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结 语

综上所述,里耶秦简牍所见郡目(含内史)有15 个: 内史、叁川、泰山、琅邪、河内、泰原、雁门、代郡、巴郡、蜀郡、南郡、洞庭、苍梧、衡山、庐江。县、道、邑97 个,上属32 个郡(有17 个郡的郡名不见于里耶简,据《汉志》和相关研究增补)。另有若干待考秦县,如简8-1555“临汉”,可以确定为县名,但不知其上属郡。[131]又如简8-538“析乡”、简8-746+8-1588“枳乡”,可能为县名,也可能为乡名。此外,有些简文残缺,不能确定是否为县名或县的具体名称,如简8-1578 仅存一“隽”字,《秩律》有“下隽”,当属南郡。简8-1263 有“傿”,简下缺,《汉志》陈留郡有傿,颖川郡有傿陵。简8-262“江西就旁”、简8-2115“水守丞”,“某江”“某水”应为县名,但见于《汉志》,县名后缀为“江”或“水”者为数甚多,难以定夺。此外还需指出,本章所考,仅限里耶简中司法行政文书,而未涉及里程简牍。仅就本书所考秦县看,当以迁陵县所在的洞庭郡数量最多,且多属《汉志》武陵郡,兹将二者列为表3-1,以便观览。观察表3-1,可知里耶秦简所见洞庭郡15 县,《汉志》武陵郡13 县,二者相同的有9 县。见于秦洞庭郡的沅阳、门浅、上衍,又见于长沙被盗汉墓漆器文字,可知在西汉初年仍然存在。蓬县、新武陵、上軴则不见于传世文献的记载,当是后来有所省并。见于《汉志》的镡成县,我们据《山海经》归属秦象郡,孱陵则属南郡。佷山、义陵当是后来新增的县,它们在地理上与后来消失的沅阳、门浅、上衍等县有没有前后相沿袭的关系,是值得考虑的。总之,据表3-1,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武陵郡是承袭洞庭郡而来,洞庭郡即是武陵郡的前身,这是毫无疑问的。

表3-1 洞庭郡与武陵郡属县表

在具体地理范围方面,秦洞庭郡北边无孱陵县,南边无镡成县,较汉武陵郡的南北界有所收缩。秦洞庭郡既以“洞庭”为名,当包括洞庭湖或其部分地区,其东北部可能较武陵郡有所扩大。然据我们所考,秦澧阳县或澧陵县属南郡,应在澧水北岸。洞庭湖东边的下隽县亦属南郡,则秦洞庭郡很可能以澧水与南郡分界,东边则止于洞庭湖东岸。

再进一步观察,我们据现已公布的里耶简牍检索,除迁陵外,酉阳出现的频率最高,为57 次,其次是临沅29 次,以下依次是沅陵18 次、零阳13 次、充县10 次。临沅为洞庭郡治所所在,往来文书较多,出现次数较多是可以理解的。酉阳与迁陵最为邻近,地理位置邻近是文书往来频繁的重要因素。若把迁陵—酉阳—沅陵—临沅看作沿沅水的水路交通,而把迁陵—充县—零阳看作沿澧水的水路转陆路交通,则前者的地位和重要性要高于后者,至少对迁陵县而言是如此。

我们把目光越过洞庭郡看看郡以外的情况。迁陵县虽然偏处一隅,在秦帝国版图并非重要之区,然东北到潦西,东至即墨、琅邪、东晦,西达陇西、北地,南界象郡,文书往来几乎遍及帝国全境,“文书行政”的影响力真是无远弗届。

