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状况分析

第一节 收视状况分析

体验电视的主体是多种社会主体,而电视又建构了这些主体。观众本身就不是一个抽象、恒定的主体,它随着时代的推进而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给社会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观众的思想意识、精神风尚和审美习惯。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电视普及的十年,改革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刚刚起步,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几乎都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加上技术水平不发达,中国观众的收视行为差异较小。随后,境外电视剧的到来之初,是电视在中国内地普及的初级阶段,那时候,中央电视台是唯一覆盖全国的电视台,加上为数不多的地方台,观众能够收看到的频道屈指可数,但是,处在和电视的蜜月期的观众热情很高,全家老少共同分享是当时电视收视的主要形式。那时候,某一部电视剧的晚间收视可能是一家人的共识。在其后电视普及的10年间,中国观众的收视行为差异一直并不是很明显。到了20世纪90年代,景象就大为改观,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显著,国民生产总值逐年攀升,中国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百姓的平均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同时,由于发展速度的差别,城市乡村、东部西部的发展差异普遍存在,人们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也逐渐出现分化,不同的人群对于媒介的接受和选择的较大差异也是在这一时期逐步体现出来的。频道数量越来越多,能够看到的电视节目也越来越多,“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观众开始分化。除了在电视频道的选择上开始分化之外,由于技术的发展,使得在电视频道之外欣赏电视剧成为可能,官方引进之外的音像市场开启了电视剧传播的民间通道,大大拓宽了观众的接触面,而在这一条大路上获益最多、占主导位置的就是境外电视剧。多媒体的迅猛发展,为观众提供了新的欣赏介质,也培养了新的观众群,以青年人为主导的电视剧观众群再不需要和自己的长辈争夺遥控器的控制权,也不会因为学生宿舍没有安装电视机而失去欣赏自己心仪电视剧的机会。媒介的发展促生观众分层,“分众”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观众是电视业的生存之本,是多媒介、多频道时代越来越稀缺、越来越需要争相追逐的资源。从传播学角度来说,目前中国媒体业的受众人数,跟人口相对应,一时间是难以迅速扩大的,而受众所掌握的时间,一天仅24小时,无法再生。受众被大量的媒介包围着,目前全国城市平均可接收到的频道数就有50多个,更别说还有2000多份报纸、1800多个广播频率、9000余种杂志、60万个以上的互联网站以及数不胜数的各种亚媒体了。经济的繁荣,使得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受众可选择的享受空间巨大,另外,文化水平的提高,个人意识的增强,也是受众对媒介选择日益挑剔的重要原因。

分析现有的频道收视率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1998年,中国电视基本完成普及,观众人均收看电视时间一直保持递增,其中90年代近十年间递增速度最为迅猛,但是从1998年开始,这个人均收视时间有逐年减少的趋势。1998年到2003年,中国观众全国平均收视时间减少了8分钟,而2003年到2004年一年间,又减少了近5分钟。在近十年内,4岁到44岁观众的收视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统计,从2001年到2005年,四年来35岁以下青少年观众收视时间大幅减少,特别是25-34岁最具活力、购买力和影响力最大的观众人均收视时间减幅最大,达到12分钟。[2]中国目前有近4亿台电视机,11.69亿潜在的电视观众。但是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的统计,近几年,即使在晚上19:00-21:30的黄金时段,每天也只有60%的中国家庭打开电视机,也就是专业上所说的开机率为60%,非黄金时段比例就更低。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大大丰富,工作之余早已不需要将收看电视节目作为最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崛起瓜分了部分原有的电视观众。

人均收视时间的变化反映出观众收视兴趣的变化。从1998年开始的收视时间的减少趋势标志着观众的分化和流失。不同类型的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不一致,反映在收视数据上,就是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以及职业的观众在各类节目上投入的时间有所不同。根据央视-索福瑞针对全国目标观众所进行的多项调查显示,近年来的中国电视观众收视特征大致如下:

从性别上来看,女性观众在电视剧上投入时间更多。

从年龄上来看,55岁以上的老年观众在包括电视剧在内的主流电视节目上投入的时间要远远高出其他年龄段观众。

对于不同受教育程度的观众来说,学历越高的观众对财经、教学、生活服务、体育、外语、新闻、专题、音乐和综艺节目的关注程度越高;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观众在电视剧、电影、戏剧节目上投入的时间要高于高中及以上学历观众。

在不同收入水平的观众中,个人月均收入在600-2600元的中低收入观众在各类节目上投入的时间要大于600元以下的低收入观众和2600元以上的中高收入观众,他们是在电视节目上投入时间最多的人群。(见表4-4、表4-5)[3]

表4-4 2004年全国市场不同性别和年龄观众收看电视剧的人均收视时间(分钟)

表4-5 2004年全国市场不同受教育程度和收入观众收看电视剧的人均收视时间(分钟)

根据以上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女性、中老年、中低等受教育水平、中低收入的观众是通过电视频道收看电视剧的主要人群,他们也是境外电视剧的主要收视人群。完全符合这四个特征的观众当然是其中的核心和中坚力量,就如同一个同心圆的最中央,最不易被分化,特征逐渐减少,相应地就处在外围相对松散的位置,处于越外层,越容易分化和流失。

