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解析

邮票解析

图4-1【澳门妈阁庙】妈阁庙是澳门开埠以来的第一座庙宇,始建于明弘冶元年(1488),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原名妈祖阁,又名正觉禅林、海觉寺,俗称天后庙、妈阁娘娘庙。位于澳门半岛东南部,依山就势,沿崖而建,面向沧海,殿阁幽森。庙前一列石阶,供作上下船的“埠头”之用;山门石坊上横刻“妈祖阁”三字,两侧刻“德周化雨”、“泽润生民”门联,门上有鲤鱼嘴、定海针等瓷饰物;门前石狮一对,形态生动,极富民族特色。庙内主要由大殿、石殿、弘仁殿、观音阁等四幢建筑组成,其中以大殿最具规模,最初即称其为“正觉禅院”,为盛极一时的佛寺。石殿为一座以石料砌筑的方形殿宇,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横额刻有“南国波恬”四字,殿四周奇石如林,尤以蛤蟆石、洋船石、海觉石最著,合称“妈阁三奇石”。弘仁殿则建于1488年,历史最为悠久,殿内中央供奉着名扬天下的护海女神,即源自福建莆田湄洲岛的妈祖神像,四壁雕刻着辅佑妈祖天后的神兵天将,还有一只色彩缤纷的中国帆船石刻浮雕,传说当年妈祖即是乘此船由莆田出海,历经惊涛骇浪而安抵澳门,由此升天成仙的。观音阁位于山顶,供奉观音塑像,意寓保佑四方平安。整个庙宇,极具中国古代建筑之特色,再加上终年紫烟缭绕,香火不绝,不仅成为澳门的一大胜景,也已作为澳门的象征。据说当年葡萄牙人登岸询问当地名称,居民以为问庙宇,答曰“妈阁”,葡人即以其音译成“MACAU”,成为澳门葡文名称的由来。

图4-2【澳门莲峰庙】位于澳门半岛北部的莲峰山上,因此山恰似莲花盛开而得名,初称天妃庙,又名关闸庙,继称慈护宫,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现存莲峰庙是清光绪二年(1876)重修的,它背枕莲峰山,前临濠江水,遥望青洲岛,风光佳胜,由天后殿、观音殿、武帝殿、仁寿殿等组成。1839年,为查禁鸦片,林则徐曾任钦差大臣来到广东,7月27日,在莲峰庙内传见了葡萄牙官员,为澳门的禁烟运动下达了指令,至今仍在正殿存放着林公办案的木案,并在大殿正中高悬“恩光浩大”的四字金匾,以供世人永久的瞻仰和怀念。

图4-3【澳门大三巴牌坊】位于澳门半岛西部坐落在大炮台山岗,造型雄奇,恢宏高峻。它原是圣保禄教堂的前壁。该教堂始建于1602年,历时35年,于1637年建成,造价高达三万两白银,由意大利耶稣会教主设计,并有一批日本工匠参与,因此,教堂装饰融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东方建筑的不同风格,布饰大量充满宗教色彩的精美雕刻和塑像,是澳门最古老的艺术性建筑之一,也是澳门的另一个标志。但不幸的是,教堂曾经历过三次大火,并终于在1835年1月26日的那场大火中焚毁,而仅残留下这座类似牌坊的石砌前壁,高耸于194级石阶斜坡上,历经人生岁月的风风雨雨。牌坊共分五层,底层为原教堂的三个大门;一层壁龛中均雕有耶稣会圣人像;三层正中有一童贞圣母雕像;四层雕有一耶稣圣婴;五层则刻有一具代表神圣的鸽形铜像,在其最顶端还立有一十字架。整座牌坊既宏伟又细腻,显示了当年圣保禄教堂的气势。

图4-4【澳门松山灯塔】位于澳门半岛东部的东望洋山上,该山古称琴山,海拔93米,是“澳门第一峰”,山上原来光秃无树,后来遍植马尾松,历经100多年的培植,已是满山苍葱,因此改名为松山。1865年在山顶上建起这处远东地区的第一座灯塔,当年9月24日晚上开始向四周海域放射出熠熠光芒,射程可达25海里,为往来航船指示方向,通宵达旦,不停闪烁。灯塔高13米,最初使用煤油灯发光,并利用木轮绳锤的摆动使灯光循环旋转。1874年9月,灯塔遭强台风而毁坏。1910年6月29日晚,经修复而重放光明,此时,已采用了电动机械,煤油灯被电灯所取代。灯塔内还设有一架望远镜,能清晰地看到50千米以外的景物,为水警巡察、瞭望提供了条件。登上松山灯塔,澳门全景,可尽收眼底,海风吹过,松涛阵阵,别有一番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