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一、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色
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齐纨[1]吴綀[2],冰素[3]雾绡[4],精润密致,机杼[5]之妙也。武陵[6]水井之丹[7],磨嵯之沙[8],越嶲[9]之空青,蔚[10]之曾青[11],武昌之扁青[12],蜀郡[13]之铅华[14],始兴[15]之解锡[16],研炼澄汰、深浅、轻重、精粗,林邑[17]昆仑[18]之黄,南海[19]之蚁铆[20],谓之赤胶也。云中[21]之鹿胶[22],吴中之鳔胶[23],东阿[24]之牛胶[25]。漆姑汁炼煎并为重采郁而用之。古画不用头绿大青,取其精华,接而用之。百年[26]传致之胶,千载不剥;绝仞[27]食竹[28]之毫[29],一划如剑。
(摘自: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俞剑华,注释.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49-53.)
二、王绎《彩绘法》
采、彩互通,《彩绘法》在传世文本中亦写作《采绘法》。元代王绎(字思善)传授的写像彩绘法是[30]:
凡面色,先用三朱、腻粉[31]、方粉[32]、藤黄、檀子、土黄、京墨合和衬底,上面仍用底粉薄笼,后用檀子、墨水斡染[33]。面色白者,粉入少土黄、胭脂,不用胭脂则入三朱。红者,前件色入少土朱。紫堂者,粉、檀子、老青入少胭脂。黄者,粉、土黄入少土朱。青黑者,粉入檀子、土黄、老青各一点,粉薄罩,檀墨斡。以上看颜色清浊加减用,又不可执一也。口角胭脂淡,如要带笑容,口角两笔略放起。眼中白,染瞳子外两笔,次用烟子点睛,墨打圈,眼梢微起,有褶便笑。口唇上,胭脂蓦[34]。鼻色红,胭脂微笼。面雀斑,淡墨水斡。麻,檀水斡。髯色黑者,依鬓发渲;紫者,檀、墨间渲;黄红者,藤黄、檀子渲。发,先用墨染,次用烟子渲。有间渲、排渲、乱渲[35],当自取用。手指甲,先用胭脂染,次用粉染根。凡染妇女面色,胭脂粉衬,薄粉笼,淡檀、墨斡。凡染法:白纸上,先染,后罩粉,然后再染提掇。绢则先衬背后。[36]
凡调和服饰器用颜色者:绯红,用银朱、紫花合。桃红,用银朱、胭脂合。玉红[37],用粉为主,入胭脂合。柏绿,用枝条绿入漆绿合。墨绿,用漆绿入螺青合。柳绿,用枝条绿入槐花合。官绿,即枝条绿是。鸭绿,用枝条绿入高漆绿合。月下白,用粉入青标合[38]。柳黄,用粉入三绿标,并少藤黄合。鹅黄,用粉入槐花合。砖褐,用粉入烟合。荆褐,用粉入槐花、螺青、土黄标合。艾褐,用粉入槐花、螺青、土黄、檀子合。鹰背褐,用粉入檀子、烟墨、土黄合。银褐,用粉入藤黄合。珠子褐,用粉入藤黄、胭脂合。藕丝褐,用粉入螺青、胭脂合。露褐,用粉入少土黄、檀子合。茶褐,用土黄为主,入漆绿、烟墨、槐花合。麝香褐,用土黄、檀子入烟墨合。檀褐,用土黄入紫花合。山谷褐,用粉入土黄标合。枯竹褐,用粉、土黄,入檀子一点合。湖水褐,用粉入三绿合。葱白褐,用粉入三绿标合。棠梨褐,用粉入土黄、银朱合。秋茶褐,用土黄入三绿、槐花合。油里墨,用紫花、土黄入烟墨合。玉色,用粉入高三绿合。驼色,用粉、漆绿标、墨入少土黄合。毯[39]子,用粉、土黄、檀子入墨一点合。蓝青,用三青入高三绿合。金黄,用槐花、粉入胭脂合。鸦青,用苏青衬,螺青罩。鼠毛褐,用土黄、粉入墨合。不老红,用紫花、银朱合。葡萄褐,用粉入三绿、紫花合。丁香褐,用玉红为主,入少槐花合。杏子绒,用粉、墨、螺青入檀子合。毯绫,用紫花底,紫粉搭花样。番皮,用土黄、银朱合。底胎,用白粉底,紫花样。水獭毡,用粉、土黄合。牙笏,用好粉、一点土黄、粉凝。皂鞾[40],用烟墨标。柘木交椅,用粉、檀子、土黄、烟墨合。金丝柘同上,不入墨。紫袍,用三青、胭脂合。其余一一不能备载,在对物用色可也。
凡合用颜色细色:头青、二青、三青、深中青、浅中青、螺青与苏青。二绿、三绿、花叶绿、枝条绿、南绿、油绿、漆绿。黄丹、飞丹、三朱、土朱、银朱、枝红、紫花、藤黄、槐花、削粉[41]、石榴颗、棉胭脂、檀子。其檀子用银朱浅入老墨、胭脂合。
(摘自:于非闇.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修订版)[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143-145.)
