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使革命根据地教育事业得到更快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关键在于有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这一点是以邓小平为书记的中共红七军前委和各级党组织及苏维埃政府的共识。
团结和依靠知识分子办学校,鼓励和支持原有教师继续留用,并注意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政治、业务素质,鼓励他们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这是中共红七军前委和右江苏维埃政府所重视的,从而为革命根据地建立新的教育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1929年秋冬,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各县苏维埃政府纷纷举办教师短训班,培训教师,帮助他们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如恩隆县苏维埃政府还继续办好恩隆县师范讲习所,百色县临时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开办教师讲习班、培训班,提高了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激发了教师的办学积极性。
苏维埃政府对教师采取团结、改造的政策,对所有的教师一律继续任用,优礼有加。同年12月百色起义后第一次给红七军官兵和政府干部发饷,同时还派出政工人员分别到各学校按“红军官兵夫待遇一律平等,月饷二十元”的规定发给教师俸给,也就是每人光洋20元。这是在苏维埃政府还很困难的情况下给发的,体现了官兵一致,军民平等的思想。可见,根据地军干群之间,非常融洽。12月中旬,敌团首韦武率众千余人突击百色城,被驻城红七军和赤卫队奋勇击歼而溃退。有极少教师见到此而疑虑动摇,隐避乡下或居家不出,某中学原校长陈承材也借口母病请假。对此,红七军军长张云逸在一次跟中学师生讲话时,曾说:“我们欢迎师生参加革命。陈承材怕事,他跑就跑,我们不勉强。”又说:“过去国民党搞到学校没有经费,现在由我们红军负责。你们安心上课。”这就给广大教师吃了定心丸,为改造学校、办好学校下了基础。
依靠教师办学,就要消除原有教师的思想顾虑和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激励他们为人民教育作出贡献,这就成为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1930年元旦,百色县临时苏维埃政府决定,由县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主席杨柳溪主持,在广西劳动第一中学礼堂开办了中小学教师集训班。参加集训的中小学教师有50多人,大部分都是原来各校的留用人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红七军政治部主任陈豪人等领导到场指导并亲自讲课。他们分析国内外和百色起义后的形势,阐述红七军和苏维埃政府施行的各项纲领和政策,号召拥护革命,拥护苏维埃政权,支持土地革命,进行教育改革等问题。教师培训班的兴办,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他们表示愿意为劳动人民服务。集训班时间约一个星期,结业后,全部教师都派回原校工作,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干部培训班里,邓小平非常尊重教师,经常与广大教师谈心,并一同备课、一同讨论,体现了平等同志式的关系,也体现了邓小平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贯思想。广大教师也喜欢与邓小平交谈,觉得他爱好广泛,平易近人,说理透彻,是一位值得信赖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