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瓷与唐三彩

第三节 秘色瓷与唐三彩

到了唐代,瓷器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色彩更加丰富、纯净。如安阳张盛墓出土的白釉褐彩俑、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器,其胎质洁白,釉色不见泛青泛黄现象。唐代制瓷业有“南青北白”的说法,即南方生产青釉瓷为主,北方以生产白釉瓷器为主。青瓷以越窑质量最高,白瓷以邢窑质量最高。在烧造工艺技术上也做了较大改进,普遍采用匣钵装烧,使釉面不受烟熏污染,色泽保持明亮纯洁。唐代还有一种秘色瓷被认为最为尊贵,限于皇家专用,臣庶禁用。这种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1989年陕西省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中发现14件秘色瓷,其中13件是记录在石刻的《献物帐》上的。对于什么是秘色瓷一直争论不断,宋人对“秘色”做过解释,即“上贡”的意思。地宫中的秘色瓷,色相各不相同,很难确定什么颜色是“秘色”。地宫中的秘色瓷为皇帝所献,件件珍品,均为淡青绿、淡湖绿色调,釉色均净、精良,有一种梦幻般的美。

唐 越窑秘色瓷海棠式碗
陕西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 五瓣葵口凹底深腹秘色瓷碟
陕西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代的长沙窑釉下彩,其工艺方法是用色料在素烧或未烧的瓷坯上彩绘,然后罩上透明釉,入窑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釉下彩瓷器色彩鲜艳,色泽明亮。但所用色料必须耐高温,然而这种色料不多,就色彩的丰富程度来说远不如釉上彩。

唐代的青瓷主要生产地为越窑,“越”是浙江地区,唐时称越州,从商周、战国、秦汉、六朝以来,一直以烧制青瓷为主,具有深厚的艺术传统和技术力量,被称为“诸窑之冠”。它所制的青瓷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陆龟蒙(?—约881)诗赞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可见青瓷的色彩之美。唐代瓷器的窑烧温度已达到1200℃,瓷器的白度也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青瓷和白瓷都是纯色彩,并不用多色相,单纯晶莹。它们一个似冰玉,一个似银类雪,配上碧绿清幽香茗,符合当时的文人雅士追求闲适、淡雅的色彩审美心理,从而得到广泛的赞誉。陆羽(733—804)在《茶经》中写道:

……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唐 八棱净水秘色瓷瓶
陕西法门寺博物馆藏

始创于唐代、成熟于元代的青花瓷,是釉下彩的一种,又称为“釉下蓝”“釉下青”“白釉蓝花”。其工艺是先在瓷坯上描绘好纹样,再上透明釉,经1200℃以上高温烧成。当时所用青花料有珠明料、浙料、石子青和从国外进口的“苏泥勃青”“回古”等。青花瓷色彩纯朴雅致、清澈明丽。

唐 三彩贴花龙柄瓶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唐三彩在高宗时兴起,玄宗开元年间鼎盛,中晚唐开始滑坡衰退,辽代之后逐渐衰落。直至1000余年后的1880年在洛阳北邙山唐墓中首次出土,20世纪初又挖出大批彩陶后,这束瑰丽的奇葩才重放异彩。唐三彩是用精炼的白黏土制胎,二次烧成。先用115℃左右素烧,然后用900℃釉烧。唐三彩的釉含有多种金属元素,使釉面呈现丰富的色彩效果。釉中的铅使釉面光亮,其他金属元素相混合交融,形成多种深浅不同的色相,具有淋漓的色彩视觉效果。唐三彩在制作和色彩方面创造性地吸收了蜡染技法,即先用蜡画出花,再挂釉彩,烧制时有蜡处釉汁扩散,形成白色斑纹,斑驳淋漓的艺术效果由此而生。有的人物面部和脚部不挂釉素烧,烧完后再用墨彩勾画进行开相。

唐 三彩鞍马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代朝野盛行的“三彩”器为主要殉葬物,出土的彩陶题材和造型极为丰富多彩,工艺和艺术都有很高水平,展现了唐代社会生活的状况。有文官武将、宫女歌妓、达官贵妇、乐舞骑射等人物俑;有骆驼、牛、马、羊、猪、狗、鸭、兔、狮、虎等动物俑;还有炉、樽、瓶、碗、罐、钵、权、盘等生活用品。唐人爱马成风,唐三彩中有所反映,所做的马姿态生动、形体丰满,装饰及色彩十分华贵。出土的白色三彩马,鬃毛齐整,留有三花,马鞍带流苏的绿绒障泥,马头辔饰及革带的垂饰皆为杏叶状,更显马的神采飞扬。其中还有胡人俑、阿拉伯骆驼等制品,由此可见唐朝的开放程度。长安、洛阳不仅是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都会。唐三彩由此获得各国人民的喜爱,国外仿制的也不少,如日本的奈良三彩、朝鲜的新罗三彩、埃及三彩等都是证明。唐三彩的制陶方法给东西方陶瓷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唐 花釉花口执壶
河南博物院藏

唐 绿釉双耳葫芦形瓶
广东省博物馆藏

初唐由于工艺的进步,唐三彩特点逐步得到发挥,以至达到极盛时期。其特点为:釉面明度高、光洁度强;色彩由少色到多色,鲜艳瑰丽,对比强烈;工艺由简到繁,内容多样。在实用与观赏水平上都有提高,特别是多种釉色并置,相互融汇,熔中渗流,出现多变的自然行纹,既显得华贵绚丽,又有神秘莫测之感,色彩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透射出唐代的国风。由于上层社会的赏识与倡导,造成炫耀这种神奇的装饰美的条件,从而更推波助澜地把唐三彩推向鼎盛,使色釉的风采更加璀璨,形成精良娴熟的技艺、浓丽典雅的色彩、绚彩雍容的装饰。三彩的色彩有黄、绿、褐、蓝、白、黑,与唐代金碧青绿的重彩画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构成唐代独特的艺术风范。唐三彩与冰玉风格的越窑青瓷、银雪风格的邢窑白瓷形成三足鼎立,被载入中国陶瓷史册。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其工艺是先将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制成白色黏土胎体,再入窑经过1000~1100℃素烧,待冷却后,施以各种釉料,即在色釉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形成浅黄、赭黄、浅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一般均以黄、白、绿三色为主。胎体上涂的色釉,在焙烧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它们相互融合、浸润,色彩自然流畅,斑纹淋漓,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唐 长沙窑黄釉褐蓝云纹双耳罐
扬州博物馆藏

花釉瓷器又称“花瓷”,创烧于唐代。唐代南卓《羯鼓录》云:“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花瓷的特点非常突出,即在黑釉、黄釉、天蓝釉上饰有天蓝色或月白色的斑点或抽象花形。花釉瓷器上的纹样变化多端、飘忽不定,自然流动的形态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令人神往。花釉瓷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窑变瓷器,其他釉色瓷器如绿釉、黄釉产品也很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