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 系统创新思维(SIT)方法的原则
系统创新思维(Systematic Inventive Thinking,简称SIT)方法是TRIZ的延续和简化。TRIZ复杂的体系结构和烦琐的实施流程限制了TRIZ的推广与应用,而SIT方法作为TRIZ的一种简化形式,既保留了TRIZ的精髓,又简化了解决创新问题的一般流程,由此使得SIT创新方法较为容易学习、掌握和应用。概括而言,SIT方法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1)封闭世界环境原则
封闭世界环境原则也称“盒内思考”原则,“盒内”泛指个人和组织现有的资源,是SIT方法成功实施的关键。传统观念中,创新从不遵循特定的规则,而且模式难以捉摸,所以必须“跳出思维框架”尽可能发散思维。封闭世界环境原则认为,创新不需要更多的投入,应在可控资源投入范围内挖掘现有资源的最大价值,并对组织内部相关要素进行重组,赋予其更多的功能和可能性,甚至发现一些原本认为不能利用或没有意识到能够利用的资源,以发挥其最大效用。由此可以看出,SIT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创新的可行性。
2)质变原则
质变原则是指通过将主要问题元素或存在的变量在总体上予以消除或逆转,以找到创新问题的解决方案,因为在特定条件下的问题大多可以被中和或变为关键积极因素、不利因素或可变为有利因素。
3)形式决定功能原则
形式决定功能原则认为,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基于现有资源而不是引进外部资源,强调应从现有产品或服务出发,通过系统操作形成SIT所称的虚拟产品(形式),然后检测创新是否符合现有或潜在用户的需求(功能)。
4)最大阻力路径原则
正如在大自然中的瀑布从山顶一泻而下总是遵循最小阻力路径——最容易路径一样,在创新思维中,人们的大脑也总是会寻找最小阻力方式,这也正是大多数人之所以难以产生创新想法的主要原因。而SIT方法则鼓励人们从反向角度思考,即选择最大阻力的创新路径。
5)认知定式原则
认知定式的实质是一种惯性思维方式,此思维中的目标物体或状态只有唯一的特定形式,由此排除了其他所有可能形式。该思维定式原则包括结构性思维定式原则和功能性思维定式原则两种表现形式。
(1)结构性思维定式原则
结构性思维定式倾向于将目标看成一个不能拆分或重组的整体,如为什么电视控制板必须安装在电视机底部,如果安装在上部是否更好?因为在电视机被发明的时候,控制板是由蜡制作的电位器,如安装在电视机上部极易被阴极射线管散出的热熔化,所以必须安装在电视机底部。因此,至今即使人们不断地研制出不同性能的电视机,控制板却大多依然安装在底部。显然,结构性思维定式会严重阻碍人们的发散性创新思维。
(2)功能性思维定式原则
功能性思维定式倾向于对不同的目标赋予特定的功能,社会学家邓克(Karl Dunker)在其著名的“邓克蜡烛疑问”测试问题中将功能性思维定式看作一种“思维障碍”,是一种限制人们破除传统思维的认知偏见,因为它在解决问题时阻止以新的方法达成目标。
6)近-远-最佳模型原则
囿于大多数产生创新的想法最初是枯燥的或不切实际的等多种原因,找到“最佳点”显然需要构建巧妙可行的思路。这个观点在哈佛商业评论相关文章中被阐述为“找到你的创新最佳点”,也即一个好的创新应该有趣且可行,遵循近-远-最佳原则,以保障创新的构思过程脱离现有状态,在使得创新想法足够有趣的同时尽可能便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