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一向一物多名,甚为让人烦恼。漫说《诗经》《离骚》里的远古之物,便是如今,人们也常为某种东西各地叫法不同在网络上引发口水大战,洋芋、土豆、山药蛋、马铃薯就能争半天。

1753年,瑞典植物学家卡尔·林奈出版《植物种志》,用二名法为物种定名,解决了这个问题。二名法规定,每个物种学名包括两个部分:属名和种加词(种小名)。林奈痛恨杂乱无章,他创造的分类系统分为七个等级,种、属、科、目、纲、门和界,把物种间的关系整理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如果屈原在《离骚》中对笔下的植物用了二名法,后世读者会省多少事!

那些古书上的香花芳草,不是因为年深月久湮没了名字,就是因为各属不同的文化系统而产生了歧义。楚国的植物有楚国的名字,传到中原,中原人不认识。汉朝天下太平,有时间去整理各国典籍了,汉朝人看到楚国文学作品中有这么多不认识的植物名,也是相当头痛。

这一点《红楼梦》中就曾经说过。大观园初建成,贾政带了宝玉和门客进了园子,给各处楼馆取名。他们走进一个所在,里面长满了藤蔓植物,芳香扑鼻。贾政说有趣,就是不大认识。宝玉道:

想来《离骚》《文选》等书上所有的那些异草,也有叫作什么藿蒳姜荨的,也有叫作什么纶组紫绛的,还有石帆、水松、扶留等样,又有叫什么绿荑的,还有什么丹椒、蘼芜、风连。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像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

宋朝文人陈正敏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楚辞》所咏香草,曰兰,曰荪,曰茝,曰药,曰芷,曰荃,曰蕙,曰蘼芜,曰江蓠,曰杜若,曰杜蘅,曰藒车,曰蒥荑,其类不一,不能尽识其名状。释者但一切谓之香草而已。

——宋·陈敬《陈氏香谱》引《遁斋闲览》

他说最好是能把这些香草都找来种在栏槛间,造一座楚香亭,“芬芳满前,终日幽对”。

此书写的便是这座楚香亭畔的香草,采之于楚国的山川河泽,留在《楚辞》的纸页上,遗香至今。

常引古籍释名

《楚辞章句》《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东汉王逸注。《楚辞》为汉刘向所辑,本为十六篇,王逸增入己作《九思》一篇。书中训释文字多有依据,且保存了若干古说。

《离骚草木疏》考释《楚辞》中草木的专著,多以《山海经》为据。宋吴仁杰著。

《山海经》 先秦重要古籍,包括《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作者不详,各卷著作时代亦无定论。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神话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