前面提到,近年来,35岁以下的青少年观众收看电视的时间大幅度减少,这一批中高等受教育程度、暂无收入或中高收入的青少年观众,就是处于同心圆最外层的、最容易分化和流失的人群。显然,近年来通过频道播出的境外电视剧收视情况因为观众的分化和流失而有所变化。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境外电视剧在频道收视率上所表现出来的潮涨潮落,在很大程度上与这种趋势的日益扩大相关联。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左右,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剧在中国内地荧屏一直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面貌,没有出现明显一边倒的情况:境外华语剧一直保持良好的势头;观众记忆中的很多欧美剧都是在那段时间陆续播出的;从《血疑》《阿信》的受欢迎到整个20世纪90年代日剧的风靡,日本电视剧也多年相伴。但是90年代末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港台华语剧一直以来保持着引进剧中的主流地位,但引进数量、播出频率和受欢迎程度略有下降;由于自身的创作特征和外部政治、经济等多重原因,这一时期,日剧在中国荧屏走向了边缘;欧美、拉美等其他国家的电视剧数目锐减,能够引起强烈反响的剧目寥寥;取而代之的是韩剧热潮。

这一时期,部分热爱日剧和美剧的观众通过音像市场等非官方的途径来观赏日剧和美剧,这批观众就是最早从电视频道分流出去的那一部分。到2005年,在电视荧屏上我们又能够陆续看到近年来在欧美和日本流行的剧集,但是,经过了近些年的韩剧洗礼,中国的传统电视观众似乎对日剧和欧美剧生疏了许多,而习惯了在新媒体上欣赏原汁原味作品的青少年观众也对配音后的欧美剧和日剧毫无兴趣,加上很多人早已通过非官方途径收看过,所以当《24小时》《疯狂主妇》《白色巨塔》等一系列被寄予厚望的剧集在进行了一系列宣传攻势后登陆中国荧屏仍旧铩羽而归,收视率与全国电视剧的平均收视率3%-4%相差甚远。

与之相反的是,在近年来境外电视剧收视率排行榜上,韩剧一直名列前茅。虽然如本书第二章第三节所述,在境外电视剧引进比例上,韩剧数量一直约为港剧的一半,位列第二,但是其观众缘在近些年来已经超越了后者。2001年中央电视台共播出境外电视剧52部,仅有6部为韩剧,但其中的《看了又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和《都市男女》都受到了中国内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在其后的2004年,全国共播出亚洲国家电视剧119部,比2003年增长11.2%,而在平均收视率排名上,与2003年一致,韩剧独占鳌头。2004年境外电视剧单个频道最高平均收视率排名前10位中就有8部是韩剧(见表4-6)。[4]

表4-6 2004年境外电视剧单个频道最高收视率排名前10位

续表

虽然很多电视剧的播放存在跨年现象,用一年12个月来划分和统计播出频道数量和收视率并不是很科学,但是韩剧中有8部上榜还是说明了韩剧的强势。

前文提及,中国媒体业的受众人数跟人口相对应,一时间是难以迅速扩大的,同样,它也是难以迅速缩小的。因此,对于电视剧尤其是境外电视剧而言,它们在频道上失去的观众在其他渠道得以回归。实际上,这些分流出去的观众欣赏电视剧的时间并未真正大幅度减少,只是改变了获取媒介——录像、VCD、DVD、多媒体,收视更随心所欲、更畅快。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许多在中国内地流行的电视剧就已经超越了官方播出的范畴,而大批年轻人也是通过各种民间渠道例如光碟、网络、卡通漫画、游戏、服饰等吸收来自日本、韩国的资讯,从而成为“哈日”“哈韩”一族的。

目前在市面上所见的收视率调查多为针对电视频道的收视调查,虽然日趋成熟的调查资源和方式能够提供每一年、每一阶段电视剧的相关收视情况,但是由于民间市场渠道多元、情况复杂,因此到目前为止,尚无比较权威的统计。可以说,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单纯的电视收视率调查已经不能完整地说明境外电视剧在中国内地为观众所接受的程度和情况。

频道收视率体现出来的中国内地观众的接收特点为:韩剧是近年来的收视增长热点,港台华语剧依然是收视的主流,此外,欧美、拉美、东南亚国家和台湾地区的电视剧处于第三梯队;而在非官方媒体范围内,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分流的观众逐渐成为日剧、韩剧和美剧的主要收视群。2005年以后,官方渠道播出的境外电视剧数量锐减,而以网络下载和视频网站为主的收视方式成为境外电视剧的主要收视方式。由于大量欧美电视剧通过这一途径进入中国内地,以大学生、白领为代表的中高等受教育水平观众数量有所增多。需要指出的是,在官方与非官方的两条渠道上的收视群体并非铁板两块,他们呈现出一种疏离与融合的动态关系。无论走那条道路,以自身的精良获得观众的喜爱并建立自己忠实的受众群体,是各国电视剧获得成功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