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一、著作
[1]W.J.T.米歇尔.图像理论[M].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转向[M].陈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6]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7]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8]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9]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2]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3]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4]伊莱休·卡茨,等.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5]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6]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7]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8]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9]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0]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1]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3]梅罗维茨.空间感的失落: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4]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5]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章艳,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6]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27]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8]让·鲍德里亚.仿真与拟象[M]//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9]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姚媛,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0]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1]约翰·费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2]约翰·费斯克.电视文化[M].祁阿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3]保罗·M.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M].霍文利,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4]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王东亮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5]罗兰·巴尔特.神话——大众文化阐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6]约瑟夫·阿伽西.科学与文化[M].邬晓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7]约翰·帕夫利克.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M].周勇,译.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8]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M].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9]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0]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2]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3]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杨竹山,等,译.2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4]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田晓菲,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45]斯图尔特·霍尔编.表征——文化表象与愈指实践[M].徐亮,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6]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7]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夏中华,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48]丹·吉摩尔.草根媒体[M].陈建勋,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9]哈莜盈,理查德·甘那.全球网播:新媒介商业运营模式[M].杭敏,刘丽群,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0]坦尼·哈斯.公共新闻研究:理论、实践与批评[M].曹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51]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2]唐建英.博弈与平衡:网络音视频服务的规制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53]王建磊.草根报道与视频见证:公民视频新闻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54]陈一.拍客:炫目与自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55]曾一果.恶搞:反叛与颠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56]王明轩.即将消亡的电视:网络化与互动视频时代的到来[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57]蓝爱国.网络恶搞文化[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58]雷建军.视频互动媒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9]殷俊,袁勇麟.影像叙述现实·网络视频新媒体播客传播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60]田智辉.新媒体传播——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61]胡惠林,单世联.文化产业研究读本(中国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62]胡惠林,单世联.文化产业研究读本(西方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63]罗岗,顾铮.视觉文化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4]吴琼,杜予.上帝的眼睛:摄影的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5]孟建,Stefan Friedrich.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6]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7]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8]王先霈,王又平.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9]贾磊磊.影像的传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0]陈奇佳.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当代诠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1]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72]庞井君.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73]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74]David Croteau,William Hoynes.Media Society:Industries,Images,an Audiences[M].2nd ed.London:Pine Forge Press,2009.
[75]Denis McQuail.Mass Communication—Volume 1:Theories,Basic Concepts and Varieties of Approach[M].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6.
[76]Peter Block,et al.Managing in the Media[M].New York:Focal Press,2007.
[77]Neil Postman.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M].NewYork:Penguin Books,1985.
[78]Theodor W.Adorno.Samuel and Shierry Weber[M].Prisms,trans.Cambridge:The MIT Press,1981.
[79]August E.Grant,Jeffrey S.Wilkinson.Understanding Media Convergence:the State ofthe Field[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80]Cornelia Brunner,William Talley.The New Media Literacy Handbook:An Educator's Guide to Bringing New Media Into the Classroom[M].New York:Anchor Books.
[81]Ellen Seiter:Television and new media audience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82]Gillmor,Dan.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Published Beijing;Sebastopol,CA:O'Reilly,2004.
[83]Wilson P.Dizard:Old media/new media:mass communications in the information age[M].London:Longman,1994.
二、期刊论文及报纸文章
[1]王小平.图像“暴政”:身体政治下的景观[J].天府新论,2007(5).
[2]喻国明.关注Web2.0:新传播时代的实践图景[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06(12).
[3]陈霖,邢强.微视频的青年亚文化论析[J].国际新闻界,2010(3).
[4]董天策,昌道励.数字短片的青年亚文化特征解读——以优酷网和56网的原创数字短片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5]曾一果.抵抗与臣服——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新媒体数字短片[J].国际新闻界,2009(2).
[6]徐帆.从UGC到PGC:中国视频网站内容生产的走势分析[J].中国广告,2012(2).
[7]杜建华,杜蓉.“三网融合”下视频分享网站内容细分化生产[J].南方电视学刊,2011(3).
[8]张波.论微电影在当下中国的生产及消费态势[J].现代传播,2012(3).
[9]聂伟,吴舒.微电影:演变、机遇与挑战[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10]曹慎慎.“网络自制剧”观念与实践探析[J].现代传播.2011(10).
[11]晏青.论视频内容生产:动力、目标和路径——基于媒介融合的视角[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12]彭华新,欧阳宏生.三网融合背景下的视频产业生存[J].国际新闻界,2011(8).
[13]邓秀军,刘静.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络视频用户自制传播模式分析[J].现代传播,2011(10).
[14]吴献举.公民新闻的发展与公共领域的建构[J].重庆社会科学,2009(4).
[15]吴信训,王建磊.我国互联网上公民视频新闻的传播解析[J].国际新闻界,2009(8).
[16]雷蔚真,欧阳春香.视频拍客对公民新闻传播机制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0(2).
[17]雷蔚真,郑满宁.WEB2.0语境下虚拟社区意识(SOV)与用户生产内容(UGC)的关系探讨——对KU6网的案例分析[J].现代传播,2010(4).
[18]吴洪,虞旸.危机事件中的网络视频传播与话语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9(6).
[19]于德山.我国网络视频传播的崛起与当代视觉文化生态[J].中国电视,2009(8).
[20]黄宝贤.网络原创视频短片的叙事艺术[J].大众文艺,2010(5).
[21]胡芳,彭云峰.自我意识与媒介抵抗:对网络原创视频的一种文化分析[J].新闻知识,2011(9).
[22]赵陈晨,吴予敏.关于网络恶搞的亚文化研究述评[J].现代传播,2011(7).
[23]赖黎捷,李明海.微视频的内容定位与赢利模式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12).
[24]闫云霄.网络视频营销手段的创新与变革[J].新闻界,2011(3).
[25]殷乐.当代传播的互文性与景观娱乐[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3).
[26]刘燕.网络视频产业“生态紊乱”乱象及其破解[J].当代电影,2011(7).
[27]关萍萍.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视频产业政策的内容分析[J].电视研究,2011(8).
[28]王勇,赵靓.大学生使用网络微视频的调查报告——以“长株潭”三地大学生为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9]侯光明.论中国微电影大时代的到来及其发展路径[J].当代电影,2013(11).
[30]万晓红,张德胜.试论微电影在我国的社会影响[J].现代传播,2014(1).
[31]马诚.探析微电影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当代电影,2014(5).
[32]蔡学亮.浅谈新媒体视域下微电影的发展之路[J].当代电影,2014(6).
[33]王明会,丁焰,白良.社会化媒体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分析[J].信息通信技术,2011(5).
[34]北梦原.社会合力下的网络原创视频生产传播机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35]杨晓茹.网络电影传播趋势研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1(2).
[36]鲍金.文化的商品与公共产品特性[J].哲学动态,2008(9).
[37]雨辰.“微时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视觉书写[N].光明日报,2012-7-8.
[38]袁蕾.大史记:“馒头”的榜样[N].南方周末,2006-2-23.
[39]牛萌,孙琳琳.微电影现状弊端再受关注遭广告商挟持前途未卜[N].新京报,2012-5-9.
[40]孙佳音,陈晓彬.自制剧被指运用情色元素不当恐对少年有负面影响[N].新民晚报,2012-2-26.
三、报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2—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2014.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2013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2014.
[3]优酷、群邑、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中国网络视频用户媒体及消费行为调查》[EB/OL].http://www.donews.com/net/201112/1040990.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