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百花园
炎帝,姓姜,其母任姒“游华阳感神龙而生帝”。相传,他牛首人身,教百姓用农具耕田,故称为神农。他用火治理人间百害,给人们带来吉利,于是被尊为炎帝。最初,炎帝族活动于渭河流域,后进入黄河中游,与黄帝族联合,打败了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据史书和神话传说,炎帝和黄帝又曾大战于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之后,炎帝才迁移到南方,成为上古时期中国南方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和黄帝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共同缔造了中华古国最早的人类文明。史书记载,炎帝在位120年,“始作来耜,教民耕种;普尝百草,发明医药;冶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为市,首辟市场;削桐为琴,结丝为弦;划木为矢,以威天下”,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功盖乾坤,万民敬仰。后因尝百草时,误食了有剧毒的断肠草“钧吻”而过世,时年168岁。
炎帝崩葬,古籍记载翔实。最早见于《史记》“帝崩长沙之茶乡”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路史·后记》曰:“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日茶陵,所谓天子墓者。”南宋王象之撰《舆地记胜》载:“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茶陵县之一部分即今之炎陵县。茶陵县古属长沙郡衡州府,南宋嘉定四年(1211)分茶陵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设酃县,先后隶属衡州府及衡阳、郴州、湘潭专署,现属株洲市。1994年酃县更名为炎陵县。
史载,白鹿原之炎帝墓在汉代就立有铜碑,唐代于陵前建寺。宋太祖赵匡胤于乾德五年(967)下诏“立庙陵前,肖像而祀”,并“给守陵五户”,禁樵牧。此后,历代对炎帝陵不失修葺,不辍祭祀,官朝民拜络绎不绝。朝廷“三岁一举,率以为常”。每逢国家大事即钦派使臣至炎陵告祭,州府县官每年春秋举行时祭,逢年过节民间百姓祭祀不断,宰牲焚香,行礼如仪,十分隆重。据载自宋以来,炎帝陵殿先后经过19次修葺扩建,其中较大规模者,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的重修,明朝始建“圣容殿”,清雍正十一年(1733)再次重修,殿前增设祠、坊、“天使行馆”等,都使炎陵日加壮观。但岁月沧桑,炎陵历遭兵燹,多被破坏。1954年因香客失火终至被毁,仅存断壁残垣。1985年国家投资修复炎陵,至1988年初已整修一新。现陵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999平方米,共分为五进:一进为午门,左右为戟门、掖门;二进为行礼亭,两廊设碑房;三进为主殿,高19.99米,阔20.4米,进深15米,重檐飞阁,精绘彩龙9999条,殿中供奉炎帝坐像;四进为墓碑亭;五进为陵墓。并修复了历代所建立的“咏丰台”、“天使馆”、“鹿原亭”、“洗药池”等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