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百花园
西安城墙,是我国古代城垣建筑中保留至今较为完整的一处,它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1400多年前的隋开皇二年(582)兴建的都城大兴城。西安城墙初拓于明洪武三年(1370),洪武七年(1374)正式筑城,由西安府长兴候耿炳文负责在隋唐皇城基础上进行扩建,于洪武十一年(1378)竣工。增修的西安城,西、南两面沿用了唐朝韩建改筑时的皇城旧垣,东、北两面向外扩展约1/4。城墙周长为14112米,即约14千米,其中东墙2886米,西墙2708米,南墙4256米,北墙4262米。墙高12米(包括垛墙),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城墙的顶层宽12~14米,可以并行12辆马车及士兵操练。在墙顶内侧建有高0.75米、厚0.45米的字墙,称为内女墙;在外沿内侧筑有高1.75米、厚0.51米的垛墙,称外女墙。墙身均为夯土筑成,内侧土面,外侧砖面,砖面底部砌有基石。包砖厚度靠基石处为两米,递减而上,顶部厚一米许。由于历代修葺,因而城砖规格不一,有明砖,也有清砖。明砖包在里层,一般长33厘米、宽18厘米、厚5厘米;清砖较明砖大,砌于城表,长45厘米、宽23厘米、厚10厘米。城墙顶部还有一层坚实的三合土板层,厚20厘米,土层上再砌两三层砖面。为及时排水,城墙内侧每相距60多米设有一道砖石结构的大型排水槽,从城顶直通城下。为便于登城,在城楼和城墙线上分别筑有坡状登城马道。四门城楼西侧各有一处,业已毁坏;四周城墙线上原有六处,现存三处。这些马道,均呈底边长一百米、顶边长十米、斜边宽六米的等腰梯形。斜边坡道,一边贴于城墙,一边设有护墙,登坡处原设有红色大门。城墙外侧有凸出城外的角台和敌台。并有城墙垛口5984个,墙下有30多米宽的护城河。它沟深高垒,是一个布局严整、坚固难摧的防御工事。全城以钟楼为中轴,通过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辐射向四座城门,即东为永乐门,西为安定门,南为永宁门,北为安远门,形成以钟楼为指挥中枢的防卫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