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育人为本、实践育人的原则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然而,人才素质是随着社会实践的长期锻炼和个体自身的不断努力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的。因此,必须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置于社会大环境中,促使大学生经受社会实践的锻炼和检验。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在于接受教育,育人为本这是区别于一般人类实践的地方,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价值所在。实践不能偏离育人的主题,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坚持育人为本就是在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要把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进专业技能、完善个性品质、树立社会意识等作为主要目的,其他一切活动都以此为中心。同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应注意培养大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为社会做贡献是衡量社会实践活动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实践活动寻求社会支持、保证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要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必须为他们寻找一种现实可行的发展方式,而帮助和指导青少年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运用实践育人是其中一条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所谓实践育人,是指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开展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促进他们形成高尚品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型育人方式。实践育人的观念一方面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品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实践锻炼人、教育人、培养人的功效;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实践活动为学生从社会中学习知识提供了窗口,而实践过程本身也为学生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团队精神提供了机会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