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 年11 月初,湖北省云梦县城关公社肖李大队社员在修建睡虎地排水渠道挖掘土方时遇到古墓葬,湖北省博物馆随即组织当地文物考古部门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发掘工作从1975 年12 月1 日开始,至1976年1 月9 日结束,历时40 天,发掘秦墓12 座,其中11 号墓(M11)出土竹简1150 多枚,4 号墓(M4)出土木牍2 件。据考古工作者介绍,M11 所出竹简的形制与内容略如表0-1 所示(单位为厘米):[1]

表0-1 睡虎地秦简形制、内容信息表

续表

按照这批竹简的形制(长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组: 第一组长约23厘米,含《编年记》(《葉书》)、《日书》乙种;第二组长约25 厘米,包括《日书》甲种、《封诊式》和《法律答问》;第三组长约27 厘米,计有《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为吏之道》《语书》。单从形制看,也许三组分别代表不同时间的抄本。再从发掘报告所附“竹简出土情况平面图”(见图0-1)看,[2]第三组原属整理者所分的丁、戊、辛三组,位于棺内墓主身体右侧腹部,这组竹简应该是最先放置的,其次是第二组即整理者所分的乙、丙组,最后放置第一组即整理者所分的甲、己、庚组,因甲组竹简覆压在乙组竹简之上,所以墓主头部和足部的竹简应该是最后放入棺内的。竹简的不同形制和放置位置,此前的研究者多未措意,希望以后能引起重视。

竹简的内容,大致以法律文献和数术书为主。

竹简的年代,《编年记》(《葉书》)记事止于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这应该是竹简抄写年代的下限。《语书》开篇说“廿年四月丙戌朔丁亥”,以历朔推之当为秦王政二十年(前227 年)。《封诊式·亡自出》有“四年三月丁未”,推之当秦王政四年(前243 年)。《为吏之道》后附《魏户律》《魏奔命律》,均记有“廿五年闰再十二月丙午朔辛亥”,应为魏安釐王二十五年(前252 年)。这批简的抄写年代当在秦统一六国后,简文形成的年代当在此前,且各种竹简的形成年代并不相同。

图0-1 睡虎地M11 竹简分布平面图

1979 年1 月,四川省青川县城郊公社白井坝生产队社员在郝家坪发现一座古墓,四川省博物馆和青川县文化馆随即进行清理,之后又发现战国墓100 多座。自1979 年2 月至1980 年7 月先后三次发掘清理72座墓葬,其中50 号墓(M50)出土两件木牍,一件(M50: 17)长46、宽3.5、厚0.5 厘米,文字已残损不清,无法辨识。另一件(M50: 16)长46、宽2.5、厚0.4 厘米,正面和背面皆墨书文字,残损较少,字迹清晰。木牍正面所记为《田律》,背面则为除道记录。《田律》开头写道:“二年十一月己酉朔朔日王命丞相戊”,“戊”即甘茂,二年为秦武王二年(前309 年)。[3]

1986 年3 月,甘肃省天水市小陇山林业局党川林场职工在放马滩护林站修建房舍时发现古墓群,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即组织考古发掘工作,钻探、发掘工作自6 月开始,9 月结束,共发掘墓葬14 座,其中1 号墓(M1)出土竹简460 多枚,木牍(板)4 件。木板所绘为古地图,竹简内容则主要为《日书》。[4]另有6 枚竹简记录名叫“丹”的人死而复活的故事以及祭祀鬼神宜忌事,其中有“八年八月己巳”的纪时,整理者推定为秦王政八年(前239 年),[5]我们以为当在赵惠文王八年(前291 年)[6]。这是该墓的年代上限,其下限则可能要晚至秦统一之后。[7]

1986 年初,湖北省江陵县食品公司在岳山岗地建厂时发现古墓群,当地文物考古部门随即进行考古发掘,1986 年9 月4 日至10 月12 日共发掘古墓46 座,其中36 号墓(M36)出土木牍2 件,两面墨书,内容为《日书》。考古工作者根据出土器物,断定该墓的年代与睡虎地M11 相近,应在秦统一初年。[8]

