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发展:从电视语境到多媒体语境

第二节 媒介发展:从电视语境到多媒体语境

一、技术推动力

技术的发展是现代文化特征的物质基础。艺术的发展,在近一百年来,也难免受到强大技术力量的干预。从文化的全球性传播来看,正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其越来越迅速、便捷。首先,如果没有现代复制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就不可能有现代传媒,就不可能有文化的大批量生产,也不可能有文化工业的迅速崛起。其次,信息高速公路是文化扩张的高速公路,所有的文化都可以在这条大路上齐头并进,“数字化生存”使人们可以遨游更为广阔的世界,接触更多元的文化。最后,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文化的全球化传播提供了技术基础,而且改变了知识的性质与价值,信息商品形式的知识成为世界权力竞争的重要赌注,信息霸权、知识霸权成为霸权主义的新形式。

默多克曾经说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始终充满着不确定因素,而变革是唯一的确定因素。”[5]就电视而言,它的诞生对于人类的传播实践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人类的文化传播本身所固有的国际意义。

电视通过电子信号来传递信息,信息可以在瞬间穿越千山万水,并且突破了传播过程中许多人为的和自然的障碍。但是,早期的技术只能用微波发送信号,长距离传播需要建立多个微波中继站,费用不菲,图像质量也不高。现代微波技术的局限性,诸如信号传输的杂波干扰、频带数量的限制、实时传播的复杂性,也给电视媒体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技术性阻力;国家对疆域的管理和对主权的敏感,更使得电视的国际传播非常困难。

1962年,世界上最早用于传播电视节目的通讯卫星在美国发射成功。电视传播由地面传送、微波覆盖一下子进入了洲际传播时代。到目前为止,卫星电视已经在全世界普及。虽然由于各国的政治文化保护,各国电视节目的传播并不可能达到无限制、无障碍的地步,但从技术上讲,电视的跨国传播或国际传播已经实现,卫星电视传播形式已经成熟。如同麦克卢汉所预见:“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今天,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6]如果以上就是弗里德曼所称的“全球化2.0”的现实特征,那么进入新千年,电视传播从电视语境向多媒体语境的转化则生动地应和了“全球化3.0”的时代面貌。从社会分工到文化传播,在信息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主导力量的今天,谁也不能无视新兴媒体对于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替代的重大影响,从口口相传到文字、图像、影像传播,到如今,基于网络技术的多媒体传播已经成为媒介发展的大势所趋。与人类历史上前几次大的传播革命相比,“此次‘新媒体’的崛起,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替代’,而是更为包容、更为强烈的‘融合’”[7]。经过数十年的艰辛努力,电视以其强大的包容性成为当今社会影响力最大、产业规模最大的“第一媒体”。如今这个媒体遭遇到了全方位的挑战。比尔·盖茨在2007年年初就放言,5年后互联网将代替电视成为世界第一媒体。当电视刚开始与电影兼容的时候,我们听到的还是“打开电视看电影”这样的口号,而短短几年后的今天,新的具有更大兼容性的媒体发展起来,“打开多媒体看电视”成为新趋势。和当年通过电视媒体一样,文学、绘画、舞蹈、电影等一系列其他传统类型的艺术作品和大量的资讯现在都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传播,更进一步的是,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这样一些电视媒体所特有和自创的艺术类型也可以借由各种新媒体途径进行传播了。宽带、数字电视、FTP、BT、电驴、MP4等等,层出不穷,从传输到播放,新媒体的路径和媒介之多、认知难度之高,已经不是传统认知意义上的媒体所能相比。这样一个由电视语境逐步走向新媒体语境的时代,为电视艺术的传播不仅带来了新的途径,也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观众刚刚接触境外电视剧的时候,电视剧的传播还处在一个相对单纯的电视语境之中,选择面窄,互动性差,但观众的收视热情非常高,全国上下同看一部电视剧的情景至今令人记忆犹新。虽然那个时候没有存留下权威的收视率调查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数字一定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如果说国产电视剧《乔家大院》以7.18%的收视率就夺得了2006年“收视之王”的称号,那当年的《上海滩》《射雕英雄传》和《渴望》等等简直就是“独孤求败”。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有线电视发展逐渐形成规模;90年代末,卫星电视蓬勃发展,全国基本建成有线、无线、卫星多技术多层次、混合覆盖的全国广播电视网。目前,中央电视台已经拥有15个电视频道,许多省、市级电视台也平均拥有4到5个频道,所有省级电视台都能通过卫星向全国传输一套节目,全国大中城市的居民都可以接收到50个以上的电视频道。这么多的电视频道每天向电视观众播放各类电视节目若干,境外电视剧也是其中的一块,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那个全家老小、左邻右舍乃至全国观众同一时间毫无选择性地收看同一部电视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激烈的频道竞争或者说是节目、剧目之间的竞争。然而,这还不够,数字储存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光碟和VCD、DVD产业,逐步开放的音像制品市场带给受众更多的选择,而新千年后网络的迅猛发展如同打开了魔盒,让受众能够和境外电视剧走得更近。

