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地办好教育

(三)因地制宜地办好教育

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里,由于工农民主政府的倡导,人民群众办学热情高涨,各地掀起了一股办学的热潮,推动了革命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1.发动群众积极办学

人民群众是革命根据地办学的主体。过去,人民群众感受到无文化的痛苦,有着渴望接受良好学校教育的愿望,但由于受政治、经济的压迫,这种权利被剥夺了。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后,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教育的需求,就发动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办学中问题和困难,使大家看到了希望。于是,各乡各村纷纷办起学校。全日制、半日制、夜学班,形式多样;平原、丘陵、山区、城镇、乡村、山寨,因地制宜;各种年龄、不分男女老幼,文化程度高低不同,有的放矢,因而形成了一股办学热潮,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得到了发展。

2.因地制宜办好学校

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各样工作,符合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实际。办教育也是如此,办学不能一刀切,要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尤其是各地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办学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在革命根据地里,只有因地制宜办好学校,才能发展教育。只有依靠群众,才能办好学校,办好教育。工农民主政府想方设法,因陋就简,进行各种各类教育,连“轮流教育、轮流放牧”这样的办学形式,都被考虑到了。

3.积极推进免费义务教育

免费义务教育,是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又一个亮点。苏维埃政府提出的“免费教育”,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革命根据地里,学生到劳动小学上学都是免费的,他们不担心学费问题,搞得比较好的是东兰县西山瑶族劳动小学,学生上学除了享受免费教育外,还参加种地种菜劳动,补助伙食,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这样的政策和教育措施,自然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