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特点

四、金融科技的特点

(一)去中心化

从技术上而言,“去中心化”是相对“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一个系统中拥有许多个节点,而每一个节点可连接并影响其他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中心化”是一种分权的过程,形成分层结构,“去中心化”的分权不是集权的再分配,如总经理授权每个部门经理一定的权限,而“去中心化” 的分权是彻底的重构。人类社会走向工业化的过程,也是重构的过程,“去中心化”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优化组织结构,利于整体效能的提升。但“去中心化” 的发展势必与“中心化”产生冲突。

对于金融科技而言,“中心化”是以传统金融机构为中心,而金融科技的发展使虚拟货币能够绕开银行的监管,实现资金的循环。区块链技术是“去中心化”的代表,首次代币发行(Initial Coin Offering,下文简称ICO)是区块链将使用权与加密货币结合的结果。区块链公司通过发行数字代币进行融资,源自于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代币比特币。区块链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最为广泛的应用。在区块链技术发展和承认数字代币的前提下,区块链公司所使用的通过发行基于区块链技术产生的数字代币,是募集其发展所需资金的一种手段。[7]由于区块链的法律框架没有形成,只有少数国家,如加拿大、阿联酋将ICO明确类推适用IPO规则,但大多数国家尚未明确规定。因此,“去中心化”也存在真空监管而引发的金融风险与法律风险。

(二)普惠化

金融科技的普惠化意为,为弱势群体、低收入群体通过公平、透明的方式,提供其可以负担的金融产品或服务。金融科技通过创新价值链,改善用户的体验,提升弱势群体、低收入群体的参与感,其中包括移动支付、电子钱包、P2P网贷、股权众筹等,提供覆盖社会各个阶层的普惠金融服务。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资质弱的问题,银行通过发展金融科技对小微企业或其他主体进行画像,在系统中进行线上自动审批、智能监测,提供解决普惠主体缺信息、缺信任的问题,拓宽小微企业或其他主体的融资渠道。传统金融机构智能水平的提升,使普惠主体除了向互联网金融公司获得融资外,还可以向资质齐全、实力雄厚的传统金融机构获得更普惠的金融服务,能够有效降低边际成本,提升信贷成本的可负担性。

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普惠金融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金融科技使风险外延,提升普惠金融可持续性,信贷风险在事前、事中、事后的机制进行过滤。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调查偏向于资产(动产、不动产)、负债、收入、职业等信息,这些信息属于静态的结构性的数据。金融科技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收集用户的动态信息与非结构信息,通过特定的模型将非结构信息和动态信息转换为授信评分数据。贷款之后,利用风控模式对用户的风险状况进行监控,系统自动提前警示,防止金融风险的扩散。

(三)创新化

金融科技是科技驱动金融创新,创新是金融科技的灵魂。通过科技手段改变金融业生产方式,从而提升金融业稳健发展的能力。金融科技源于人类一次次对提升金融效率的科技发明,从电报机到互联网,从线下到线上,随着商业模式的不断颠覆,科技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与金融业深度融合,由此产生更高效、低成本、高附加值与便利的金融产品或服务,提升金融整体效率。由于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对传统金融业有所冲击,倒逼传统金融机构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创新支付技术、清算技术、风险管理、智能服务等,为传统金融服务注入创新的基因。金融科技企业以科技创新为方向,一旦产品成功,则取得高于传统市场主体的收益。

(四)资本化

当前,全球主要国家对金融科技的资本投入持续增长。2018年,毕马威国际与金融科技风投机构H2 Ventures联合发布了《2018全球金融科技100》(2018 Fintech 100)报告,该报告显示金融科技资本投入急剧增长,在排名前10的金融科技公司中,中国公司占有4席。由于中国的市场和人口优势,用户与产品数量高速增长。[8]埃森哲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投资市场,同时其他主要国家金融科技投入也持续增长,其中澳大利亚、巴西、日本的投入均创历史新高,2018年美国的金融科技投资达166亿美元,英国金融科技投资增长了59%,达39亿美元。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资成交量上升至3251笔,相对2017年,同比增长19%,新加坡增长16%%,而日本增长高达200%。[9]银行与金融服务机构对金融科技的需求迅猛增长,资本化成为金融科技的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