三、《辍耕录·彩绘法》中颜色名称
元代服饰器用的颜色已相当丰富,陶宗仪在他的《辍耕录》中就列有40余种颜色名称,并标明调配的方法。依据他调配方法调出的颜色,有一部分则是鲜艳度较低的雅致的灰色。
《辍耕录·彩绘法》云:
凡调合服饰器用颜色者:绯红,用银朱紫花合;桃红,即银朱胭脂合;肉红,用粉为主,入胭脂合;栢枝绿,用枝条绿入漆绿合;墨绿,用漆绿入螺青合;柳绿,用枝条绿入槐花合;官绿,即枝条绿是;鸭头绿,用枝条绿入高漆绿合;月下白,用粉入京墨合;柳黄,用粉入三绿标并少藤黄合;鹅黄,用粉入槐花合;砖褐,用粉入烟合;荆褐,用粉入槐花螺青土黄标合;艾褐,用粉入槐花螺青土黄檀子合;鹰背褐,用粉入檀子烟墨土黄合;银褐,用粉入藤黄合;珠子褐,用粉入藤黄胭脂合;藕丝褐,用粉入螺青胭脂合;露褐,用粉入少土黄檀子合;茶褐,用土黄为主入漆绿烟墨槐花合;麝香褐,用土黄檀子入烟墨合;檀褐,用土黄入紫花合;山谷褐,用粉入土黄标合;枯竹褐,用粉土黄入檀子一点合;湖水褐,用粉入三绿合;葱白褐,用粉入三绿标合;棠梨褐,用粉入土黄银朱合;秋茶褐,用土黄入三绿槐花合;油里墨,用紫花入土黄烟墨合;玉色,用粉入高三绿合;鮀色,用粉漆绿标墨入少土黄合;毯子,用粉土黄檀子入墨一点合;蓝青,用三青入高三绿合;金黄,用槐花粉入胭脂合;雅青,用苏青衬螺青罩;鼠毛褐,用土黄粉入墨合;不老红,用紫花银朱合;葡萄褐,用粉入三绿紫花合;丁香褐,用肉红为主,入少槐花合;杏子绒,用粉墨螺青人檀子合;毯绫,用紫花底紫粉搭花样;番皮,用土黄银朱合;鹿胎,用白粉底紫花样;水獭毡,用粉土黄合;牙笏,用好粉一点土黄粉凝;皂骅,用烟墨标;柘木交椅,用粉檀子土黄烟墨合;金丝柘,同上不入墨;紫袍,用三青胭脂合;其余一一不能备载,在对物用色可也。
凡合用颜色细色,头青、二青、三青、深中青、浅中青、螺青与苏青、二绿、三绿、花叶绿、枝条绿、南绿、油绿、漆绿、黄丹、飞丹、三朱、土朱、银朱、枝红、紫花、藤黄、槐花、削粉、石榴、颗绵、胭脂、檀子,其檀子用银朱浅入老墨胭脂合。
(摘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按:陶宗仪在这里提出了“细色”这一概念,即像现在,绘画与其他用颜料、染料一样,部分由厂家制得,市面上能买到的现成货,就是他所说的“细色”。大量的用色要靠“细色”调制而成。
四、漆器分类
我国历史上有关髹工、漆器的著作为数不多,且大都散佚失传。现存唯一的古代漆工专著为明代黄成撰写的《髹饰录》。它是研究漆工史、漆工原料和技法的最为重要的文献,为我们认识和了解祖国漆器的丰富多彩,为继承发扬、推陈出新这一工艺提供了宝贵材料。它还为古代漆器的定名及分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髹饰录》对漆器的分类如下:
①质色门,即各种色漆器。
②纹匏门,即表面有不平细纹的各种漆器。
③罩明门,即在各色漆地上罩透明漆的各种漆器。
④描饰门,即用漆或油描绘花纹的各种漆器。
⑤填嵌门,即填漆、嵌螺钿、嵌金银等各种漆器。
⑥阳识门,即用漆堆出花纹的各种漆器。
