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根据地教育机构设置和教育类型
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是在地瘠民贫、文盲众多、战争频繁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为了推动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苏维埃政府设置了根据地教育机构,与过去不同的是,在苏维埃政府内设文化委员或文化委员会,专门对各类教育进行管理,并安排强有力的干部担任这一工作。一批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干部和知识分子,为这项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右江革命根据地里,群众办学热情高涨,积极开展多种办学形式,有全日制、夜学班等。中共红七军前委和苏维埃政府鼓励群众办学。各个县乡因地制宜创办学校、办识字扫盲班、干部培训班。在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后,群众的办学积极性空前高涨,自动捐钱捐米捐物,以建造校舍、聘用教师、兴办学校为契机,大力发展教育。可以看出,大力举办成人教育、平民教育,提高了劳动人民文化教育水平。这是前无古人的事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把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后,教育成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为谁服务,这是个根本的问题。发展根据地教育事业,就是要树立为劳动人民着想、为劳动人民办教育的思想,这是根本的宗旨。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是在为人民群众服务中发展起来的。苏维埃政府把学校办在家门口,举办劳动小学,方便人民群众子女就近上学,免收学费,对少数民族给予特殊照顾;开办夜校、夜学班,扫除青壮年文盲;举办干部培训班,提高干部素质。这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和措施,都是体现教育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思想。不仅大革命时期执行这样的政策,就是土地革命时期,我党也继续高举平民教育的大旗,提出“开展识字运动,实行平民教育”的口号,并且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取得较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