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结 语

网络微视频的产生具有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它是网络技术、数字艺术、便利制作的产物,是大众移动化、快节奏生活方式转变的驱动和需要,也是影像形态发展多样化的结果。它有着自身独特的影像和叙事体系,符合静态与动态的双重观看要求。作为记录时代众生相的文化符码,网络微视频为我们对自身所处的时代进行观察思考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文化范本。作为具有年轻心态的影像代表,它不追求宏大叙事,而是以主题上触碰社会现实但在影像上去沉重化,审美上娱乐化、视觉化的内容作为主流表达方式,获得了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的关注。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DV影像的出现将传统影像从文化精英与体制内生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导致世界范围内影像生产的大众化与个人化,那么网络微视频的出现大大推进了这一影像生产的大众化和平民化,它将影像创作的自由进一步归还毫无影像经验的普通大众,甚至凭借极为简易的手机等工具就能完成一段微视频的制作与上传,这就彻底改变了受众的被动地位,赋予其互动传受者的双重身份,并将打破中国影视封闭保守的贵族化倾向,重新确认其大众传媒的本质属性,进而推动中国影视业步入真正的平民时代。同时,没有过多管理制度和禁忌的微视频,也为未来中国影视制作的中坚力量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网络微视频的生产意义还不止于此。以青年群体为生产主体的网络独立短片中,流露出浓厚的亚文化风格,实现了生产视角的“向内转”(对创作者私人空间的张扬)和“向下沉”(对主流霸权的颠覆和对社会底层的强烈关注),以另类反叛的姿态冲击着长期由精英把持的影像体系,使影像世界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元的面貌;众多由普通公民发布的报道社会现实的公民视频新闻,已建构出一个网络影像公共领域的雏形,其对弱势群体的自发关怀,对社会不公的极力披露,对公共事务的舆论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民主化的进程;随着网络视频产业内容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影响力的提高,互联网平台上土生土长的网络原生视频,也开始反向输出传统影视业,打破了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垄断影像生产的格局。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视频内容上日益密切的合作,将对媒介传播格局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目前网络微视频生产已呈现出创作由业余向专业、内容由恶搞向原创、制作由粗糙向高品质和由自娱自乐向商业营利等发展趋势。那么专业化生产和商业化追求是否是网络微视频的未来发展方向呢?

无疑,由于大量专业主义的影视业工作者进入视频网站的生产领域,由他们操盘的自制节目也逐渐脱离了“业余”的观感印象。在选题内容和视听效果等诸多方面产生明显的起色乃至呈现诸多的亮点[1]。但笔者认为,由于微视频微制作的特点,它鼓励创作者的自由表达,在专业性与大众性之间更倾向于大众性,其主体仍在于普通网民和可能走上影视之路的专业“草根”群体。另一无法忽视的现象是,许多网络微视频最初是按照个体趣味和“自我叙述”的需要制作出来的,但在媒体和市场的推波助澜下,它们如同朋克、爵士乐、摇滚乐等众多青年亚文化形式一样,最终摆脱了边缘的反叛风格,被吸收到主流文化之中,成为主流文化的一种形式,且与市场和商业紧密结合起来。在主流文化的有意召唤之下,急于寻求机遇、展现自我的年轻创作者,特别是一些高校学生,其创作从题材选择、拍摄技术、演员的筛选到表演风格等都逐渐开始习惯于迎合主流电影霸权,让这种展现成为自己进入主流电影产业的途径。商业化的推力犹如为生产者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对于产业的发展也不无裨益,正如文艺批评家苏珊·桑塔格所言:“商业化促进了艺术的民主化,而艺术的民主化又给艺术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但是,过度追求商业化必然会戕害微视频的品质,这一点已无需再赘述。笔者认为,网络微视频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依然是与商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保持距离的部分,虽“业余”却视角鬼马、选题精到、与民众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草根性”微视频是微视频的生命力所在。在重视草根原创,以大成本打造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高端微视频发布平台的基础上,引进一些专业化的制作理念和技术,生产一批既有一定品质又能获得丰厚商业回报的“网站出品”内容,可以起到提高网站竞争力和丰富微视频形态的作用。

网络微视频出现和兴盛的时间并不长,仍属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充满争议和不稳定性,其生产场域中存在不同力量的交锋和博弈。在当下的中国,新技术、新媒体、新的传播方式不断涌现,在很大程度上由社会变革所决定的网民网络行为具有不稳定性,网络微视频行业自身在竞争压力和营利欲望的驱动下也在不断进行变革创新,因此网络微视频的生产活动、文本形态和表现方法尚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注释】

[1]徐帆.从UGC到PGC:中国视频网站内容生产的走势分析[J].中国广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