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剧的风行与衰退(20世纪90年代至今)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的一波境外电视剧浪潮中,中国电视观众就已经接触了很多日本电视剧,1993年上海电视台播出的《东京爱情故事》是90年代引领全亚洲日剧[4]风潮的滥觞之作,也开创了“偶像剧”这一概念。这部改编自漫画的偶像剧不但在日本国内引发了收视狂潮,而且是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一代日剧爱好者心目中永远的NO.1,女主人公莉香爽朗天真的个性、对爱情勇敢追求的态度、迷人的微笑、对男主人公甜美的呼唤“完治……”都长久地存留在每一位观众的心里。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华语言情剧很不一样,《东京爱情故事》第一次让人们看到了直接的、富于现代感的都市爱情,开启了一代人的爱情梦想,被亚洲各国深受其影响的一代青年人誉为“恋爱教祖”。其后,又老又丑的男人和美女的爱情慢跑、灰姑娘的现代版、兄弟姐妹之情、姐弟恋、残疾恋……这些当年在中国并不多见的电视剧题材在日本偶像明星的精彩演绎下都在中国观众心中留下了深深印记。比如《第101次求婚》《东京灰姑娘》《同一屋檐下》《以爱的名义》《我是一个丑女人吗》《回首又见他》《悠长假期》《恋爱世纪》《跟我说爱我》,这些作品将日本电视剧的风格由80年代的质朴与古典转向90年代之后都市生活的时尚与流行,汇成了一股日剧大潮,红极一时。这些作品大多制作精良,内容很受年轻观众的喜爱。与之相应,铃木保奈美、织田裕二、江口洋介、中山美穗、木村拓哉、常盘贵子、反町隆史、竹野内丰、广末凉子、唐泽寿明以及松岛菜菜子等日剧明星成为中国一代年轻人的偶像,日本流行音乐也成为他们追捧、收藏的对象。这时候的中国出现了大批“哈日”青年,中国当代文化中追捧国外流行文化的热浪自“哈日”起。
20世纪90年代末期,日剧逐渐开拓题材,从“纯爱偶像剧”向着“社会问题剧”转型,悬疑、伦理、人性探寻、社会禁忌话题等等都成为新的题材。比如《沉睡的森林》《魔女的条件》《麻辣教师》《高校教师》《神啊,请给我多一点时间》等在日本本土收视颇佳的电视剧,均因题材敏感、尺度宽泛而未能在电视屏幕上与中国观众见面,中国的日剧迷们大多通过音像制品市场的渠道进行观赏。与日剧自身的因素相对应,日剧在中国传播的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90年代末以来,由于日本右翼势力抬头,中日关系进入冷静期,中国反日情绪高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剧的传播;加上日剧的引进价格较高,使得日剧在中国荧屏上逐渐销声匿迹,成为只在音像渠道传播的“小众”剧目。“哈日风”完全被汹涌的“韩流”压倒,以至于大部分人对日剧的记忆还停留在《东京爱情故事》《悠长假期》这些20世纪90年代的青春偶像剧上。
近年来,久违了的日剧更加偏向于现实和社会题材。2003年日本富士电视台的台庆大戏《白色巨塔》,多少能显示出日剧近年来的一些特点和发展潮流——越来越鲜明地区别于当年的“偶像+爱情”模式和纯美风格。
20世纪90年代的日剧狂潮过后,韩剧兴起,日剧逐渐失去了它在中国市场上的重要位置。2000年以后,中国各大电视台播出的日剧屈指可数,日剧在音像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也远不及韩剧。2005年,中央电视台引进了《白色巨塔》,在播出前,此剧就以精良的制作和老牌偶像明星的倾力演出在中国大中城市的网络和音像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但是,由于后期配音效果和观众收视习惯的多重影响,《白色巨塔》在荧幕上收视平平,未能让日剧重振雄风,日剧辉煌的时代没有重现。
2010年之后,由于境外电视剧的播出在网络上呈现一片繁荣之势,《昼颜》《深夜食堂》《贤者之爱》《东京女子图鉴》等剧一度在网络上掀起话题,日剧潮流又略有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