再具体地看,里耶秦简县所属的32 个郡中,以南郡所属县最多,为12 个。其次汉中、蜀郡7 个,巴郡、内史6 个,叁川、颖川5 个。内史为秦京畿地区,固不待言。南郡虽为楚国故地,但自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 年)设郡以来,至洞庭设郡时已历半个多世纪,其地早已“秦化”,是秦人南进的军事基地和桥头堡,正可作为洞庭郡实施秦统治的模范样板。至于巴、蜀、汉中三郡,是秦国最早设立的几个郡,受秦文化的影响既早且深,一向被看作关中秦文化的副区,也是秦国东向进攻楚国的基地和桥头堡。秦帝国的行政统治约有二途: 一是通过文书传达政令;二是任用熟悉秦政的地方官员。见于里耶秦简,任职迁陵县的地方官员多来自巴、蜀、汉中及南郡,简8-269“资中令史阳里釦伐阅”所记为来自蜀郡资中县阳里“釦”任职迁陵县司空曹,简8-71 记蜀郡梓潼县欣任职迁陵,简8-1089 记“冗佐上造(汉中郡)武陵当利敬”,简8-1516 记沮守周“为新地吏”,后虽“问之,周不在迁陵”,但当时汉中郡官吏任职迁陵县一定不在少数。简8-896 记迁陵“守丞巸”“居竟陵阳处”。简8-232 记迁陵“丞迁”“居雒阳城中”。此类例子甚多。秦帝国的统治,采取以旧带新的办法,由熟悉秦政令的官吏在新地推行秦政,波浪式在地域上层层推进,不失为维系帝国统治,实施地域行政化之良策。但秦帝国疆域辽阔,熟悉秦政的“旧官吏”的成长终究赶不上帝国疆土扩张的速度,所以难免有“臣员不备”(8-986)、“居吏少,不足以给事”(8-197)和“时毋吏”(8-1445)之虞。秦帝国之崩解,或与之不无关系。

【注释】

[1]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龙山里耶战国—秦代古城一号井发掘简报》,《文物》2003 年第1 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处:《湘西里耶秦代简牍选释》,《中国历史文物》2003 年第1 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龙山县里耶战国秦汉城址及秦代简牍》,《考古》2003 年第7 期。

[2]参看钟炜:《里耶秦简牍所见历史地理及相关问题》,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年;王焕林:《里耶秦简校诂》,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年版。二文均对此阶段的相关研究成果有所综述,王焕林书对所公布的简文作校释并有初步研究。

[3]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里耶发掘报告》,岳麓书社2007 年版。

[4]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里耶秦简〔壹〕》,文物出版社2012 年版。

[5]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6]张春龙等主编:《湖湘简牍书法选集》,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 年版;郑曙斌等编著:《湖南出土简牍选编》,岳麓书社2013 年版。

[7]里耶秦简牍校释小组:《新见里耶秦简牍资料选校(一)》《新见里耶秦简牍资料选校(二)》《新见里耶秦简牍资料选校(三)》,三文均在简帛网上首发,其中前二文收入《简帛》第10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版。里耶秦简博物馆等单位将里耶秦简博物馆所藏的秦简牍汇集出版,包括简牍照片、释文和简单的校订,见里耶秦简博物馆等编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秦简》,中西书局2016 年版。

[8]马非百:《秦集史》,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564~617 页;王遽常:《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第102~120 页。

[9]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 册,地图出版社1982 年版。

[10]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年版。

[11]关于“文书行政”,参看[日]冨谷至著,刘恒武译:《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文化史》,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77~102 页;[日]冨谷至著,刘恒武、孔李波译:《文书行政的汉帝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341~354 页。

[12]关于秦及汉初之内史,参看彭邦炯:《从出土秦简再探秦内史与大内、少内和少府的关系与职掌》,《考古与文物》1987 年第5 期;张金光:《秦简牍所见内史非郡辨》,《史学集刊》1992 年第4 期;贾俊侠:《内史之名称及职能演变考析》,《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4 年第6 期;尹弘兵:《汉初内史考——张家山汉简中所见汉初内史之演变》,《江汉考古》2008 年第3 期;杨振红:《从秦“邦”、“内史”的演变看战国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发展》,《中国史研究》2013 年第4 期;[日]工藤元男著,徐世虹译:《秦内史》,原刊《史学杂志》90 编第3 号(1981 年),收入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上古秦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版,第296~327 页;[日]工藤元男著,[日]广濑薰雄、曹峰译:《内史的改组和内史、治粟内史的形成》,收入氏著《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第18~49 页;[日]江村治树著,单印飞译:《云梦睡虎地出土秦律的性质》,杨振红、邬文玲主编:《简帛研究二〇一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326~342 页。

[13]陈松长:《岳麓书院所藏秦简综述》,原载《文物》2009 年第3 期;收入陈松长等:《岳麓书院藏秦简的整理与研究》,中西书局2014 年版,第96 页。

[14]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贰〕》,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190 页。

[15][日]工藤元男著,[日]广濑熏雄、曹峰译:《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版,第39 页。

[16]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主编:《二年律令与奏谳书——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法律文献释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版,第359~363 页。

