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百花园

知识百花园

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位于北京崇文区天桥南大街和永定门大街东侧,是“圜丘”、“祈谷”二坛的总称,为明、清两代皇帝祈天、祈祷丰年和祈雨的场所。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皇帝要到天坛来举行祭天、祈谷和祈雨仪式。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建都南京后,即在南京钟山之阳建圜丘以祭天,钟山之阴建方泽以祭地。1403年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并于永乐五年(1407)开始在北京兴建宫殿坛庙。天坛建于1420年,初名天地坛。明嘉靖九年(1530),在天地坛大祀殿南建圜丘以祭天,在京城北建方泽以祭地,同时建日坛及月坛。圜丘竣工后,嘉靖十三年(1534)皇帝下旨:“圜丘、方泽今后称天坛、地坛。”明确了分祀天地之制。

天坛有坛墙两重,分内坛墙和外坛墙,俯视整个坛墙形状为“北圆南方”。外坛墙周长为6553米,南北墙距1657米,东西墙距1703米,墙内总面积约273万平方米。外坛墙的东南北三面原无门,只有西边有门两座:北部叫“祈谷坛门”;南部称为“圜丘坛门”。新中国成立后增修了东门和北门,现在的南门是拆除外坛南墙后,暴露出来的内坛南门“昭亨门”。内坛墙周长为4152米,南北墙距1283米,东西墙距1025米,墙高3.53米,内坛总面积约130万平方米。内坛中间有一道东西向的隔墙,与内坛东西墙相连接,将圜丘、祈谷两坛分成两部分。圜丘坛部分,东南西三面开有泰元、昭亨、广利三门,北门叫成贞门,开在北面隔墙凸出部位的正中。此外,成贞门以西的隔墙上,还有三间方形大门以沟通两坛。在祈谷坛部分,东西北三面内坛墙上,亦各辟一门,俗称东天门、西天门和北天门。

天坛建筑摆脱了历来以中轴线对称的布局设计,内坛并不在外坛的南北正中线上,祈年殿和圜丘坛的中心连线和东西内坛墙的距离也不相等,即不在内坛的南北正中线上,内坛位于外坛内偏东,内坛中轴线又在内坛偏东。这样的布局使轴线和外坛西墙的距离能延长近200米。对于原来只有西门出入的天坛来说,能够使人进入时顿感视野开阔,建筑宏伟。连接南北两坛的轴线是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石台,这座台基称为“神道”,又称“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桥”,它表示上天庭要经过遥远漫长的路程。在丹陛桥和东西天门相对的位置上,有一条曲尺形、拱券顶的隧道穿过台基,这是祭祀用的牲畜从牺牲所赶往宰牲亭的通道,名“走牲路”。

天坛建筑群有别于我国乃至世界上任何一处皇家宫殿园林,它有着中华民族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近600年来,天坛在我国历代皇帝和亿万人民心目中,是净化心灵、祈祷太平、醒悟朝拜、祷告国泰民安与上苍对话的神圣殿堂。楚图南先生说:“神坛气韵传千古,天人协和理万邦。”我国著名古建专家单士元先生评价道:天坛的地位是故宫所不能比的,也是英国的白金汉宫、法国的卢浮宫所不能比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架设中美友谊之桥的过程中,曾11次莅临天坛,来仔细体味这座圣坛所蕴含的东方文化的独特意境。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次修葺和绿化,如今已焕然一新,成为北京著名的游览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