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课程与教学管理的当代启迪
根据前文对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课程和教学管理的特点、成效、理论意蕴和历史价值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注重目标功能的多重兼顾
教育课程和教学管理的功能是多样的,其功能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各种功能发挥的效果也是动态的,具有历史性的。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建期间,虽然条件极其艰苦,资源非常匮乏,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课程和教学管理都尽可能做到目标功能的多重兼顾。比如,既注重有关国家的、民族的、地方的教育,也注重开放的和国际方面的教育,即独立开设了苏俄概论、各国革命史、帝国侵略史等课程或将这些内容融入相关课程中;既注重服务革命斗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也注重个体发展需要;既注重政治思想教育,也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同时,根据革命形势新需要和学生(学员)特点,在某些时候合理和适度地强化发挥某种功能。总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课程和教学管理总体上能较好兼顾了其促进政治、革命、经济、文化、社会、个体发展的功能。
2.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协调统一
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是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课程和教学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也是当时特殊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的内在和外在要求。比如,在教育课程方面,开设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性和本土性内容,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课程类型和课程呈现形式。比如,在当时流行最为广泛的《工农兵三字经》和《初级课本》,是用地方民族通俗化和生活化语言进行编写并开展教学的,起到积极的育人作用。[6]在教学管理方面,也注重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比如,普通中小学采用全日制教学,劳动学校采用半工半读教学,干部学校主要采用短期形式,识字教育(文盲教育)采用乡设夜校、半日学校、识字短训班等形式,以集中识字,培养识字骨干,村设若干识字组,作为扫盲的基本组织。[7]
3.注重方法手段的灵活多样
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是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课程和教学管理的另一个显著特点,这也是提高课程教学和教学管理有效性的外在和内在要求。比如,在课程教学方面,工农教育和社会教育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唱革命歌曲。这些歌曲,多是红七军政治部和苏维埃政府利用流传的旧曲调改词或填词谱成的,比如,将《北伐军歌》歌词改为“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工农革命成功,工农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用《苏武牧羊》曲调以壮语填词的《我们都是种田人》等。在教学管理方面,总体上采用统一领导和共同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具体管理的方法手段非常灵活,有制度管理和思想管理,也有小组相互管理和个人自主管理。在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的管理方面乃至出勤、上课、练习、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所采用的方法措施也非常灵活,重在解决具体问题,适应了当时教育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基本状况。
【注释】
[1]凌绍崇:《百色起义、龙州起义与根据地教育建设》,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第220页。
[2]凌绍崇:《百色起义、龙州起义与根据地教育建设》,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第274页。
[3]凌绍崇:《百色起义、龙州起义与根据地教育建设》,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第145-148页。
[4]凌绍崇:《百色起义、龙州起义与根据地教育建设》,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第218页。
[5]凌绍崇:《百色起义、龙州起义与根据地教育建设》,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第218页。
[6]凌绍崇:《百色起义、龙州起义与根据地教育建设》,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第207页。
[7]凌绍崇:《百色起义、龙州起义与根据地教育建设》,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第2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