⑦堆起门,即用漆灰堆出花纹,上面再加雕琢、描绘的各种漆器。
⑧雕镂门,即各种雕漆,包括剔红、剔犀等以及假雕漆、雕螺钿等各种漆器。
⑨戗划门,即刻画花纹,纹内填金或银或彩色的各种漆器。
⑪复饰门,即某种漆地与一种或多种文饰相结合的各种漆器。
⑫纹间门,即“填嵌门”中的某种做法与“戗划门”中的某种做法相结合的各种漆器。
……
最后是“裹衣门”和“单素门”,讲的是两种用简易方法做胎骨的漆器。
本册所用的漆器名称及分类主要以《髹饰录》为依据。由于明、清两代传世的漆器实物较多,在分类时做了适当的归纳、调整和变通。这是因为黄成全凭漆器的制作方法及花色形态来分类,而并未考虑各种漆器存留的实际情况。这样就必然出现有的门类实物甚多、有的门类实物极少以致举不出实例来。现在为了符合古代漆器存留的实际情况,拟分类如下:
①一色漆器相当于《髹饰录》的“质色门”。
②罩漆相当于《髹饰录》的“罩明门”,再加上“描饰门”中的“描金罩漆”。
③描漆包括《髹饰录》“描饰门”的“描漆”“漆画”“描油”三种。
④描金从《髹饰录》“描饰门”中提出,自成一类,并加入“阳识门”中的“识文描金”。
⑤堆漆将《髹饰录》的“阳识”“堆起”两门归纳成此类。
⑥填漆从《髹饰录》“填嵌门”中的填漆提出,自成一类。
⑦雕填用描漆或填漆作花纹而又勾阴文纹理,内填金彩的漆器。它包括《髹饰录》“斒斓门”中的“戗金细勾描漆”和“戗金细勾填漆”两种做法。
⑧螺钿包括《髹饰录》“填嵌门”中的“螺钿”“斒斓门”中的“螺钿加金银片”和“嵌螺钿描金”及“雕镂门”中的“镌甸”。
⑨犀皮从《髹饰录》“填嵌门”中提出,自成一类,附带述及外貌近似犀皮的瘿木漆。剔绿、剔黑、剔彩等几种雕漆。
⑪剔犀从《髹饰录》“雕镂门”中提出,自成一类。
⑫款彩从《髹饰录》“雕镂门”中提出,自成一类。
⑬戗金相当于《髹饰录》的“戗划门”。
⑭百宝嵌从《髹饰录》“斒斓门”中提出,自成一类。
漆器名称也有极少数与《髹饰录》不同,所采用的只限于那些不仅流行于工匠之口,而且见诸文献记载,久已被人习惯使用的名词术语。
(摘自:王世襄.王世襄集:中国古代漆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五、入漆颜料
中国的色漆,自古以来以黑漆、朱漆两种为其特色,俗语形容黑色有“黑如漆”句。银朱入漆调色,色泽美丽,久不变色。其他矿质颜料,如石绿、石黄、石青等,调漆能发色,但色泽较暗,不明快;石黄还需经过烧炼,调漆才不妨碍干燥性。现将几种矿物质入漆颜料配制方法分述如下:
①石黄色:传统用入漆的黄色颜料,都采用天然产的石黄。泰国产的石黄质地较纯,我国云南、广东、甘肃等地都有出产,但含有杂质,较坚硬,要经过煅烧除去杂质碾细才能使用(入漆调色)。
制造方法:将石黄放入陶罐,加高温煅烧,产生出胶状的杂质,聚集在陶罐底层。将上层的黄色取出,碾成极细的粉末,再盛入细白布袋内,放在清水缸中洗涤,洗出黄浆,待其沉淀后,倒掉上层的水。如是洗涤七八次,最后晒干,其粉末即可做入漆用的颜料。入漆分量:石黄颜料50%、半透明漆约50%,混合调匀,即成黄色漆,可做漆绘用。
