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解析
图6-1【台怀镇寺庙群】台怀镇位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中心,面积5.4平方千米,是寺庙古建筑最集中的地方,主要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碧山寺、广宗寺、圆照寺、罗喉寺、慈福寺、万佛阁、十万堂、殊像寺、普化寺、黛螺顶、善财洞、广仁寺、文殊寺、寿宁寺、灵应寺、三泉寺、三塔寺等20处,它们因所建年代和形制的不同,各有其不同的历史与艺术价值。邮票画面上的塔院寺大白塔,全称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简称舍利塔,习称五台山大白塔,通高56.3米,塔身洁白,气势雄伟,刚劲挺拔。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系尼泊尔匠师阿尼奇设计建造的。历代屡有修葺,它已成为五台山的标志。塔院寺内还有大雄宝殿五间,藏经阁位于殿后。除塔院寺外,最负盛名的还有始建于唐代的罗喉寺,它是五台山保存最好的大型寺庙之一,寺内后殿中心装有一套木构装置系统,名为“开花现佛”,佛坛上,刻有水浪图案,上面塑有24诸天和18罗汉,圆盘正中,安装有高达丈余的一朵莲花,四尊佛像端坐于内,八片花瓣时开时合,随着花瓣的开合,转盘上的18罗汉也随之转动过江,实际上,它只不过是靠人力操纵的木齿轮结构物而已。还有与显通寺、塔院寺、罗喉寺、菩萨顶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处的殊像寺,它始建于唐代,元代延佑年间重建,后毁于大火。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再建。其建筑高大、浑厚,布局协调、严整。院内山门、天王殿居于寺中最前列,两厢为配殿,僧舍禅院居后,院中央建有文殊阁大殿和钟鼓二楼。文殊阁阔大宽展,面宽五间,进深四间,殿顶为重檐歇山式。檐下斗拱密致,檐上三彩琉璃剪边。这座殿阁,形制美观、大方,是五台山台怀腹地规模最大、造型别具一格的一处大殿。创建于北魏时的碧山寺,也非常有名,该寺于明成化年间重建,清代曾加修葺,现有殿堂50余间,规模宏大,殿宇壮丽,以牌坊、山门为前哨,方丈、禅院、宾舍等套院为两翼,中线前院有天王殿、钟鼓楼、毗卢殿、戒坛殿,后院有藏经阁。前院建筑多为单层殿堂,后院建筑为重檐楼阁,雕工精细,别具一格,整个寺院,林荫遮蔽,溪流潺潺,环境清幽迷人。台怀镇的其他寺庙,或苍劲古朴,或雄伟壮观,共同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图6-2【南禅寺大殿】位于五台县城西南22千米处的阳白乡李家庄,四周山峦耸峙,果树成荫,小银河涧水长流不息。南禅寺院落不大,东西51.3米,南北60米,面积3078平方米。寺内现存殿宇六座,除主体建筑正殿大佛殿为唐代原物外,其余配殿皆为明、清重建。邮票画面上的南禅寺大佛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唐代佛殿木结构建筑,其始建年代尚待查证,现存大殿为唐德宗建中三年(782)重建,在殿内西缝平梁下还保存有重建时的墨书题记。正殿三间为单檐歇山顶,面宽11.62米,进深9.9米,平面略近方形,殿身建在一米多高的台基上,殿前筑有月台。中国唐代建筑多无月台,国内现存几座唐代殿堂,有月台者仅南禅寺一处。殿内无柱也无天花板,有泥塑17尊,与大殿同期塑造,是国内除敦煌之外稀有唐代彩塑。大殿用材断面合理,纵横构体连贯牢固,形制壮观,结构简练,手法古朴,技巧纯熟,显示出中唐时期的建筑艺术水平。大殿建成后60多年,经唐武宗“会昌灭法”,国内禅寺大多被毁,唯独南禅寺幸免于难,迄今已有1200多年,又历经五级以上地震八次,依然完好无损,成为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
图6-3【佛光寺东大殿】位于距五台县城25千米的豆村乡,寺址东南北三面峰峦环抱,唯西面低下而豁朗,庙宇依地势建造,高低层叠,寺内松柏苍翠、殿宇巍峨、山静鸟鸣、深邃幽清。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年(478),在隋、唐时已是五台山的名刹,敦煌壁画中曾以显赫位置绘有“大佛光之寺图”。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法”被毁。邮票画面上的佛光寺东大殿,是唐宣宗复佛于大中十一年(857)重建的。它是佛光寺的主殿,殿址居于寺内后部山腰叠坎之上,坎高15米,坎上平台广阔,殿基坐落其上,大殿坐东朝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面积617.5平方米,为八架椽,单檐五脊顶,坡度缓和,两边饰高大的鸱尾。屋檐挑出约四米,以便将雨水吐得更远。因出檐过长,为避免影响采光,又将出檐做得略向上翘,并使用硕大的斗拱。斗拱高度为柱高的二分之一,为后世所罕见。大殿外表不施彩绘,全部用朱红涂染,给人一种稳健广阔、古朴浑厚之感。殿内有一个近一米高的大佛坛,有塑像35尊,为唐塑遗物,并有唐代壁画十余平方米,亦十分珍贵。1937年,大殿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认定,它与南禅寺大殿是我国唐代留存至今的两处较为完整的佛教殿堂,它不仅是研究我国建筑史的重要物证,也是世界建筑艺术中难得的殿阁,因此,佛光寺被誉为“亚洲佛光”。
