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解析

邮票解析

图4-1【天坛·祈年殿】在内坛北部的祈谷坛,为三层,圆形,上层直径68.2米,高1.82米;中层直径79.6米,高1.83米;下层直径90.8米,高1.91米,总高5.56米。三层坛各出八阶:南北两面各三出,东西两面各一出。各阶皆为九级。三层坛面周围均有石护栏,各层栏板数均为108块,共324块,护栏以下是须弥座式的坛座,护栏的望柱下面都有排水嘴。祈年殿就坐落在祈谷坛上层坛面的正中,南向,前为祈年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改建,称大享殿,这时的三层檐为三色瓦,从上至下依次为蓝、黄、绿。清乾隆十六年(1751)再次整修,将三层檐瓦一律改为纯青琉璃瓦,并更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1889年9月18日)焚毁于雷火。次年开始重建,历时六年,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才完工。现在的祈年殿是1970年10月开工重建,1971年9月完工的。殿内北侧圆形石台上的雕龙宝座和东西两侧石台上的宝座,分别安放上帝神主和皇帝祖先神主,宝座后都有木质浮雕屏风。每年正月上辛日,皇帝率领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来此叩头礼拜,祈祷丰年,遇到天旱,还来此祈雨。

邮票画面以洁净恢宏的天空和几簇祥云为背景,衬托出天坛主体建筑,即祈年殿的庄严肃穆、辉煌巍峨,寓意这座坛殿的寂静祥和与神圣不可亵渎的理念。

图4-2【天坛·皇穹宇】皇穹宇位于圜丘的北面,是放置圜丘神牌的地方,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初名泰神殿,后改为皇穹宇,原是一座重檐圆顶的殿堂。清乾隆八年(1743),改建成单檐圆形亭子式殿堂。殿高19.2米,直径15.6米,蓝琉璃筒瓦,攒尖顶,鎏金宝顶,汉白玉石台基,周围有石护栏,东西南三面有台阶各14级,殿内天花板为贴金龙凤,八根金柱上为贴金缠技莲,殿正中布置了汉白玉雕花石座,座上设龛,供奉“皇天上帝”神牌,其前方两侧各有四个方石台,是放置清代八个祖先神牌的地方。皇穹宇两侧,各有配殿五间,也是从前收藏配祀神牌的地方。皇穹宇和东西配殿用一座圆形墙壁围起来,因为围墙的弧度建筑得很规则,墙身又磨砖对缝,非常光滑,从一面对墙壁小声说话,另一面墙壁上能清晰地听到话音,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此外,还有皇穹宇三间石、对话石等。邮票画面以一片近乎神秘的空间色彩萦绕皇穹宇的殿顶,来渲染一种纯朴的古代宗教思想氛围,图案上回音壁外郁郁葱葱的松柏古树,表现了这处皇家园林的宏大盛景。左下角一枝九龙柏,则寓意一条巨龙直对殿顶腾空而跃,融入苍天,也寄寓着设计者对中华巨龙腾飞的祈愿。

图4-3【天坛·圜丘】圜丘坛也叫祭天台,是天坛的主要建筑,皇帝祭天的大礼,就在这里举行。它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曾大加扩建。明朝的圜丘坛是用蓝色琉璃砖筑成的,间或用了一些汉白玉石料,同时建成了三库、神厨、神库、宰牲亭等。待清乾隆扩建时,将坛面全部换成了艾叶青石,这种石料来自京郊房山区,石质润滑、细腻,硬而耐久。坛为圆形以象天,南向分为三层,每层四面出阶各九级。上层坛面中央是一块圆形中心石,外铺扇面状弧形石块九圈,内圈九块,每向外一圈数量递增九块,第九圈为81块;二、三层坛面也按此排列,每层四周的栏板数目和台阶也是九或九的倍数。古代以奇数为阳数,而九又为阳数的最高数值,这种布局,正体现了古代对周天分布的认识。圜丘坛外围有墙两重,内圆形,外方形,墙四面各有四柱三扇白石棂星门一座。圜丘坛以东,建有神厨、神库、三库、宰牲亭等,用以收藏祭器、乐器和备制祭品。圜丘坛东南方有一座燔柴炉,祭祀时,用松柏木点上火,将事先宰好的一头小牛犊送入炉内燃烧,在整个祭天仪式中,此炉一直不熄火。在西南方,有望灯台,上设长杆,高悬大灯笼,因皇帝祭天,都在黎明前举行,此灯用来照明。此外还有燎炉12个,在仪式结束时,点起所有的燎炉,将“祝板”、“祝帛”等供品送入炉内燃烧,作为祭天仪式的结束。邮票画面以浩瀚无垠的蔚蓝天空为背景,衬托出独具特色的白棂门与圜丘主体,寄寓凡人在圜丘台上与上苍对话的意境。

图4-4【天坛·斋宫】斋宫位于祈谷坛的西南部。皇帝到天坛祭天,需斋戒三天,其中两天在故宫进行,最后一天要到斋宫来斋戒。斋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嘉靖九年(1530)重修,清雍正三年(1725)、乾隆七年(1742)、嘉庆二十四年(1819)都曾重修。其坐西朝东,呈正方形,面积四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有正殿和寝宫,都是绿琉璃筒瓦顶。正殿为仿木砖石结构的装饰庑殿顶,共五间,内部为拱券顶,无梁檩,故称“无梁殿”。殿内有宝座、斋戒铜人石亭、时辰亭,为皇帝斋戒处。寝宫在正殿之后,亦为五间,是皇帝斋宿时的住处,旁有熏沐殿,供沐浴之用。另外,由于皇帝在此居住,因此,防御性设施完备,共设置了内外两道壕沟和宫墙,形成戒备森严的防御体系。邮票画面则以格外洁净的写意,来表达历代帝王净身斋戒的寂静氛围。

天坛祈年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