②银朱:朱红色有天然产矿物质,即所谓“辰砂”,或叫朱砂,湖南西部阮陵盛产。把它碾细后,可以入漆,但朱砂含有水银,调色不纯,有的地方发出水银色。现在主要采用的银朱,系由人工制造的“硫化汞”,调漆朱色鲜丽,色纯经久不变。入漆分量:银朱130,半透明漆100,调制而成朱漆。
用途:银朱与半透明漆混合调匀,成红色朱漆,可作彩绘,可髹涂作红漆底色。中国广东产有佛山银朱,重庆过去亦有厂生产。在颜料公司可以购到,还有朱磦亦可调漆。
③丹红制作方法:丹红颜色,不如银朱鲜红,但有它的特点,如调红铜色或猪肝色,色泽很好,经久不变,价钱比银朱低得多,可作底色漆,或描绘用。
丹红制作方法:将硫酸亚铁(有的叫青矾)逐步投入耐高温的陶罐内,低温加热,去其结晶水分,成为白色固体。罐口盖上瓦块(不要盖严密),罐的四周围再加强烈的炭火煅烧,放出亚硫酸瓦斯,到气体放尽后,逐步成为红色块状。再把它碾磨成为最细的粉末,盛入缸内,注入大量清水,加以搅拌。待其沉淀后,倒掉上层的水,如是换水洗涤8~10次,然后取出烤干,再碾成细粉,即成为入漆颜料,我们叫它为“丹红”。入漆比重:丹红35%、半透明漆65%,调和均匀。若调咖啡色漆,可以加入适量的黑漆。
④白色颜料:过去采用“次硝酸铋”和“纯强盐酸”,经过化学处理而成,可以入漆调色用,但白色度不够。现主要采用钛白粉入漆,白色度较好。
黄色颜料:除前述石黄外,现有美术黄和耐晒黄,入漆颜色较石黄鲜明。
绿色颜料:我国隋朝时就有绿沉漆,但不够鲜嫩,色较沉。有的可以加入油光漆,色彩好些,但不宜打磨推光。现在有钛绿,调漆颜色甚佳。
蓝色:我国产有钛青蓝,可以入漆,漆色的深浅,加入适量的钛白粉调配而成。丹麦产的化学蓝,色最好,且不妨碍漆的干燥性。
红色:除前述银朱外,洋红和立索尔红,可以入漆调色,颜色鲜红,属透明色(银朱是不透明的)。德国和英国产的红,颜色甚佳。进口的洋红中有的可以入漆,如比利时红。
紫色:蓝色与红色颜料调配而成,浅紫色,应调入钛白粉。
以上所谈都是能入漆的基本颜料,调配彩色漆,根据需要漆色,亦可互相掺和和调配。
使用金银粉箔,作为漆器花纹装饰,显出特殊效果,增强它的富丽感。
用法:金、银圆细末,系将金或银块,经过强酸化学处理,使它成为细粉,作为研磨彩绘用金、银细圆粉,用漆描线洒上此种金粉或银粉,或薄绘漆底的花瓣,和叶上用金银粉洒成浓淡,干燥后,花纹上再全面彩漆色,然后打磨显出金银彩色。
金、银箔:将金箔或银箔放入细箩筒内揉成细粉,可作为装饰的金、银底。或在薄漆描绘的花纹,粉上金银箔细粉,花纹呈现金银色。有叫它为泥金银绘。如花纹全用线描的,施金银粉后,叫它为描金。另一种用途,将金银箔剪成块状,贴成装饰花纹,干燥后薄擦上半透明漆,或全面贴在已装饰成底纹的变涂面上。
金、银薄片:金、银经过压延,如薄纸,切成块状,作为纹样装饰。
锡薄片:用较纯的锡块经过压延加工,成为薄片,可作为漆器花纹装饰。
(摘自:沈福文,李大树.漆器工艺技法撷要[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4:20-24.)
