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江作苏
徐宝璜在中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中曾带几分羡慕地说:“在教育普及之国,其国民无分男女老少,平时有不看书者,几无不看新闻纸者。”百年之后再看当代,无分中外,现实生活已经证明,当代世界正深刻地被新闻传播现象所影响,只是“新闻纸”已进化为无所不在的各种传播介质。从新闻传播现象中总结出来的学说,也广泛被世界范围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所吸纳,成为规律性基础理论。例如,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和纽约时报记者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这两本书的中心词,早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广为认同的高频词。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年轻而富有生气。这个学科在无限宽广、快速发展着的新闻传播实践中,有着丰富的研究对象和强劲的研究动力,不断拓展着自己的研究覆盖领域,并且与其他学科门类交叉融合,衍生出许多亚学科。可以说,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与信息化紧密相连的新闻传播学,正在进入学术发展的快速成长期和成孰期,其表现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收获不断涌现,学术成果转化形式多种多样。当然,有待探讨的学术问题也层出不穷、浩如烟海。
国际传播语境呈现着快速变化的态势,基于技术进步带来的传播便利化,正在迅速打破固定的传播模式,把全人类和全球时空前所未有地、高效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个巨大变化和挑战的背景中去追求学术建树,是新闻传播学人必须树立的动态进取观,也是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说体系应有的前置心态。
开放的语境,促使我们必须从变化中去发现新的现象,找寻新的规律,研究新的课题,敏锐地调整自身的研究姿态,整合学术资源,形成自有的学术高地。
西方国家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学术领域已经高度地向其他相关学科融合,总体上是在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部,去寻找新的传播契合点。这种自身开放的学科定位,使得以经验性总结为基本学理的新闻传播学,获得了技术理性和跨文化的营养,在人本主义更加获得国际认同、高技术传播平民化的传播空间中,有了更为广阔的生存领地。
在大传播的思维模式下,很多不为传统传播界纳入视野的方式正在被应用,并产生强大的传播作用。我们可以注意到近些年来,非传统媒体和非传统传播方式,已经大量占领了传统媒体的“领地”。例如:
软件式传播。这种新闻和文化信息与计算机代码杂交出来的传播产品,非常深度地直接影响了当代受众。软件传播的无界性与整体性,系统化地把新闻信息或亚新闻信息与价值观打包给受众,这种“信息包”已经被证明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例如,伊战前后美国设计的丑化交战国元首的软件,就把信息与游戏结合在一起,甚至与很多技术性软件绑定在一起,它的开发与利用,不是一般媒体可以包揽的,需要深度整合资源,并且在教育源头设立媒介素质训练,在数字传播的空间里得到人才与理念的支撑。
“脸谱”式传播。原本作为社交平台的“脸谱网”,如今已经没有人否认它的强大传播影响力。这促使我们必须去思考传播力的建设,在传播平台的建设领域方面就应该有新的拓展。社交与传播本来不是一个领域的事情,但是在当代技术条件下两者的融合已经变为现实。这种模糊式的传播方式,可以降低阅听人在心理上的抵制程度,更加自然地获得影响力。
超限性传播。所谓超限,是指超越所有被称为或是可以理解为界限的东西。不论它属于物质的、精神的或是技术的,因为对界限的超越就是对方法的超越。“超限传播”、“不对称传播”以小规模重点式传播达成内置式影响,取得战略性效果,以类似以小搏大的“老鼠对猫”的非均衡、不对称博弈手法,达到全向度调控目标。在近些年发生的局部战争中,媒体甚至已被纳为超限战的工具。这是我们应该正视的现实。
扑克牌式传播。亦可以被称为“草根性传播”。这是降低传播门槛以贴近草根的娱乐方式进行传播的方式,也是出乎人们意表的低成本、接近性的传播方式。高技术条件下,合理运用这类方式,不仅是传播媒介的选择,也是传播姿态的优化,它在方法论的层面给人以启迪:但凡有人的地方,为人所接受的传播方式永远不会定于一尊。
还有博弈性传播、融合性传播、嵌入式传播、链接式传播等许多新出现的传播方式,都应该纳入我们的视野,以开放的心态为我所用。
掌握这些传播的新特点,深入把握新闻传播的新规律,努力提升本学科的水平,在于我们有着文化自信,有着坦诚务实的底气。在当世界经济舞台上屡现“中国奇迹”的同时,文化中国的形象还不够清晰,世界对包括新闻传播学在内的中国文化的“误读”屡屡发生。越是如此,越是要以坦然和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自信地去说“中国话”,用世界通行的方式打造中国学术界的公信力。
华中币范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这里学人辈出,代有英杰,其中不乏新闻传播界人士。校友恽代英早在1920年就创办利群书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创办和主编的《中国青年》,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在先哲精神的感召之下,后继之人当孜孜矻矻,沉潜于内,努力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科研成果以慰前贤和光大校声。现在编辑出版的“新闻与传播研究文库”,就是这种努力的一个体现,期望得到各界的指正。
是为序。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