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解析

邮票解析

图6-1【普济寺】普济寺位于普陀山灵鹫峰下,坐落在白华山南,为普陀山寺院之首,又称前寺(相对于法雨禅寺的“后寺”)。它的前身为不肯去观音院,创建于唐咸通年间。

据记载:唐懿宗咸通四年(863),日本僧慧愕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载归本国,舟过潮音洞附近遇风涛,留像于洞侧,居民张氏请去供奉,称“不肯去观音”。后梁末帝贞明二年(916)在张宅故址梅岑山凹(山上有今称观音、灵鹫双峰,时称双峰山)建“不肯去观音院”。后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内股承旨王舜封出使三韩(朝鲜、韩国),归遇风险,望山作礼有感,以事上奏,诏改建,赐额“宝陀观音寺”。南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准卫工史弥远奏,列宝陀寺为江南“教院五山十刹”之一。从元朝开始几经毁坏几经修整、扩建,清圣祖康熙年间(1662~1722)时赐名普济寺,现有建筑为雍正年间(1723~1735)所修,有殿宇10余处,楼栋12座,加上堂、轩等共300余间,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是岛上最大的寺院。现普济寺是普陀山佛教活动中心,凡重大佛事活动均在此举行,也是普陀山佛教协会所在地。1983年普济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对外开放的全国重点寺庙之一。

图6-2【南天门】南天门在普陀山南的南山上,与短姑道头平列。南天门孤悬入海,此处巨石林立,危岩高耸,中有两石如门,故名。阙门飞檐起角,中间书有“南天门”三字,旁有龙眼井,崖上有石鼓,阙左上方有狮子石。其地多摩崖石刻,清康熙年间武将蓝理所题“海山大观”四字,苍劲有力,引人注目。

图6-3【百步沙】百步沙位于宝塔东约百多米处海边,南北长600多米,东西宽200余米。与朝阳洞北的千步沙相对应,故名百步沙,又叫塔前沙。百步沙前,海域辽阔,海滩宽广而平坦,海水湖蓝,海洋与陆地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交接,为海水浴的绝佳场所。

图6-4【磐陀石】磐陀石在普陀山梅岭峰上,高2.7米,宽近7米,上宽下窄,顶端平坦,可容30人,下石周广20余米,将上石托住。磐陀石险如滚卵,却安稳如磐,为普陀山胜境之绝。石上由侯继高书“磐陀石”三个大字,还有“金刚宝石”、“灵通”、“天下第一石”等题刻。

图6-5【梵音洞】梵音洞在普陀山东端青鼓垒头尽处,与潮音洞南北相对。洞壁陡峭,石劈如门,高约60米,纵深约50米,中飞挂一天然石桥,上建有观佛阁,前可望海,后可观洞,洞深幽,阳光海潮作用下,洞内岩石各显奇形变幻莫测。普陀十二胜景之一的“天门清梵”就是指梵音洞的奇丽景色。

图6-6【法雨寺】法雨寺又名后寺,在普陀山白华顶左、光熙峰下,为普陀三大寺之一。创建于明万历八年,初名海潮庵,万历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护国镇海禅寺。后毁于火。清康熙三十八年重建大殿,并赐“天花法雨”匾额,因改今名。同治、光绪年间又陆续建造殿宇。现存殿宇194间,计8800平方米,分列六层台基上。入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两殿之间有钟鼓楼,又后依次为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