六、《本草纲目》关于颜色的记述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据人民卫生出版社《本草纲目》1957年影印本列表)
七、明、清琉璃窑釉料配方
配方(一) 单位:kg
配方(二) 单位:kg
琉璃制品的烧制要经过两次烧窑过程,第一次是在900~1 100℃下进行高温素烧,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琉璃坯胎的完全烧结,保证胎体的强度,控制吸水率。第二次是在胎体上釉后在800~880℃进行低温釉烧。釉烧是烧制琉璃制品的关键,想要得到釉面光滑、色彩绚丽且釉质附着好的琉璃制品,主要是控制好窑内的火候。
(摘自:楚辉.琉璃在建筑环境中的装饰应用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八、历代服色
(一)男性主要服色
续表
(二)女性主要服色
续表
(摘自:李应强.中国服装色彩史论[M].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3.)
九、敦煌历代壁画颜料成分
据敦煌学专家们研究,敦煌壁画及彩塑着色所用的颜料主要是以天然矿石颜料为主,而辅以植物颜料和人工合成颜料(早期化学颜料)等,混合颜料则较少。详见下表:
敦煌莫高窟壁画颜料分析结果
(摘自: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以壁画艺术为中心(第二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370.)
十、民间画工配色口诀
(1)文相软,武相硬
画戏曲题材画时,文出戏多用软色,如《西厢记》《蓝桥会》《昭君出塞》等。武打戏多用硬色,如《战盘河》《李自成坐金銮》等。
(2)软靠硬,色不楞
软即软色,硬即硬色。意指画衣装服饰或桌案景物时,大绿和深蓝或是大绿和大红靠近时,必须在两色间加一软色。如红袄要加粉蓝裙子就好;如粉蓝裙子、淡红上衣,腰间可加一深蓝腰带,则显得软中有硬而美。
(3)要想精,加点青
古装画中的妇女或书生多用软色,以显清丽。但因没有硬色,缺乏对比,使软色的特点也不能充分显示出来。故需要在人物衣领、底衿、袖口等处,加一点黑边,这就和娇嫩粉面形成了对比衬托的作用,显出人物的精神。
(4)红靠黄,亮晃晃
画神仙道释红袍黄项光,或红柱黄幔帐;画中人物的袍带,红袍绣黄龙,黄袍骑红马,都显得华丽明耀。
(5)粉青绿,人品细
画故事画中的妇女,如用粉裙、青上衣、绿腰巾,或绿衣、青色裙、粉腰巾,画出的人品俊秀细美。
(6)要想俏,带点孝
画面中五颜六色,容易杂乱无章,重点不突出。如果加点无彩色的黑、白、灰,就能使重点悄然突出。
(7)断国孝,三蓝墨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视孝道,父母去世三年内,禁止婚娶庆乐等活动,室内张贴的字画也以“二十四孝”“孟母择邻”等作寄托。这类画都以墨、蓝作基调,没有红、紫诸色。清朝皇帝死了,下令强迫民间年画不准用红、紫、橙、金等色。
(8)黑靠紫,臭狗屎
紫色和黑色都是“硬色”,两色放在一起显得楞而不活。在民间年画或吉庆题材的民间绘画中,最忌这二色相近,即使粉紫也很少和黑色靠近。
(9)青间紫,不如死
