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审美需求的文化逻辑
自由开放的互联网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海量视频出版物共同构建出一个众声喧哗的网络视觉文化场域。在这里,具有不同价值取向与审美格调的文化力量都在努力地生长着。
(一)大众文化的草根诉求
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中,詹姆逊提出大众文化是从现代主义的语言中心转向后现代主义的视觉中心的文化样式,大众文化的发展是实现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网络文化领域,正是大众文化发展、传播的前沿阵地。
有学者认为,网民参与网络视频生产的动因有三:首先是个人的价值表达。通过大量改编传统影视作品,或者上传原创作品,向他人表达自己的价值立场,从而获得身份认同。其次是建立社群关系。以视频节目为纽带,延伸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社群关系,“人们参与的动机在于对某一群体归属感的获得,通过作出贡献而建立自尊并获得承认,在于为创建自我形象以及自我实现而学习新技能、寻找新机会”。最后是参与利润分配,与提供平台的内容集成商一起分享广告收入[11]。
在网络上,大众参与、诉说、表达的热情高涨,由此催生了大量草根原创微视频。这些微视频来自民间,选材贴近性强,主题和表现风格各不相同,或由影视文本拼贴而成,或采用动漫手法,或由创作者亲自出镜,或由身边的人本色出演,虽然制作手法不够专业和精致,也没有大场面的震撼,却往往能够采用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现大众化的内容,充满了浓郁的草根气息,散发着未受商业污染和体制规训的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活的泥土芬芳,异常鲜活地勾勒出一幅精彩纷呈的大众文化图景。
在微视频领域,还活跃着一群独立创作者(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大学生群体)。他们喜欢思考,并掌握一定视频技术,创作出的微视频有较高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和技术品质,以“微电影时代的开启人”肖央自编自导自演的《老男孩》、《父亲》、《赢家》等网络电影最具代表性。这类具有一定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朴素的微视频作品,打动和感染了众多网友,也成为微视频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对此,著名青年导演张扬评论道:“网络上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制作者和拍摄者,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对生活的认识、看法,然后就是属于自己原创的东西,而这正是应该鼓励的。”
(二)精英文化的视觉书写
在大众文化占据网络文化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精神世界的塔式的恢弘精致的结构解体,在网络中碎裂成五光十色的精神风景片段,成为新新人类的随意挥洒点染拼贴恶搞的精神资源[12]。“阳春白雪”的精英文化褪去了昔日神圣的外衣,以网络视觉书写的形式力求扩大传播范围。
精英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传统文化在网络上“不再整体性延续,而被后现代主义打散结构成为弥漫的要素”[13],具有影响力的专业性的传统文化视频网站实属凤毛麟角。但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不管是爱好戏曲、相声、评书,还是爱好古典乐器、武术的网民,都不难搜索到适合自己口味的微视频。以戏曲为例,在各剧团和戏曲爱好者所创办的各类网站上,大多放置了一些表演视频。如上海昆剧团的网站上,开辟出了上海昆剧团剧目专栏“园林好”、昆曲鉴赏栏目“醉花阴”等,里面有《牡丹亭》、《紫钗记》、《龙凤衫》、《昭君出塞》等传统剧目选段。中华京剧网的“名家名段”栏目中,汇集了《定军山》、《空城计》、《野猪林》等剧目选段,其“教学视频”和“京剧伴奏”栏目中,也有一些视频片段。在京剧名家张克的张克京剧艺术网中,网友也可以欣赏到他的《楚宫恨》等剧目。
至于文艺纪录片、歌舞剧等精英文化形式,虽然很难流传开来,但在网民中也有一批忠实的拥趸,“纪录片”频道已成为各视频网站的标准配置。还有一类高端微视频——“慕课”(MOOCs)视频[14]也值得关注。慕课是2008年开始涌现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2011年秋,慕课的发展开始呈现井喷之势,以至于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随着国外一流在线教育平台大规模进入中国,国内的相关资源共享平台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在国内著名的慕课平台“爱课程”网上,可以看到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行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系列。“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组成,以高校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主讲教师既有两院院士,也有国家级教学名师。2011年11月9日,由北大、清华等18所知名大学建设的首批20门公开课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
(三)官方主流文化的网络延伸
主流文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或起支配作用的文化。但是,具有大众化、平民化特征的网络文化有着明显的“去主流化”特征,即在文化道路方面与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背离,在文化价值方面与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相背离[15]。在这种情形下,建设网络主流文化就成为当前文化建设中的一项紧迫任务。无论成效是否明显,官方一直在努力争取占领网络这一广阔的文化阵地,以实现对文化的引导功能。
中国政府网、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中央主流媒体网站和东方网、浙江在线、红网、荆楚网、南方网等地方主流媒体网站上的视频新闻,既有网络媒体的“原生”新闻,也有许多来自电视媒体,强调的是国家形象的品牌塑造和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是官方主流文化试图借助网络视觉文化兴盛的东风将影响力从网下向网上延伸的突出表现。
2006年的《士兵突击》、2009年的《潜伏》和《爱情公寓》、2013年的《龙门镖局》等电视剧虽然没有大规模地宣传,却在网络上一片叫好,继而走俏荧屏。受此鼓励,许多主旋律影视剧也加强了网络宣传,事先在网络上播出片花、宣传片、导演和演员访谈等微视频,借助网友口碑进行预热。在M1905电影网上,就有大量的预告片、影讯等视频,由于母体是央视电影频道,对主旋律影片的推介力度远远大于商业网站。
作为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文化,网络文化联系着革新过的主流、新锐精英与青年大众,这是主流文化中最具思想内涵、最接地气的部分,是精英文化中普泛性、现实性最强的部分,也是大众文化中现代性、先锋性最强的部分,这就使得一方面,网络文化领域成为一个暗潮汹涌的权力斗争场域,在大众草根文化、精英高雅文化和官方主流文化三者之中,大众草根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各种文化形态中的精品都能以其较高的品质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从而为自己争取到良好的生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