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及余论

结语及余论

综上所考,可知秦迁陵县共有3 乡6 里。这是否为秦迁陵县乡里的全部? 乡里的归属是否合理? 这可由其他简牍数据加以验证。简8-1519 记录秦始皇三十五年垦田、税、户、租等数据,今抄录如下:

迁陵卅五年豤(垦)田舆五十二顷九十五亩,税田四顷□□。

户百五十二,租六百七十七石。(率)之,亩一石五。

户婴四石四斗五升,奇不(率)六斗。

启田九顷十亩,租九十七石六斗。

都田十七顷五十一亩,租二百卌一石。

贰田廿六顷卅四亩,租三百卅九石三。

凡田七十顷卌二亩。

租凡九百一十。

六百七十七石。

简文先总记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 年)迁陵县的垦田数、税田数、户数、租数,以及每亩租数,再分别说启陵乡(简文简称“启”)、都乡(简称“都”)、贰春乡(即简文中的“贰”)的田数和租数,最后总计田、租数。由于户数与田、租数存在一定对应比例关系,三十五年迁陵县152户,据田、租数的比例关系推算,启陵乡应为22 户,都乡为54 户,贰春乡为76 户。[86]假如当时每里的户数在25 户左右,则启陵乡为1 里,都乡有2 里,贰春乡有3 里,如此才符合上述户口数,亦与本书的考察结果相符。

此外,简8-487+8-2004 记有秦始皇廿八年至卅三年迁陵县的“见户”数:

卅四年八月癸巳朔癸卯,户曹令史疏书廿八年以尽卅三年见户数牍北(背)、移狱具集上,如请史书。手。

廿八年见百九十一户。

廿九年见百六十六户。

卅年见百五十五户。

卅一年见百五十九户。

卅二年见百六十一户。

卅三年见百六十三户。

里耶简中的“见户”当是实存的编户数。[87]上举文书所见迁陵县“见户”最多的二十八年为191 户,然后逐年下降,三十年最低,为155 户。此后缓慢上升,直至三十三年的163 户。如何解释户数增减与里的关系,一种可能是: 里的数量没有变化,而各里的规模有增减。前文曾列举启陵乡三十二年27 户,三十四年28 户,而据垦田数推测三十五年则为22 户。以27~28 户的规模,解释从二十九年至三十三年的见户数,迁陵县仍可持6 里的水平。但似不足以解释二十八年的见户数。所以,迁陵县的里数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即二十八年及以前为7 里(191 户,每里27 户强),此后减省一里,并一直保持6 里的规模。里耶简牍的确存在二十八年以前的里名资料。除前述“渚里”之外,另见有右里、贾里、南阳里等。

1.右里

廿五年九月己丑,将奔命校长周爰书: 敦长买、什长嘉皆告曰: 徒士五(伍)右里缭可,行到零阳庑溪桥亡,不智(知)□□……8-439+8-519+8-537

此件文书的记事年代与迁陵设县同年,其中的“右里”未见其他记载,亦无由得知其属何县何乡。

2.贾里

贾里为县将采赤金16-223

简文残缺,里名或为“贾里”“□贾里”,未见其他简牍记录,情况不明。

3.南阳里

2005 年发掘于里耶城壕收获一批“户籍简牍”,[88]经缀合后约有22块木牍。简文分栏书写,首栏通常记为“南阳户人荆不更某某”(以下简称“南阳户牍”),然后分栏标注不同身份的人口数。兹将分栏消息列表如下,见表4-4:完整的木牍可分五栏,第一栏为户主,为成年男性,多为一人,也有二人乃至三人的。第二栏为成年女性,多为男性户主之妻、妾,也有其他成年女性。第三栏为未成年男性。第四栏为未成年女性(或老年女性)。第五栏注“臣”,即家庭奴隶,末注“伍长”,[89]共有4 个伍长,另一个伍长可能遗落了,总之南阳里的户口规模为25 户,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表4-4 “南阳户牍”分栏统计

续表

南阳里户籍简牍出土公布后,研究者甚众。但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秦的户籍制度、家族规模及构成、秦占领故楚地后的基层社会状况等方面。[90]研究者多以为南阳为里名,且属于迁陵县。但将南阳里归之于迁陵县有几点难以解释的地方,第一,南阳里除见于所谓“南阳户牍”外,不见于其他实际运作的行政文书。虽然到目前为止里耶简牍尚未全部公布,但已出现的里名适足以解释迁陵县的户口数,可见迁陵县在大部分时间里并无南阳里。第二,“南阳户牍”的书写形式和内容与其他实际运作的户籍简牍不同,如前文曾列举的“南里户人大女子分/子小男子□/”(8-237)分二栏书写,首栏为“大女子”;“大女子”作户人还见于简8-1546、8-863+8-1504、9-43、9-1475 等,“南阳户牍”则几乎不见女性为户人(户主)。里耶9-2242:“高里户人小上造□/弟小女子检”“南阳户牍”亦未有“小某”为户人者。里耶9-2064:“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分为三栏书写,但同是小女子,却分作二栏。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按“南阳户牍”分栏书写方式看,第3、5、8、9、10 诸条均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户人,这种大家庭的形式不在少数,与商鞅变法所实行的“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的精神不符。

