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巨噬细胞形态结构特征
2025年08月10日
7.3.1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巨噬细胞形态结构特征
结核分枝杆菌既能诱导巨噬细胞凋亡也能诱导巨噬细胞坏死,从而降低细胞的存活率,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当抑制细胞凋亡和坏死后,BCG 感染后的巨噬细胞存活率仍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这意味着除了凋亡和坏死外,BCG 感染可能诱发细胞别的死亡方式。这是否表明BCG 能诱导巨噬细胞自噬?通过进一步形态学观察后证实,巨噬细胞内的确有自噬体及自噬溶酶体的结构,这表明BCG 能诱导细胞发生自噬。
细胞的形态是判断是否发生自噬的关键证据,一般可通过电子显微镜来观察。自噬发生过程会生成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并且形成明显的双层膜结构。在电镜下,典型的自噬小体是由双层膜包裹的泡状结构,圆球形,直径为0.5~1.5 μm,双层膜内包裹着细胞质、细胞器、蛋白质和吞噬的外源性物质等待降解物质。首先自噬体形成后,通过多种方式与溶酶体融合,自噬体的内膜被分解,形成自噬溶酶体,自噬溶酶体为单层膜的结构,里面包裹着一些看不清结构的已被降解的物质。我们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拍摄了健康的和BCG 感染后的RAW264.7 细胞,由图7-3 可以看出,健康组的细胞膜结构完整,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细胞器清晰,而BCG 感染组细胞内出现多个空泡化结构和膜包裹菌体的吞噬体和自噬溶酶体,从右侧放大图片可以看到红色箭头处指出的单层膜包裹被降解的胞浆成分的自噬溶酶体。
图7-3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巨噬细胞内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