[17]《汉书》,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1639、1640 页。

[18]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三秦出版社1995 年版,第1 页。

[19]陈松长:《岳麓秦简中的两条秦二世时期令文》,《文物》2015 年第9 期。

[20]陈伟:《岳麓书院藏秦简先王之令解读及相关问题探讨》,《“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八本第一分,2017 年,第61~83 页。今按:《史记·秦始皇本纪》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在始皇二十六年,则本条简文当抄写于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天下之后。又,上述简文据陈伟文移录。

[21]王伟:《秦玺印封泥职官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561 页。本章凡引秦玺印封泥未注明者皆出此书。

[22]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主编:《二年律令与奏谳书——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法律文献释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版,图版见第49 页,释文及注释见第270、282 页。凡引《秩律》皆出本书,不另注明。

[23]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103 年版,第197 页。文中凡未注明秦兵器铭刻均出此书。

[24]释文参看何有祖:《读里耶秦简札记(二)》,简帛网,2015 年6 月23 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2265。

[25]周振鹤:《〈二年律令·秩律〉的历史地理意义》,《长水声闻》,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83 页;晏昌贵:《〈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简帛数术与历史地理论集》,商务印书馆2010 年版,第343 页。

[26]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里耶秦简〔壹〕》,文物出版社2012 年版,第27 页。

[27]张多勇:《历史时期彭阳县城址的变迁》,《历史地理》第27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346~366 页。

[28]参看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主编:《二年律令与奏谳书——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法律文献释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版,第345~346 页。

[29]《元和郡县图志》卷2《关内道二》,中华书局1983 年版,第26 页。

[30]马非百:《秦集史》,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584 页;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年版,第151 页。

[31]王伟:《秦玺印封泥职官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541 页。

[32]简文的缀合参考姚磊:《里耶秦简牍缀合札记(一则)》,简帛网,2015 年5 月29 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2241。

[33]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里耶秦简〔壹〕》,文物出版社2012 年版,第71、72 页。

[34]姚磊:《里耶秦简牍缀合札记(一则)》,简帛网,2015 年5 月29 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2241。

[35]高一致:《读秦简杂记》,《简帛》第9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版,第212 页。

[36]何有祖:《〈里耶秦简(壹)〉校读札记(三则)》,《出土文献研究》第3 辑,中西书局2015 年版,第112~115 页。

[37]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主编:《二年律令与奏谳书——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法律文献释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版,第184 页。

[38]《汉书》,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731 页。

[39]《后汉书·百官志》,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3625 页;参看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2007 年版,第175、178 页。

[40]晏昌贵:《〈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简帛数术与历史地理论集》,商务印书馆2010 年版,第336~337 页。

[4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 册,图幅7-8,地图出版社1982 年版。

[42]参看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132 页。

[43]参看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增补本)》,凤凰出版社2008 年版,第186~187 页。

[44]辛德勇:《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出土文献》第4 辑,中西书局2013 年版,第259~261 页。

[45]简文缀合参看何有祖:《里耶秦简牍缀合(八则)》,简帛网,2013 年5 月17 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1852。

[46]三简缀合见何有祖:《里耶秦简牍缀合(九)》,简帛网,2015 年11 月23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2366。

[47]晏昌贵:《〈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简帛数术与历史地理论集》,商务印书馆2010 年版,第341-342 页。

[48]参看晏昌贵:《增补汉简所见县名与里名》,《历史地理》第26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255 页;黄浩波:《〈肩水金关汉简[壹]〉所见淮阳简》,《历史地理》第27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276~278 页。

[49]简文记里名,凡单名加“里”字,二字名则不加。第(8)条“城父阳郑得”,无“里”字,或可理解为城父县阳郑里名叫“得”的戍卒。“得”亦见第(5)条,或为同一人。

[50]晏昌贵、钟炜:《里耶秦简所见的阳陵与迁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 年第4 期。

[51]或以为“皇太后”为后人意加,参看王先谦:《汉书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第913 页。

[52]参看陈伟:《“废戍”与“女阴”》,简帛网,2015 年5 月30 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2242;何有祖:《读里耶秦简札记(四则)》,简帛网,2015 年6 月10 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2257。

[53]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160 页。

[54]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中华书局2009 年版,第89 页。

[55]简文缀合见何有祖:《读里耶秦简札记(四)》,简帛网,2015 年7 月8 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2271。

