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百花园

知识百花园

重庆位于四川省东部,东经106.5°、北纬29.5°;居长江与嘉陵江的汇合处,市区三面环水,形似半岛。海拔在160至1030米之间,全城依山而构,临江而筑;市内坡峭路陡,房屋重叠错落,道路蜿蜒盘桓,隧道穿山而过,桥梁横跨山川、江河,清代张之洞诗曰:“名城危踞层崖山,鹰瞵鹗视雄三巴。”形象地描绘出重庆山峦起伏,参差错落和巍峨雄峻的气势。

重庆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温高,雨季长,霜雪少,雾天多。年平均气温在18摄氏度左右,夏季最高温度可达40摄氏度,冬季一般在4摄氏度上下,年降水量1000毫米许。这里土质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农产品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红薯等;经济作物有柑橘、花生、榨菜、蚕桑等。工业的冶金、煤炭、机械、电力、天然气、电子仪表、化工、轻纺、造纸、建筑材料等,都很发达。重庆的科研文教、医疗卫生、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都已取得很大成就。

重庆,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工业基地,水陆交通枢纽和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12世纪的春秋时代,这里是巴国的首府。战国中期,秦灭巴国后,在此设巴郡。到了隋代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改名渝州,至今重庆仍简称“渝”。1189年,宋光宗赵淳早年驻守渝州,在此先封为恭王,后又继帝位,为纪念他的“双重喜庆”,便改名为重庆府。迄今,得名已800多年。古代的重庆,一方面是区域军政中心;另一方面凭借长江、嘉陵江之水,舟楫便利的水运优势和丰富的资源,成为水陆交通中心和商业繁荣的区域经济中心。明清时代,重庆成为“商货出入输汇”、“四方商贾辐辏”之地,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商品物资集散地。1891年重庆辟为通商口岸,设立海关,航运、商贸、金融及加工业等日趋兴盛,沟通了中国大西南、长江上游地区与外界的联系。1927年,重庆设为“特别市”。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于1937年将政府西迁至重庆,沿海工业也纷纷内迁。1940年重庆成为国民党政府的“陪都”,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活动的中心。1945年,毛泽东携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同蒋介石进行谈判,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初期,重庆是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所在地,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撤销直辖市,归四川省管辖。1954年至1958年,国家对重庆实行计划单列体制。60年代中期,重庆是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投资区,成为全国重点工业基地。198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重庆作为首批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赋予省级管理权限,并辟为外贸口岸。20世纪90年代国家实施长江开发战略,重庆和万县、涪陵承担了三峡库区建设的繁重移民任务。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同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成立,它是继北京、上海、天津之后,我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

重庆直辖市由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组成,下辖40个区(市)、县,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四周与湖北、湖南、贵州、四川、陕西五省毗邻。总面积8.2万平方千米,人口300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分别为2440多万和170多万,占总人口的81.37%和5.72%。它的建立,必将在贯彻执行中央关于中西部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三峡经济区发展战略中,发挥大城市的依托作用和辐射功能。在直辖市成立一周年之际,国家邮政局发行了这套《重庆风貌》特种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