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的根。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共和国的教育一定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涌现出了许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除了董纯才主编的三卷本《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等通史著作之外,全国各地还陆续出版了各革命根据地教育史,如《中央苏区教育史》《鄂豫皖苏区教育史》《东北解放区教育史》《山东解放区教育史》《陕甘宁边区教育史》《晋察冀边区教育史》等。然而,多年以来,却一直没有公开出版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史著作。凌绍崇教授主编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史》即将付梓出版,终于填补了这个空白,弥补了这个缺憾,我甚感欣喜!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书记的中共广西前委、红七军前委,借鉴井冈山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在根据地内领导开展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推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成为当时全国瞩目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各地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同时,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也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建设,制定了适合根据地实际的教育方针政策,具体体现在:其一,教育面向工农大众;其二,重视教师,重用知识分子;其三,重视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根据教育方针政策和革命战争的需要,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创立了完全新型的教育体制,主要包括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几个部分。干部教育主要通过培训班培训,任务是培养和训练干部;群众教育主要是通过平民夜校、讲习班等进行,任务是提高群众的革命觉悟和文化水平;儿童教育主要通过全日制、半全日制学校等,造就未来的革命事业接班人。釆取的主要措施有:缩短学制,方便工农子女入学,兴办新学校等。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教育的新民主主义方向;教育要紧密配合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心任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依靠群众勤俭办学。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实践和经验,对于我们今天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在民族地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着诸多重要的启示。
本书是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2013JD212)的研究成果。课题组的成员大多是百色学院的专家、学者,他们长期生活、工作在左右江革命老区,深爱这片土地。在课题研究中,他们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并采取实证调研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综合研究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等研究方法,运用历史学、教育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知识,努力再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发展状况,深刻总结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经验和规律。经过数年不懈的坚持与努力,终于结出硕果,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祝贺和崇高敬意!
绍崇教授是我敬重的一位勤奋的学者。数十年来,他在担任学校党政领导工作的同时,在教育理论研究的园地里辛勤耕耘,成果丰硕,佳作迭出。承蒙他的信任,我有幸成为他的这部新作的第一位读者,以上文字,是我读了之后的感受,与读者分享,并请指正。
是为序。
金林祥
2018年10月6日
作者简介
金林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史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原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