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后掠翼技术
2025年09月20日
变后掠翼技术
超音速轰炸机大都采用后掠翼或三角翼。这些机翼的特点是,展弦比小,尖梢比大、机翼与机身的夹角大,这样的机翼有利于超音速飞行。但是,这样的机翼却不利于低速巡航飞行。这样,在超音速飞机上就出现了高速飞行和低速飞行相互矛盾的问题。
变后掠翼技术就是为解决这一矛盾而探索出的新技术。所谓变后掠翼,就是机翼可变换角度飞行。机翼的角度可以从10多度到70多度之间变换不同的角度。
最早采用变后掠翼技术的轰炸机是美国空军的FB-111,这是由F-111战斗机改型而成的。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研制成了B-1变后掠翼轰炸机。由于B-1轰炸机造价昂贵,70年代末,美国政府取消了B-1的生产计划。
前苏联在变后掠翼超音速轰炸机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前苏联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制变后掠翼轰炸机。
1973年,美国侦察卫星发现了这种飞机,西方国家将这种飞机定名为“逆火”。前苏联对“逆火”轰炸机正式公布的代号是图-22M3。图-22M3轰炸机携带的主要武器是AS-6空地导弹。这种导弹的低空射程250公里,高空射程可达800公里。机射弹舱内可挂9000千克的核弹或10吨左右的常规炸弹。该机的头部安装有可收放的空中受油探管。图-22M有三名乘员,领航和系统操作舱在机身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