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左右江、红水河一带创建了一块比较大的革命根据地,俗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建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各方面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在教育建设上,有许多的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的。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建设是卓有成效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即工农民主政府)发动人民群众兴办教育,创办学校,开展平民教育、扫盲教育、儿童教育和干部教育,采用多种形式办学,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发展是健康、良好的。根据地形成了一系列教育体系。在普通教育上,形成了小学、中学教育系统,逐步完善了普通教育体系;在干部教育上,形成了以开办党政干部培训班为主的干部教育体系;在成人教育上,形成了以工农教育为主的平民教育体系;在部队教育上,形成了以转变士兵思想、提高基层指挥员为主的培训体系;在妇女教育上,第一次建立了妇女教育体系;在民族教育上,形成了以壮、瑶等民族为主的民族教育体系。通过发展教育,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推进了根据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是民族的、人民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教育工作为革命战争服务,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服务,使整个教育工作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做出重要贡献。如果没有革命的文化教育,革命事业就不能进行,就不能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在革命胜利以后,同样,也必须使自己的教育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实践,为邓小平领导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邓小平在领导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借鉴井冈山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在根据地内领导开展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推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成为全国瞩目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各地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也随着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着很多有益的启示。在新的历史时期,把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基本国策,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认真地实施。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的轨迹是清楚的。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书记的中共广西前委、红七军前委在领导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过程中,重视和发展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人民教育事业,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根据地大力发展教育,兴办普通学校,举办党政干部培训班,开展成人教育,开办平民学校,举办平民夜校,进行识字运动,对原有学校进行改造,兴办新型中小学,建立了苏维埃民族教育体系。这是壮乡教育全方位发展的第一次飞跃。这时期的教育,体现在教育直接为革命运动服务,教育同当时的土地革命紧密结合在一起,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她武装了群众,唤醒了民众,培养了大批的革命人才,尤其是培育了一大批革命意志坚定、土生土长、密切联系群众、熟悉本地情况、受到群众拥护的少数民族干部,促进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认真总结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经验,是富有意义的。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寻找真理,开创未来,是我们的立足点。研究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是为现实提供借鉴、警示、教育作用的。而任何现实,又与历史是不能割断的。革命根据地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的开始,是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过去历来的教育,都是有钱人的教育。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教育,才能把教育与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才是为人民大众办教育。这样的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这样的教育,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教育,是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提升与发展,是其质的飞跃,因此,我们着力研究总结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经验和客观规律,是很有必要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经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主要经验体现在共产党对革命根据地教育的领导,利用学校这一文化阵地进行思想宣传教育,革命根据地教育机构健全,建立了一支较有力的教师队伍,开展多种形式办学,建立了民族教育体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和文化水平,推进了文化和社会建设。革命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革命人才和专门人才,促进了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和各项事业的开展,推动了社会进步。这些教育经验,对于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都是很有启示作用的。
邓小平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教育思想和创新实践,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邓小平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提出的许多教育观点,是适合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实际的,是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的。他倡导教育普及与平等,“改造学校”,探索普通教育改革路子,提出搞好革命根据地教育的主张;亲自参与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教学实践,全方位地领导和直接参与革命根据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是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的一大财富。关于革命根据地教育问题,邓小平不仅多方面地指出,而且在实践中予以体验,并在实践中探索教育规律,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见解:对于干部教育问题,他提出需要“不断地办培训班”;对于妇女教育问题,他提出要引起高度重视;对于平民教育,他提出实行平民教育,发展识字运动;对于旧学校教育制度,他提出要进行改造,创立劳动学校,培养新人。所有这些,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见解,丰富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理论宝库。邓小平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尽管过去了九十年时光,但至今仍然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仍然放射着光辉。当年,邓小平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第一位,在革命根据地教育中培养了大批人才,为革命的胜利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在新的征途上,我们仍然要做到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不动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树立起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把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革命事业推向前进。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左右江革命的光荣传统,传承“百折不挠、团结务实、奉献拼搏、争先创新”的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精神,重温邓小平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借鉴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经验,努力做好各方面工作,把教育工作搞得更好。
研究邓小平早期教育思想,就是要挖掘邓小平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精华所在,挖掘其与邓小平早期思想的内在联系。要认真吸取其思想精髓,领会其精神实质。邓小平早期教育思想是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确立和形成的,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编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史》过程中,我们力求在书中将其体现出来。在书中,我们努力挖掘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资源,特别是烘托出邓小平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探索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发展规律,总结和借鉴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经验,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早期教育思想,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通过对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的研究,总结历史教育经验,以史为鉴,研究解释和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研究和总结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规律,对新时代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教育差距,对于促进边疆的繁荣和稳定具有现实意义。其一,开创了民族教育的先河。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在革命过程中正确地制定和执行民族政策,开展了民族教育,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对做好后来的民族工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二,开创了边疆革命教育的先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是在西南三省交界处和越南接壤的桂西、桂西南建立的,是土地革命时期党在少数民族地区领导人民群众进行土地革命的成功典范,因而对桂滇黔文化教育产生了良好影响。其三,实践和总结出比较完整、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理论。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对后来广西的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本书旨在通过对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分析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理论、特点、方式、方法、模式、经验和规律,丰富民族教育理论的内涵。通过分析,为新时代优化和完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提供借鉴,也为政府进一步出台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决策方面的依据。在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中共广西前委、红七军前委正是推崇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宗旨,制定出一系列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开办学校,千方百计让劳动人民子女都有机会到学校来学习,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民族教育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创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的新途径,谱写了壮、汉、瑶等各族人民团结战斗求解放的光辉篇章,革命根据地教育与战争结合、与生产结合,教育为战争服务、为生产服务的经验,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研究的过程中,本书作者先后到自治区、市、县党史研究部门和自治区、市、校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文献查阅、分析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深入到原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所在地进行全面调研,瞻仰革命遗址,采访革命老人、党史研究和教育史研究专家、红七军和红八军及赤卫军后代,召开各类人员座谈会,取得了第一手材料;还到过当年邓小平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所办的几个干部教育培训班和劳动中学上课演讲的学堂的遗址进行了考察,品味和感悟伟人与先辈当年叱咤风云的精神世界。在研究过程中,将零星、分散、一般的研究延伸为系统研究,对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进行整体研究,将邓小平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作深入探讨,寻找邓小平有关教育的理论创立的源头。坚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系列的理论成果。通过深入系统地对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总结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经验,进一步丰富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中国近代教育史理论宝库;通过挖掘邓小平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精华所在,更好地探索邓小平早期思想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内在联系;对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经验和发展轨迹作了进一步探索,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提供历史借鉴。
本书共11章,阐述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的时代背景、根据地建立前夕的教育、根据地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根据地教育方针与教育政策、根据地教育组织形式与职责内容、教育类型与学校典范、教育课程与教学管理、根据地教育规律与教育特点,烘托了邓小平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总结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
我们研究史学和编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的目的,就是发挥存史资政、服务时代的作用。编史修志,除了存史的功能外,就是要古为今用,为现实服务;读史用志,教化育人;以史为鉴,资政育人。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让史书进入学校课堂,作为校本课程和乡土读物,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和更多的人懂得百色起义、龙州起义这段历史,通过读史学史活动与传承百色起义精神、龙州起义精神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史书教化育人的作用,为推动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