如果说,在电视的单向传播时代,我们只能共享——在单位时间里,不同空间的人同步接收同一部剧集,那么在交互传播的多媒体语境下,我们则能够分享——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步调接受同一部剧集。前者,遵守的是媒介原则,即我们只能按照媒介的时间表来作息;而后者,则遵循人的原则,即我们能按照自己的时间表作息。这一点有它重要的意义,那就是我们失去按照自己作为人的自然时间和性格时间生活的年代已经足够漫长,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我们在电视异化时间的过程中异化了我们生命的存在方式——不是人类地生存着,而是电视地生存着。因此,在理想的意义上,审美的分时性,不仅可能归还我们应有的时间性格,并且可能归还我们应有的自然的生存方式。电视是电子时代的产物,它创造了电子时代文化传播的最高形式,而数字技术的诞生,尤其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的出现,则打开了电子时代走向数字时代的通途。

二、多媒体时代的媒介选择

电视剧传播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获益于媒介的发展,这一点在境外电视剧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民族的区分、疆域的限制,使得境外电视剧与本土电视剧在传播领域存在天然的差异:长久以来,境外电视剧都不可能如本土电视剧那样能即时畅通、无阻隔地传输到观众眼前,但是,近十几年来,由于技术的延伸,使得境外电视剧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道路也越来越宽阔。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境外电视剧在中国内地的传播开启了两条不同路经——官方与民间。何以有民间道路的开启?很大程度上缘于境外影视作品的传播需要。走入任何一家音像制品商店,就能发现其销售的影视光碟中近80%为境外影视作品。40年来,世界各国影视产业蓬勃发展,全世界特别是影视产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每年生产制作的影视作品不计其数,但是,通过中国官方途径所能传播的数量相当有限,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电视频道之外的市场,解决了这一矛盾。从20世纪80年代的录像机到90年代的VCD、DVD,当内容拥有了合适的储存和播放介质,也就拥有了传播的可能性。单就电视剧而言,可以说,是境外电视剧开启了电视传播的民间路经,如果要溯本求源的话,能够发现,是日剧开启了这条道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剧又将其拓宽。VCD、DVD的发明和普及,与日剧、韩剧在中国内地流行的进程相辅相成。如果能回忆起当年各大VCD、DVD品牌在中国内地广告市场上的活跃身影,就能够了解到20世纪90年代日剧的兴起和韩剧的后来居上。自《东京爱情故事》引导日剧潮流开始,官方引进的有限剧集并不能满足观众对于日剧的渴望,一旦喜爱上之后,日剧迷们就热切地盼望欣赏到更多动人的故事,看到更多自己喜欢的偶像的作品,音像制品就成了频道之外收视境外电视剧的重要媒介,并且这个媒介至今不衰。十多年来,喜爱日剧、韩剧以及美剧的内地观众通过音像制品的媒介形式观赏到了大量的精彩剧集,两条路径的开启开辟了一个很好的传媒的“分流”和“分众”[8]趋势,即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收看自己喜爱的内容。