青与紫色相接近,配在一起不醒目,足见古代民间画工很重视色彩的对比效果。
(10)青紫不宜并列,黄白未可随肩
青和紫色相接近,黄与白明度接近,二者配合在一起,容易产生“同化”作用,彼此的个性都显现不出来。
(11)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
紫和绿是间色,红与黄是原色,红与绿是互补色,黄与紫也是互补色。利用它们之间的强烈对比关系,是年画用色的特点之一。
(12)女红、妇黄、寡青、老褐
画少女穿红戴绿显得活泼俊秀,画少妇加黄衣或巾带以示贵显,画寡妇身着青色益显肃穆,画老人用赭墨或褐色最适宜。
(13)红忌紫,紫怕黄,黄喜绿,绿爱红
红衣不要紫裤,红袍不要靠近紫袍。紫(茄花)色怕和黄接近,黄的和绿的靠近不妨。绿的常和红的在一起显得喜庆。
(14)河北民间传统配色口诀
“白间黑,分明极;红间绿,花簇簇;粉笼黄,胜增光;青间紫,不如死”。“浓不堆垛,淡不浅薄,密不杂乱,疏不空旷”。“青紫不并列,黄白不肩随”。“色多不繁,色少不散”。“艳不俗,淡相宜”。“草绿投粉而和,藤黄加赭而老”。“无白不显色”。
(15)山东民间年画用色口诀
“紫多发恶红主新,黄色多了多主淡,绿色多了也不新;上样三色均可用,唯有紫少画起真新”。“紫多发倪,紫多发恶”。“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红间黄,喜煞娘”。
(16)颜料歌
民间画工通过画壁画、年画和雕塑神像,总结出来的“颜料歌”:“石青石绿为上品,石黄藤黄用亦佳。金屑千年留宝色,章丹万载有光华。雄黄价贵于赭石,胭脂不同色朱砂。银朱膘脚皆可用,共说洋青胜靛花。”
(17)云锦色晕口诀
两晕色(即两润):
深、浅红;
葵黄、绿;
玉白、蓝;
古铜、紫;
羽灰、蓝;
……
三晕色(即三润):
水红、银红配大红;
葵黄、广绿配石青;
藕荷、青莲配紫酱;
玉白、古月配宝蓝;
秋香、古铜配鼻烟;
银灰、瓦灰配鸽灰;
枣酱、葡灰配古铜;
深、浅古铜配藏驼。
(摘自:王树村《中国民间画诀》、徐仲杰《南京云锦史》等)
十一、色彩史年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此表由本书作者与重庆师范大学邓晓教授根据吴镇保、张闻彩《色彩理论与应用》“色彩史年表”补充修改)
【注释】
[1]齐纨:齐,今山东省;纨,细生绢。
[2]吴綀:吴,今江苏省。綀,粗布,《王氏画范》本作“练”,已练过之帛,此处用练为当。
[3]冰素:精白的绢曰素,又生帛曰素,练帛曰练,素白如冰,曰冰素。
[4]雾绡:“绡”音“霄”,生丝缯曰绡,其薄如雾,曰雾绡。
[5]机杼:机是织帛的机子。“杼”音“伫”,杼轴,织帛用具。
[6]武陵:湖南常德,又山名、水名,山在常德,而水在广西南部。
[7]丹:巴、越的赤石。丹砂即朱砂。此外有漳丹、光明丹、黄丹、陶丹、桶丹等。
[8]沙:即朱砂,出湖南辰州的名辰砂。此外贵州开阳、重庆酉阳产量颇多,以光明、箭头、镜面等砂为佳。
[9]越嶲:四川省西昌市西南。
[10]蔚:音“郁”,山西灵丘县。
[11]曾青:“曾”作“层”字解,一层深一层浅,浅者名天青,出山西、湖南、四川、西康。青色甚多,除曾青、空青外,还有扁青(大青)、白青(碧青)、沙青(佛青、回青)、藏青等。
[12]扁青:上品石绿,有孔雀石、蛤蟆背、狮头绿,以沙少而色翠嫩者为佳。