[56]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194 页。

[57]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里耶秦简〔壹〕》,文物出版社2012 年版,第91 页。

[58]参看单育辰:《里耶秦公文流转研究》,《简帛》第9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版,第203~204 页;何有祖:《读里耶秦简札记(二)》,简帛网,2015 年6月23 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2265。

[59]王国维:《秦郡考》,收入氏著《观堂集林》上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第341 页;谭其骧:《秦郡新考》,《长水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8~9 页。王、谭二人的说法略有不同,今不细分。

[60]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中华书局2009 年版,第66~71、85 页。

[61]朱桂昌:《颛顼日历表》,中华书局2012 年版,第293~316 页。

[62]郑威亦推定在二十八年,见郑威:《里耶简牍所见秦即墨考》,《江汉考古》2015 年第5 期。

[63]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194 页。

[64]日安:《里耶识小》,简帛研究网,2003 年11 月2 日,http: / /www.jianbo.org/search.asp。

[65]此条简文未正式刊布,此据[日]藤田胜久:《里耶秦简所见秦代郡县的文书传递》,《简帛》第8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版,第187 页。

[66]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 册,图幅20-21,地图出版社1982 年版;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第395 页。

[67]参看何有祖:《读里耶秦简札记(二)》,简帛网,2015 年6 月23 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2265。

[68]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174 页。

[69]参看何有祖:《读里耶秦简札记(二)》,简帛网,2015 年6 月23 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2265。

[70]“夬(决)”从陈伟释,见《里耶秦简中的“夬”》,简帛网,2013 年9 月26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1916。

[71]“事”据伊强说补,见伊强:《〈里耶秦简〔壹〕〉文字释读(七则)》,《简帛》第9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版,第179 页。

[72]简文理解参考徐世虹:《秦“课”刍议》,《简帛》第8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版,第256 页。

[73]陈松长:《岳麓秦简中的两条秦二世时期令文》,《文物》2015 年第9 期。

[74]王伟:《秦玺印封泥职官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366 页。

[75]郭涛:《秦帝国行政末端运行研究——以里耶秦简牍为中心的考察》,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年,第98 页。

[76]何有祖:《读里耶秦简札记(四)》,简帛网,2015 年7 月8 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2271。

[77]何有祖:《读里耶秦简札记(二)》,简帛网,2015 年6 月23 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2265。

[78]断读参看陈伟:《秦平行文书中的“令史”与“卒人”》,《古文字研究》第31辑,中华书局2016 年版,第443~448 页。

[79]王先谦:《汉书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第2322 页。

[80]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4 册,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第1900 页。

[81]王先谦:《汉书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第2323 页。

[82]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 年版,第66 页。

[83]王克陵、潘晟:《释“澨”——中国先秦时期河曲地貌的述称》,《中国科技史料》2002 年第1 期。

[84]胡渭:《禹贡锥指》(邹逸麟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版,第547页。

[85]田成方:《春秋时期“澨”的分布区域及其人文地理学内涵》,《襄樊学院学报》2009 年第9 期。

[86]以上有关“就”的意见参考郭涛:《〈里耶秦简〔壹〕〉县道乡里的初步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年,第34~35 页。

[87]二简缀合见何有祖:《里耶秦简牍缀合(二)》,简帛网,2012 年5 月14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1695。

[88]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年版,第95~112 页。

[89]参看晏昌贵:《〈二年律令·秩律〉地名补释(三则)》,周长山、林强主编:《历史·环境与边疆——2010 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615~617 页。

[90]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年版,第119~124 页。

[91]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年版,第202 页。

[92]何介钧:《“秦三十六郡”和西汉增置郡国考证》,《黄盛璋先生八十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 年版,第353 页。

[93]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217 页。

[94]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217页)读作:“吏仆、养、走、工、组织、守府门、匠。”窃以为仆、养、走三种人是吏的下属,即吏仆、吏养、吏走,均见里耶简。组织、守府、门匠则属于“工”,其中守府在里耶简中尤为多见。今改读。

[95]不知“六人”是否即指吏仆、养、走,工组织、守府、门匠这六种人。

[96]参看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壹〕上》,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22页。

[97]参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06 年版,第544 页。

[98]“索”字据于洪涛补,参见于洪涛:《里耶秦简文书简分类整理与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 年,第283 页。

