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陶与青瓷

第十节 白陶与青瓷

白陶早在新石器时期已经出现,由于烧制温度的提高、原料淘洗的精细,使白陶更加细腻洁白。商代白陶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采用雕刻进行装饰,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白陶刻纹豆。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陶瓷》一文中说:“至于白陶的出现,实在是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情,因此这种花纹精美、形式庄严的白质陶器,在世界陶瓷美术史中,占据了首席位置。”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奴隶制形成,制陶业从农业中划分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由此带来了陶业的大发展。商代在烧陶的基础上成功地烧成原始青瓷,烧制的温度在1000~1200℃以上。青瓷看上去并不是青色,而是淡黄绿、粉绿的颜色,这就涉及瓷器命名问题。青色釉的瓷器是从瓷器的釉色来称谓的,上釉后瓷器呈现颜色与釉色并不一致。相反,瓷器为青色,但不一定是青瓷。专家们以考古资料为依据,从生产与使用人群入手考察古代文献的记载,认为扬州贡品中“琨瑶”有可能是中原人对原始青瓷的称谓,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有了瓷的概念。

商 白陶刻纹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春秋 肩部有两个套环系耳的青瓷罐
萧山博物馆藏

【注释】

[1]闻人军.考工记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1988: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