲洗 D. 避免外出到人群聚集的地方
E. 加强营养
9. 患者,女,35岁。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50 g/L ,血小板计数20×109/ L,查体:肝、脾、淋巴结无肿大。给予丙酸睾酮治疗,该药的正确使用方法是
A.该药吸收快,需要深部肌肉注射
B. 该药不良反应较少,用量可以适当加大
C. 长期用药,肝功能不受损害
D. 如用药1个月见效,即可停药
E. 需经常更换注射部位,防止注射处发生肿块
10. 患者,男,34岁。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一侧肢体瘫痪,则该患者可能发生了
A.白血病 B. 淋巴瘤
C.脑出血 D. 脑梗死
E.慢性肾衰竭
第五节 血友病患者的护理
1. 血友病的发病机制是
A.血小板量异常 B. 血小板功能异常
C. 凝血因子缺乏 D. 抗凝物质增多
E. 血管壁异常
2. 对血友病患者健康宣教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避免从事易受伤的工农业重体力劳动
B. 结婚前后应去遗传咨询门诊进行咨询
C. 可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D. 传递者妊娠早期应检查胎儿是否患血友病,以决定是否终止妊娠
E. 患病必须手术时,术前需补充凝血因子
3. 患者,女性,17岁,因月经经量增多来就诊。自幼稍微碰伤后均会有皮肤紫斑,实验室检查示凝血因子Ⅷ缺乏,诊断为血友病。护士在为患者实施的健康教育,错误的是
A.尽量避免受伤 B. 限制剧烈活动
C. 注意观察出血情况 D. 可用阿司匹林治疗
E. 结婚前应去医院咨询
第六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护理
1.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是
A.贫血 B. 感染
C. 内脏出血 D. 颅内出血
E. 心力衰竭
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首选
A.糖皮质激素 B. 脾切除
C. 输新鲜血 D. 输血小板悬液
E.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滴注
3. 为防止发生颅内出血,应监测患者的血小板不低于
A. 20×109/L B. 40×109/L
C. 60×109/L D. 70×109/L
E. 80×109/L
4. 赵某,女,42岁。因ITP入院。初步身体评估:体温38.8℃,牙龈渗血,四肢皮肤多处出现瘀斑。血象:红细胞3.0×1012/ L,血红蛋白88 g/L,白细胞6.0×109/ L,血小板18×109/L。目前该患者需要优先关注和处理的护理诊断的问题是
A.体温过高 B. 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
C. 潜在并发症:贫血性心脏病 D. 有感染的危险
E.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5. 刘某,女,38岁。入院诊断未明ITP。身体评估:牙龈渗血,四肢皮肤多发性紫癜及瘀斑。血象:红细胞3.6×1012/ L,血红蛋白80 g/L,白细胞6.8×109/ L,血小板15×109/ L。下列护理措施哪项是错误的
A.避免过度疲劳或情绪激动
B. 尽量减少注射或各种穿刺
C. 为了减少皮下出血,不宜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D. 注射部位拔针后局部要延长加压时间
E. 避免皮肤的外伤或挤压
6. 吕某,女,32岁。反复出现皮肤紫癜伴月经过多半年,初步诊为ITP,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是
A.脾功能亢进 B. 血小板功能异常
C. 免疫反应异常 D. 病毒感染
E. 寄生虫感染
7. 患者,女,29岁。印刷厂车间工人。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皮质激素治疗半个月后好转。护士对该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时,不妥的是
A.坚持饭后服药 B. 避免到人多聚集的地方
C. 必须调换工种 D. 注意自我病情监测
E. 若无新发出血可自行停药
8. 张某,女,28诉。因ITP入院。初步评估示:体温39.8℃,牙龈有渗血,四肢皮肤多发性紫癜及瘀斑。血象:红细胞3.5×1012/ L,血红蛋白93 g/L,白细胞6.8×109/ L,血小板20×109/ L。针对此患者,下列护理措施错误的是
A.加强口腔护理
B. 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
C. 首选冰敷降温,必要时可予酒精擦浴
D. 尽可能减少注射或穿刺的次数
E.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自觉症状及出血情况的变化
第七节 过敏性紫癜患者的护理
1. 过敏性紫癜预后较差的临床表现类
A.紫癜型 B. 肾型
C.腹型 D. 关节型
E. 腹型与关节型并存
2. 护士对过敏性紫癜患者的健康教育不正确的是
A.帮助患者寻找致病因素 B. 急性期卧床休息
C. 避免接触致敏源 D. 让患者学会自我观察
E. 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虾、蟹等
3. 林某,男,18岁。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伸侧面对称性皮下出血点,少有融合,颜色鲜红,略高出皮肤,无痛无痒。近日还出现腹痛,但无发热及其他不适,拟过敏性紫癜收入院。为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作为责任护士目前首先应注意了解和观察的内容是
A.血象检查结果及其变化 B. 肢体皮肤出血情况及其变化
C. 骨髓检查及其结果 D. 血小板检查结果及其变化
E. 生命体征、腹部症状及其变化
第八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护理
1. DIC常见的病因不包括
A.感染 B.严重创伤
C.恶性肿瘤 D.高血压
E.休克晚期
2. 下列药物中属于DIC早期最常用抗凝药物是
A.阿司匹林 B. 枸橼酸纳
C. 肝素 D. 速避凝
E. 低分子右旋糖酐
3. DIC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应除外
A.一旦病因消除,DIC被控制,应及早停用肝素治疗
B. 对DIC患者的出血不可贸然使用一般止血药
C. 肝素使用过量时可用鱼精蛋白对抗
D. 在低凝血期,肝素与补充凝血因子需同时进行
E. DIC后期不必使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