[99]参看晏昌贵:《里耶秦牍9-712+9-758 补释》,简帛网,2013 年12 月24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 =1969。又,简文“丁四”殊难索解。二字在简牍中分开书写,恐不能连读。窃以为“丁”是指四道中的第四道,“四”是指这一道上的四个县: 零阳、充、酉阳、迁陵。

[100]王焕林曾据里耶里程简推测临沅为洞庭郡治所,参看王焕林:《里耶秦简校诂》,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年版,第204~211 页。

[101]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山里耶秦简之“徒簿”》,《出土文献研究》第12 辑,中西书局2013 年版,第121 页。

[102]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12·29”古墓葬被盗案移交文物报告》,《湖南博物馆馆刊》第6 辑,岳麓书社2010 年版,第329~368 页。

[103]郭涛:《秦帝国行政末端运行研究——以里耶秦简牍为中心的考察》,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年,第102 页。

[104]周波:《说楚地出土文献中的“”与“蓬”》,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战国文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西书局2017 年版,第75~80 页。

[105]参看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7 页。

[106]“廿八”“庚午”据赵岩《里耶秦纪日简牍札记》(《简帛》第8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版,第247 页)补。

[107]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12·29”古墓葬被盗案移交文物报告》,《湖南博物馆馆刊》第6 辑,岳麓书社2010 年版,第329~368 页。

[108]“走”“佁”据何有祖释,见《读里耶秦简札记(四则)》,简帛网,2015 年6月10 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 =2257。“走”,赵岩释“佐”,见《里耶秦简札记(十二则)》,《简帛》第9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第162~163 页。

[109]原释文“甲戌”当是甲辰。参郑曙斌等编著:《湖南出土简牍选编》,岳麓书社2013 年版,第133 页;里耶秦简博物馆等编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秦简》,中西书局2016 年版,第206 页。

[110]张春龙:《里耶秦简第九层选读》,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主办:“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2012·秦简牍研究”,2012 年11 月17—19 日,湖北·武汉。

[111]张春龙:《里耶秦简第九层选读》,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主办:“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2012·秦简牍研究”,2012 年11 月17—19 日,湖北·武汉。

[112]另有8-1071、8-1472 有“武陵”,前有缺文,未知是否为“新武陵”。

[113]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190~191 页。

[114]陈伟教授在审稿意见中指出:“作徒跨郡劳作,似难理解。何况叙益阳于酉阳、临沅之间。”如此,益阳县亦应属洞庭郡。

[115]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370 页。

[116]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4 册,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第2366 页。

[117]谭其骧:《秦郡新考》,《长水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10 页。

[118]《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 册,图幅7-8,中华地图学社1975 年版。

[119]周振鹤:《秦一代郡数为四十八说》(署名周庄),《历史地理》第8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第87 页;后收入周氏文集《学腊一十九》,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第71~72 页。

[120]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 册,图幅11-12,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年版。

[121]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中华书局2009 年版,第86 页。

[122]张莉:《秦郡再议》,《历史地理》第29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101 页。

[123]陈松长:《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郡名考略》,原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2 期;收入陈松长等:《岳麓书院藏秦简的整理与研究》,中西书局2014 年版,第252 页。

[124]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中华书局2009 年版,第37~42 页;《所谓“天凤三年鄣郡都尉”砖铭文与秦“故鄣郡”的名称以及莽汉之际的年号问题》,原载《文史》2011 年1、2 期,收入氏著《建元与改元》,中华书局2013 年版,第242~247 页。

[125]袁珂:《山海经校注》,巴蜀书社1993 年版,第385 页。

[126]周振鹤:《被忽视了的秦代〈水经〉——略论〈山海经·海内东经·附篇〉的写作年代》,原载《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 年第1 期;收入《周振鹤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第155~162 页。

[127]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中华书局2009 年版,第65 页;又见《王翦南征百越战事钩沉》,原载《徐苹芳先生纪念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版,收入氏著《旧史舆地文录》,中华书局2013 年版,第83 页。

[128]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中华书局2009 年版,第42~47、77~81 页。

[129]周振鹤:《被忽视了的秦代〈水经〉——略论〈山海经·海内东经·附篇〉的写作年代》,《周振鹤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第158 页。

[130]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第289 页。

[131]《宋书·州郡志》略阳太守有“临汉令”,《南齐书·州郡志》略阳郡亦有“临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