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关注当下蓬勃发展的新兴视觉文化形态——网络微视频,以生产这一文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与核心环节作为切入点对微视频领域进行整体把握,对微视频的“大众”特质进行多角度论述,视角较为独特,研究内容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以往的研究或局限于视频内容的传播,或探讨技术发展,或关注产业运营管理,而本研究则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展开全面论述,学科交叉性明显,较已有成果在研究内涵和深度上都有极大的推进,填补了目前有关网络微视频生产系统研究的理论空白。特别是对微视频生产机制所进行的深入剖析,极具原创性。对微视频生产发展路径的建构立足于大量的理论研究与文本分析基础之上,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

【注释】

[1]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899.

[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54-156.

[3]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453.

[4]W.J.T.米歇尔.图像转向[M]//文化研究(第3辑).范静晔,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7.

[5]饭岛正.阿斯特吕克的电影观[J].陈笃忱,译.世界电影,1989(4).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

[7]杜建华,杜蓉.“三网融合”下视频分享网站内容细分化生产[J].南方电视学刊,2011(3).

[8]北梦原.社会合力下的网络原创视频生产传播机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9]徐帆.从UGC到PGC:中国视频网站内容生产的走势分析[J].中国广告,2012(2).

[10]广电总局,全称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13年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合并,后更名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保证行文一致,文中出现的该机构一律简称为“广电总局”。

[11]常昕.互联网影视产品的自制与自治[J].声屏世界,2012(9).

[12]薛强.网络视听新规对微电影的影响[J].声屏世界,2012(9).

[13]王琰,余秀才.多元与重构——论新媒体短片的影像传播[J].电影艺术,2008(1).

[14]吴祐昕,吴波,等.网络视频的信息安全隐患及应对[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11).

[15]蔡学亮.浅谈新媒体视域下微电影的发展之路[J].当代电影,2014(6).

[16]芦何秋,徐琳.网络“恶搞”视频的文化考量[J].电影艺术,2008(1).

[17]沈卉.互联网时代下“山寨”视频短剧考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35.

[18]任一慧.网络视频使民间话语走向主流化[J].青年记者,2010(7).

[19]雷蔚真,欧阳春香.视频拍客对公民新闻传播机制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0(2).

[20]陈一.拍客:炫目与自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118.

[21]张波.论微电影在当下中国的生产及消费态势[J].现代传播,2012(3).

[22]侯光明.论中国微电影大时代的到来及其发展路径[J].当代电影,2013(11).

[23]丁宁.网络化与电影化之间的寻位——以新浪微视频大赛为例分析网络传播视域下的微电影创作[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3(4).

[24]李金铨,黄煜.中国传媒研究、学术风格及其它[J].媒介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