图6-4【显通寺铜殿】位于台怀镇营坊村北灵鹫峰下的显通寺,是五台山诸寺院中最早、最大、最雄伟的一座寺院,面积八万平方米,共有殿堂、楼阁、僧舍400余间。该寺初名大孚灵鹫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现存建筑为明、清重修后的制式。在寺内中轴线上,严整地排列着观音殿、文殊殿、大雄殿、无量观、千钵殿、铜殿、后高殿等七座建筑,无一雷同。禅院僧舍分列两厢,其中大雄殿为显通寺的主殿,极雄伟。邮票画面上的铜殿,通高5米,宽4.1米,进深4.2米,为明朝万历年间妙峰祖师所铸造。殿顶为重檐歇山式,殿脊两端铸有跃然欲飞的两个鸱吻,殿脊中间装有葫芦状宝瓶,金光闪闪,耀眼夺目。铜殿外观两层,上层四面各有六幅格扇,并围有一米高的护栏,下层四面各有八幅格扇,格扇的上下两端雕铸着草木花卉、走兽飞禽,神态逼真,形象生动,格扇中间,又雕铸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喜鹊登梅、犀牛望月、牡丹出瓶、玉兔拜月、鲤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等36幅精美图画。铜殿的四角,上下层各有四根铜柱,与柱基连为一体,稳如泰山。铜殿内部却为一层,室内见方,四面的格扇壁上,整齐排列着鎏金铜佛铸像一万尊,玲珑小巧,千姿百态,无一重复。殿内中央,供奉着高约三米的狮子文殊像,金容满月,面目慈祥,体态优美,姿势端庄,承受着四壁万佛的朝拜。该铜殿造型精美,装饰富丽,结构严谨,雕镂精密,保存完好,为极有特色的稀世珍品。
图6-5【菩萨顶】菩萨顶坐落在台怀镇显通寺北侧的灵鹫峰上,地势高耸,视野开阔,屋顶琉璃瓦艳丽炫目,是五台山最为华丽堂皇的喇嘛庙。创建于北魏孝文帝(471~499)时期,原为大孚灵鹫寺真容院,传说文殊菩萨曾在这里显灵,展示过真容。明永乐年间改建,曾称大文殊寺。那时蒙古、西藏的黄教喇嘛到五台山常住,这里逐渐成为他们聚集之所。到清顺治年间,菩萨顶改为喇嘛庙,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康熙、乾隆皇帝曾多次到五台山朝圣拜佛,息宿于菩萨顶,并在寺内题匾铭书,撰文刻碑,使之名声更著。后又下诏重修菩萨顶,现存建筑即是当年依照清宫制式营建的。整个建筑坐北朝南,长131米,宽70米,占地9170平方米。有殿堂、楼阁、僧舍、禅堂121间,石碑八通,平面布局分为前中后三大部分。前面部分呈上升状态,为寺庙前门,有影壁、108级台阶、牌楼、石狮、幡杆等;中间为主体建筑,处于峰巅,海拔1795米,以山门为前哨,配殿、廊房为两翼,中轴线上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前后呼应,其中文殊殿有著名滴水檐,以往这个殿的前檐终年滴水不断,故又名滴水殿;后一部分呈下降状态,由许多院落组成,内有大铜锅三口,直径均为1.67米,可见当年僧众之多。站在菩萨顶,可以尽览台怀全景,为五台圣地的又一绝佳去处。
图6-6【镇海寺】镇海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五千米处的杨柏峪村,寺周山峦起伏,松柏苍翠,山间松涛阵阵,泉水深深,白云缭绕,环境幽深,“镇海松涛”已成为五台胜景之一。寺侧有一常年流水的清泉,名海底泉,传说此泉为海眼,发水时洪水横溢,附近一片泽国,为害甚重,文殊菩萨用铜锅镇之,后在铜锅上建镇海塔和镇海寺。镇海寺创建年代待考,现存寺院为清代所建。寺院依山就势,一层层亭台、楼阁、殿宇,直达山顶,形成步步高升的格局。现存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佛殿、宣教殿、左右配殿等,各殿佛像俱全,皆为清代所塑。寺南侧为永乐院,为清代赐封的章嘉活佛住所,院内有15世章嘉活佛石雕塔,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所造,塔周八面浮雕释迦牟尼成佛故事和花鸟山水。15世章嘉活佛以后,历代章嘉皆到此避暑,蒙藏教徒朝山礼佛,多要到此集会叩拜,瞻仰活佛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