真正的“分流”体现在当下的基于网络技术的多媒体语境中。在2000年左右,公众互联网速度还不是很快的时候,高校学生们已经可以在校园局域网上在线点播视频,或是花上几分钟,用个人电脑在FTP上下载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美国系列剧《老友记》《欲望都市》或者打着“冰鱼工作室”标志的台湾综艺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康熙来了》等等。也正是这批习惯了下载、习惯了“工作室”和“字幕组”的大学生,逐渐成为通过多媒体观看电视剧的主力观众。随后,不断增加的带宽和新兴传输软件的广泛应用,越来越便捷的在线观看或下载方式,把之前只属于大学生、研究人员的便利和迅捷带给了普通网民。另一方面,在一些宽带建设较快的中小城市,在线影院的生意红红火火,网民每月向电信公司支付很少的宽带费就可以看遍各类热门电影和境内外最流行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绝望主妇》《24小时》《迷失》《大长今》《宫》等热门美剧、韩剧都可以在网络上以流媒体形式呈现给观众。不同于电视这种“喂养”“支配”型的媒介,互联网的做事风格是让人“按需索取”,将一切主动权都交给网民。而它最大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互联网,观众终于能够完全不受频道制约,自主控制电视节目,按自己的心情和需要来制定收视节目单和日程表。

不管是官方正在逐步推广的数字电视、宽带视频点播还是民间自发生成的各类下载、播放模式,都让人们看到了电视与网络两种媒介越来越多的融合与纠缠。由于牵涉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媒介经营改革,关系到广电和电信之间利益的划分和新的模式的建立,官方的媒介整合和产业升级过程复杂而艰难。而在民间,由于网络传播的自发性和自主性,内容传播显得便捷而畅快。2006年,一部美国电视剧《越狱》在中国民间所引发的轰动效应,一下子将电视与网络同时推向了台前。有人甚至大声疾呼:“电视的前途就是嫁给互联网!”

《越狱》是美国FOX电视台2005年8月推出的融犯罪、惊悚于一体的剧情类电视剧。这部在美国本土一度很受欢迎但收视率平平的电视剧,意外地在中国受到狂热追捧。有趣的是,它的传播过程和后续效应,无一不是在网络上完成的。为数不多的中国观众首先通过DVD或网络下载的形式接触到它,进而被它所吸引,关注它紧张刺激的剧情,赞叹编剧令人折服的才智,痴迷于男主角英俊而气度非凡的面容,接着,或口口相传,或利用互联网的巨大辐射力量,在互联网论坛上以各种形式抒发自己对于这部剧集的喜爱之情,同时以几何级数的效应扩大着观众群。2006年11月28日,在美国本土,一个礼拜播出一集的《越狱》在第二季第13集结束后宣布暂停两个月,很快,停播原因在中国各大“越狱粉丝”论坛引发诸多猜测,有人说美国FOX电视台为了新剧抛弃了《越狱》,有人说是给剧组拍片一个缓冲时间,还有“恶搞”的说法:因为它“泄露国家机密”“污蔑国家领导人”而被美国政府叫停。比较客观的原因是,在停播的两个月中,FOX电视台将直播美式橄榄球比赛。暂停并没有让喜爱它的中国观众作鸟兽散,他们在论坛上重温剧情,寻找BUG(破绽),张贴剧中截图,挖掘演员的身世背景,为此剧创建专门网站,甚至还搞起了“监狱地图绘制”“越狱纸鹤叠法教程”“越狱大结局叙写比赛”之类的活动。更传有不肯“坐以待毙”的中国“粉丝”通过Email致信给FOX电视台:“我们,全球最庞大的网民群体和《越狱》最活跃、最忠实的观众,当得知第14集要安排在明年1月下旬播出时,我们感到无比绝望和出离愤怒,强烈要求FOX修改自己的计划,将第14集照常播出!”

