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一、流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对流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制定产生的。唐占辉(2005)等通过研究传统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EIA)的不足,提出了流域开发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程序,并主要从属性、结构、功能三个方面构建了流域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邹家祥(2007)等初步提出江河流域规划环评指标体系为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水环境和经济社会5个方面;范红兵和周敬宣根据“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框架的思路,构建了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选指标集(范红兵等,2008);邹家祥(2011)等结合相关研究和实践进一步阐述了流域环评的总体思路、评价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等。部分学者针对水电规划、防洪规划、水利规划等各类流域开发建设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也开展了研究,尤其是在水电梯级开发规划环评的指标体系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和探讨。顾洪宾(2006)等从我国近年来开展水电梯级开发规划环评研究和实践工作中,初步归纳出了河流水电规划评价的指标体系;薛联芳等(2007)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根据流域水电开发规划实施后可能带来的不良环境影响,提出了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陈庆伟等,2007;周永红等,2008;李友辉等,2010);吴佳鹏和陈凯麒给出了流域水电规划环评指标体系框架(刘清慧等,2008)。

综上所述,我国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起步较晚,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还存在很多不足。我国大多数的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都是采用通用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进行评价,不能充分考虑流域综合规划尺度和流域资源环境差异,对流域规划实施后对流域产生的整体性、长期性及累积性环境影响的关注较少,并且对于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没有一套统一的指标体系,致使不同流域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可比性,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流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