[13]蜀郡:四川省。
[14]铅华:即铅粉。原注作黄丹,费解。
[15]始兴:广东省曲江区,又水名,经曲江区入北江。
[16]解锡:胡粉、铅粉、官粉、亚铅华,是用铅经过化学变化而成,用它作画,日久返铅变成黑色,用过氧化氢轻轻洗涤可以返白。
[17]林邑:马来半岛。
[18]昆仑:广西邕宁区东北有昆仑山。
[19]南海:广东。
[20]蚁铆:“铆”音“柳”,黄金。
[21]云中:山西大同市。
[22]鹿胶:用鹿皮熬成的胶。
[23]鳔胶:用鱼鳔熬成的胶,粘力极强。
[24]东阿:山东东阿县。
[25]牛胶:亦曰牛皮胶。国画多用矿物质颜料,必须调以胶水方不会脱落。
[26]百年:胶用陈的,不用新的。
[27]绝仞:极高的地方。
[28]食竹:《埤雅》:“盖鼠食竹,故曰食竹。”王禹偁《竹》诗:“彼狡无害贤,彼鼠无食竹。”“食竹之毫”,指鼠须笔。
[29]毫:笔也。
[30]整理者按: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唐寅《六如画谱》辑校。
[31]整理者按:此处“腻”意“脂”,“腻粉”就是“脂粉”。比如,“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杜牧《阿房宫赋》)即其用例。腻粉指的是古代女子搽脸的白粉,亦称铅粉、锭粉(见该书11页)。
[32]整理者按:“方粉”何指,历来难以澄清。《医方类聚》卷八十三有“乌髭方”,同时使用了定粉、土粉、方粉、轻粉和石灰。定粉是“锭粉”的俗写,当指白色铅粉(见该书11页);土粉,当指白垩(见该书10页);轻粉,药名沿用至今,系氯化亚汞白色粉末(化学式Hg2C12);石灰,白色,主要成分为氧化钙,遇水转变成消石灰(见该书12页注①)。从《乌髭方》以及王绎《彩绘法》所调配的颜色推断,方粉极有可能与腻粉(定粉)颜色相当,也是白色的(王绎后文中概称粉,不再区分腻粉、方粉)。也就是说,方粉是元代主流的白色颜料,而且,它不是定粉(铅粉)、土粉(白垩)、轻粉、石灰中的任何一种。结合元代绘画上所使用的有限的几种白色颜料分析,《彩绘法》中所谓方粉,最有可能是现今所说的高岭土。
[33]整理者按:斡,读wò,字面意义是“旋转”。斡染,是旋转画笔渲染水墨或颜料的方法:水笔在色块周边旋转,将颜色向四周染开。比如染人物脸颊的红晕,即多用斡染技法。
[34]整理者按:元明两朝“蓦”字的几种不同语义(比如“翻山蓦岭”中“越过”之意,比如“蓦然回首”中“突然”之意,又比如通“暮”“陌”的用法等),于此皆无法解通。从音韵及上下语义分析,此处“蓦”字当为“抹”的通假。所谓“胭脂蓦”的意思,就是“用胭脂涂抹”。
[35]这和上面的斡、笼、蓦、渲、罩、染都是使用颜色的方法。
[36]以上是说关于颜面手指等的用色法。
[37]一本作“肉红”。下同。
[38]整理者按:月下白调色方法,有异文。“粉入青标合”,更早期传世文本多作“粉入京墨合”。单从月下白(月白)颜色本身来判断,调色“粉入青标合”为优。
[39]整理者按:读mú,一种毛织物。
[40]整理者按:皂,意思是“黑色”。鞾,读xuē,通“靴”。皂鞾就是“黑色的靴子”。
[41]整理者按:“削粉”之名,不见于其他传世文献。从上下文判断,削粉应该是红黄色系的颜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