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航空工业现状与未来发展

俄罗斯航空工业现状与未来发展

俄罗斯从前苏联继承了强大的航空工业体系,能够研制、试验及生产几乎所有型号的现代航空装备。但是近10年来,俄罗斯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一资源。由于没有了国家订购,不适应市场经济等原因,俄罗斯大多数的科学研究所、设计局和工厂都处于破产的边缘。

很显然,无论是整个俄罗斯军事工业综合体,还是航空工业都有一半的生产过剩能力。这种状况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俄罗斯曾经在世界军用和民用飞机和直升机市场上占据过20-30%的份额。但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几乎是自动放弃了东欧航空装备市场。同时,由于经济困难,俄与亚洲和非洲许多国家的经济联系也已经停止了。

俄罗斯国内航空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俄空军10年来基本上没有采购任何新的航空装备。大多数俄罗斯民航公司也由于负担过重,没有能力购买先进的飞机,为解决这一问题,准备租借的手段,但是由于法律、财政的诸多问题也受到一些限制。总之,尽管在制造先进飞行器方面拥有强大的科技潜力,但俄罗斯仍不得不采取特别措施,吸引有可能购买外国飞机的国家以挽救俄航空工业。

应当指出,近3-4年来,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稳定整个国防工业综合体及航空工业经济局势。为此,俄制定了《国防工业综合体改革与发展》专项规划,根据该规划,2002年俄对航空工业的国家投资达到了2700万卢布,2003年计划投入资金6300万卢布。而据分析人士预测,考虑到俄罗斯航空航天局下属企业对航空工业自身资金的投入,2003年上述数字可能高达1.26亿卢布。

俄罗斯政府2003年6月26日专门讨论了俄航空工业重组与发展问题。根据俄航空航天局为此次会议制订的有关文件,目前俄罗斯飞机生产主要是根据与国外订购者签署的合同进行。2002年俄罗斯军用产品出口总额为48亿美元,其中航空工业部门出口总额为32亿美元,占总额的三分之二。根据俄罗斯的计划,2002年俄航空工业企业对外出口了67架飞机和100多台航空发动机,2003年的出口不会低于这一水平。航空工业出口很大一部分收入都将用来改进俄罗斯武装力量航空装备。2001年俄航空工业增长速度为10%,而2002为29%,总产值达1470亿卢布。

目前俄罗斯航空航天局共有306家航空企业,76家为国有企业,230家为股份制公司。俄罗斯政府制定的航空工业重组的原则是优先组建大型机构、联合设计局及企业,裁撤重迭及多余的部门,并在以俄罗斯占主导的基础上与独联体各国企业实现一体化。

俄罗斯未来拟组建19个特大型航空机构,目前有一半已经注册,包括了138家企业和股份公司,占整个行业企业总数的45%。俄政府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国家的作用就在于为航空工业提供良好的法律和经济条件。

到2004年,俄罗斯航空工业将完成第一阶段重组,将组建多个体系完整的机构。到2006年底,在这些机构中将组建5-7个大型机构,并将在未来合并为一个大型联合体。但这些方案的实施也面临一些可能导致行业形势更为严峻的困难,可能会涉及不同地区和各个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因为在许多设计局,例如苏霍伊、米高扬、米里、伊柳申、图波列夫等都已形成了自己的设计、试验和生产飞行器的独特方向和经验。

总之,俄罗斯航空工业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对此并没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随着国际航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航空企业领导自身也已经开始寻找途径,以实现资金、生产工艺等方面的联合与合作,并逐步融入国际航空大家庭。俄罗斯国家的任务就是在这一进程中对本国企业予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