1989 年10 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孝感地区博物馆、云梦县博物馆在云梦城关东南郊龙岗共同发掘了9 座古墓,其中6 号墓(M6)出土竹简290 多枚,木牍1 件。从随葬陶器看,此墓属于秦代。简文多见“黔首”而不见“百姓”,且有不少关于驰道管理的律文,并有“从皇帝而行及舍禁苑”的内容,可见龙岗简较睡虎地简为晚,或在秦代末年。[9]

1993 年6 月,荆州博物馆配合工程建设,发掘了周家台30 号秦墓(M30),出土竹简381 枚、木牍1 件。竹简的形制约可分为二组: 一组长29.3~29.6 厘米,内容为《日书》及《质日》;另一组长21.7~23 厘米,内容主要为医方。木牍长23、宽4.4、厚0.25 厘米,内容为秦二世元年(前209 年)“历日”。考古工作者推定简牍的年代当在秦代,但也不排除晚至西汉初年的可能性。[10]

以上6 批7 种(睡虎地2 种: M11 和M4)秦简牍资料的照片和释文已经公布,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全部收入,是为最新研究成果。[11]

1993 年3 月,荆州博物馆配合工程建设,发掘了江陵郢北村王家台15 号秦墓(M15),出土竹简800 余枚、竹牍1 件。内容为《效律》《政事之常》《日书》及易占(或即《归藏》)。考古工作者根据墓中出土器物推断其年代上限不早于公元前278 年“白起拔郢”,下限不晚于秦代。[12]截至目前,王家台秦简只公布了部分竹简的照片和大部分释文,全部图版和释文的刊布尚有待时日。

2002 年4 月至11 月,为配合碗米坡水电站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地方文物部门,对里耶古城进行考古发掘。5 月,在1 号古井(J1)中出土秦简牍38000 余枚,其中有字简约17000 枚,据有纪年的简牍记载,其年代为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 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内容为秦洞庭郡迁陵县政府档案,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是当时的实用文书。[13]

2005 年12 月,考古工作者又在里耶古城北城壕11 号坑(K11)中发现51 枚简牍,经整理拼复缀合得整简10 枚,残简14 枚(段)。内容为户籍记录。[14]

里耶秦简在发现之初曾在《文物》《考古》等杂志公布部分简牍照片和释文,[15]2012 年,文物出版社刊布《里耶秦简〔壹〕》,收录J1 第五、六、八层出土的全部简牍,并计划出版第二辑收录第九层,第三辑收录第七、十、十一、十三层,第四辑收录第十二、十四层,第五辑收录第十五至十七层以及K11 户籍简牍,[16]然迄今(2017 年)尚未刊布面世。此外,2012 年出版的《湖湘简牍书法选集》和2013 年出版的《湖南出土简牍选编》也公布了少量此前未曾刊布的简牍照片和释文。[17]2016 年出版的《里耶秦简牍博物馆藏秦简》,亦有少量新见简牍照片及释文。[18]

2007 年12 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入藏秦简2000 余枚。次年8 月,又得香港收藏家捐赠秦简76 枚。据介绍,这批秦简的内容包括: (1)《质日》,(2)《为吏治官及黔首》(类似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及王家台秦简《政事之常》),(3)《占梦书》,(4)《数》,(5)《奏谳书》,(6)《秦律杂抄》,(7)《秦令杂抄》。[19]目前已刊布前五种全部及第(6)(7)两种的部分简牍照片和释文。[20]此外,整理者陈松长等人也曾在相关论文中公布零星简牍照片和释文。[21]

2010 年初,北京大学得到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捐赠,入藏一批从海外回归的秦简牍,其中竹简762 枚,木简21 枚,竹木牍27 件,内容有《(秦始皇)三十一质日》《三十三年质日》《算书》《道里书》(或称“水陆里程简册”),簿籍,日书,医方等。[22]目前只有少量简牍照片和释文公布。[23]

2013 年5 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益阳市文物处对兔子山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现古井16 口,其中11 座井中出土简牍15000 余枚(一说13000 枚),时代涵盖战国楚、秦、张楚、西汉、东汉、三国孙吴时期,内容为地方政府档案文书。这批简牍尚在整理阶段,目前已知秦简牍有秦二世元年诏书。[24]

以上是截至目前考古发现秦简牍的全部情况,未刊布的材料比之已刊布者为多。本书主要依据已刊布的简牍材料,研究其中与“地理”相关者。下面讲述我们对“地理”一词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