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这本书是由我的博士后出站报告修改而成的。书稿完成之际,我在武汉生活已整整十年。十年前,怀揣着对新闻的梦想,我从风光秀美的江南来到人文气息浓厚的武汉。那一年,位于桂子山上的这座学府正迎来它的百年华诞。跨专业考研的我在这里开始聆听人生中的第一堂新闻传播专业课,撰写第一篇专业论文。在学术的道路上,我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因为懂得自己的不足,所以加倍努力。十年后的盛夏流火天,我完成了博士后出站答辩,成为桂子山众多教师中的一员新兵。
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得传播学博士学位后,我选择在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然而,当从偏重实务的网络传播专业转入以理论见长的文艺学专业,从读博期间的定量研究重新回到定性研究时,面对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上的转变,我心中是不无忐忑的。深深感谢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胡亚敏教授,她结合我的学术背景和研究兴趣,早早地与我商定出站报告的选题范围,让我能够尽快调整思路,静下心来从事研究。胡老师治学严谨,学术思维活跃,在生活中却十分和蔼可亲、善解人意,虽然身为一院之长,行政工作极其繁忙,但每每我学术上有疑问想请教时,她总是能以最快的速度给予回复,抽出时间和我一起探讨,且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研究中的不足,对我的出站报告,胡老师给予了诸多的关心与指导。与胡老师相处两年,她作为一位知名学者在学术上的大家风范和高尚的品德令我深深地敬仰。
诚挚地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钟瑛教授,她一直不断地鼓励我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并总是一如既往地关心我,给予我许多帮助。当得知我顺利出站并落实工作时,钟老师特别高兴。对我而言,钟老师不但是我学术上的引路人,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辈,从钟老师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许多为人处世的宝贵经验。
诚挚地感谢曾指导、帮助过我的王先霈教授、孙文宪教授、张玉能教授、员怒华教授、修倜教授、刘九洲教授、喻发胜教授、彭涛教授等,同样还要感谢我的同门、学友、好友铁翠香、李亚玲、张冀、万娜、肖艳、梁亮、龚滔、罗昕等,做博后时他们的关心和鼓励,给了我莫大的安慰。
书稿写作期间,我收获了此生最大的礼物——女儿乐乐降临人世。小家伙很喜欢笑,女儿甜甜的笑容,以及完稿后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女儿的心愿,是支撑我战胜疲惫和困难的主要力量。在此,我向一直支持我的先生张凯,以及辛苦照顾我和女儿的父母、公婆致以深深的谢意,这本书也是献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人生之路很长,科研之路也很长,无论今后的路上是风和日丽还是风雨如晦,我都要踏实、努力地走好每一步!
刘琼
2013年12月12日于武昌桂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