当《越狱》话题在观众中讨论得如火如荼时,一篇题为《〈越狱〉的中国隐秘流行》的文章一经发表就被各大论坛争相转载,部分内容如下:

电视还有前途吗?也许,它的前途就是嫁给互联网。

美国人看《越狱》有如下选择:守着FOX电视网黄金时段看免费电视;用DVR录下来,第二天慢慢看;几天后到街角录像店租DVD看;网上BT下载;用iPod在iTunes商店花1.99美元,也就是一杯咖啡的价格付费观看一集……

中国人看《越狱》也有如下选择:BT下载、电驴下载、FTP、校园网、局域网、美剧论坛、在线影院,当然,还有盗版DVD……

相比之下,中国人的家庭娱乐似乎已经提前进入了网络时代。尽管内容提供商还在谨慎控制着视频向网络迁移的进度,但在民间,这股潮流已不可阻挡。在中国,第一季《越狱》还是以DVD传播为主,到了第二季,网络已经成了最核心的传播渠道,其间字幕组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批完全由业余爱好者组成的字幕军团翻译效率奇高,美国当地播完一集后,12小时就会有内嵌中文字幕的视频文件出现在网络上,而且网民有多种版本备选:普通的RMVB版本、AVI版、H264版、高清晰数字HDTV 720格式,甚至PSP游戏机的专用格式。《越狱》和《迷失》的“粉丝”都喜欢下载高清晰数字HDTV 720格式,虽然占用空间大,但极其清晰,最方便分析剧中隐藏的线索。在VERYCD.COM上,记者看到某字幕组出品的《越狱》第二季高清版本竟被下载了200多万次。他们的制作能力着实令人瞠目结舌,规模较大的字幕组一周同步连载20集美剧不在话下。如果这个数字翻一番,基本上就能覆盖美国四大电视网当周出品的所有连续剧了。[9](本书对文章中所谓的“业余爱好者”不尽认同,有关内容将在本章第三节有所分析)

《越狱》在中国的传播热潮可以说是境外电视剧传播从电视语境转向多媒体语境的最好例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越狱》的火爆,是一个必然。它以互联网为核心,向中国受众层层传播辐射的过程,印证了这个时代媒体剧变的种种迹象:其一,这个世界的竞技场被一台无所不包的小小电脑夷平。宽带快速进入1亿多中国网民的家中后,从美国电视台播放一集《越狱》,到中国网民通过有关途径下载中文字幕版本的新片,时间差不过几个小时。其二,以P2P(点对点)、流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网络传输工具逐渐普及,使得大体积视频在网络上的传播已如家常便饭。互联网上的视频资源以滚雪球式的速度扩充,逐渐累积成一个庞大无比的视频内容库。其三,家家户户大大小小的屏幕越来越多,除了电视机外,受众还可以通过电脑、MP4、iPod、PSP等随时随地观赏电视剧。在多媒体语境下,受众获得空前的选择权与参与权,选择收视对象、空间、时间,参与传播、引导传播。

2005年,土豆网在中国正式上线,成为全球最早上线的视频网站之一。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乐视、爱奇艺、酷6、腾讯、搜狐、pptv、YouTube、百度视频等多个视频网站上线,中国视频网站的发展与全球同步。2014年左右,中国的视频网站对不少境外电视剧已经能够做到即时引进版权,虽然有些剧集由于主题与表现内容的原因不能在视频网站播出,但是比起电视台的播出引进来说,已经能够做到即时更新。此时的中国观众,既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在网络上下载资源,也可以接受视频网站“喂养”,接触境外电视剧的机会较以往更多。《权力的游戏》《生活大爆炸》《绝命毒师》《唐顿庄园》《神探夏洛特》《纸牌屋》等都是这视频网站“方兴”与下载手段“未艾”的十多年来火遍中国的境外电视剧。

因此可以说,乘着技术发展的东风,媒介的变革为境外电视剧传播开拓了道路,同时也开辟了新路径,在社会从电视时代向网络时代迈进的路途中,境外电视剧潮流会更加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