那么,该如何解释“南阳户牍”存在的上述矛盾现象呢? 我们的初步意见是,南阳里为楚国(即简文中的“荆”)原有里名,秦人占领该地后,重新统计里居户口,此即今所见之“南阳户牍”,但随后将南阳里一分为二,即属于贰春乡的“南里”和属于都乡的“阳里”。表4-4 第1条记户主“荆不更蛮强”,而里耶简8-238+8-585+8-2476 记有“南里户人大夫强”;第8 条“弟不更说”,里耶8-1972:“阳里小男子说辞”8-2027:“小男子说,今尉征说以为求盗。”虽然里耶简牍中不乏同名之人,但出现在南里和阳里的人名同样见于南阳里,恐怕不是偶然的。

假如上述说法可信,则秦对地方基层乡里社会的控制,除利用行政手段,任命地方乡、里之官吏,直接贯彻帝国政令之外,还有另外的地域控制手段: 其一,是通过移民的方式,使原居民脱离本土,割裂血缘与地缘的联系,以达到控制之目的,如渚里之迁徙;其二,是将原来一里分化成二里,使之分属于不同的乡,加强对地方的管控,如南阳里之分化为南里和阳里。

【注释】

[1]本章所引里耶简牍资料主要见于以下论著: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龙山里耶战国—秦代古城一号井发掘简报》,《文物》2003 年第1 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处:《湘西里耶秦代简牍选释》,《中国历史文物》2003 年第1 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里耶发掘报告》,岳麓书社2007 年版;张春龙:《里耶秦简所见的户籍和人口管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编:《里耶古城·秦简与秦文化研究——中国里耶古城·秦简与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188~195 页;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编著:《里耶秦简〔壹〕》,文物出版社2012 年版;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游逸飞、陈弘音:《里耶秦简博物馆藏第九层简牍释文校释》,简帛网,2013 年12 月22 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1968;张春龙等主编:《湖湘简牍书法选集》,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 年版;郑曙斌等编著:《湖南出土简牍选编》,岳麓书社2013 年版;里耶秦简博物馆等编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秦简》,中西书局2016 年版。

[2]参看李学勤:《初读里耶秦简》,《文物》2003 年第1 期;晏昌贵、钟炜:《里耶秦简所见的阳陵和迁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 年第4 期。

[3]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里耶发掘报告》,岳麓书社2007 年版,第11~12 页。

[4]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里耶发掘报告》,岳麓书社2007 年版,第74 页。

[5]《里耶发掘报告》第67 页按次序介绍F15、F17,独缺F16,未知何故。

[6]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里耶发掘报告》,岳麓书社2007 年版,第58~75 页。

[7]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里耶发掘报告》,岳麓书社2007 年版,第53~54 页。

[8]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里耶发掘报告》,岳麓书社2007 年版,第55 页。

[9]周家台秦简三十四年质日和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均有“都乡”,但均不在县城之内。参考辛德勇:《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出土文献》第4 辑,中西书局2013 年版,第233~236 页。

[10]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103 页。

[11]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14 页。按: 任乃强据“虎历四郡”,以为“秦、蜀、巴、汉”之“秦”乃“黔”字之误,指秦黔中、蜀郡、巴郡、汉中四郡。射杀虎者三人,刘琳《华阳国志校校注》(巴蜀书社1984 年版,第35 页)作: 廖仲药、何射虎、秦精。

[12]《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2842 页。

[13]关于秦汉时期的虎患,参看王子今:《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197~216 页。

[14]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 年版,第1095 页。

[15]《左传》昭公九年载周大夫詹桓伯语,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1308 页。

[16]《国语》卷16《郑语》,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 年版,第464页。《史记》卷40《楚世家》作“熊堪”,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1694 页。

[17]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 年版,第477 页。

[18]参看石泉师:《楚都丹阳地望新探》,原载《江汉论坛》1982 年第3 期,收入氏著《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174~199 页;又见《石泉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53~74 页。关于楚都丹阳研究的综论,可参徐少华:《楚都丹阳地望探索的回顾与思考》,徐少华主编:《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 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1~63 页。近年发现的清华简《楚居》对早期楚人居地有很多新记载,但还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成果。

[19]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版,第913 页。

[2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617~618 页。

[21]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壹〕》,中西书局2010 年版,第44页;参看李守奎:《〈楚居〉中的樊字及出土楚文献中与樊相关文例的释读》,原载《文物》2011 年第3 期,收入氏著《古文字与古史考——清华简整理研究》,中西书局2015 年版,第40~48 页。

[22]陈伟:《〈左传〉文公十六年伐楚之戎地望辨析》,原载《江汉论坛》1988 年第12 期;收入氏著《燕说集》,商务印书馆2011 年版,第53~56 页。

[23]石泉师:《春秋“百濮”地望考辨》,原载唐嘉弘主编:《先秦史论集——徐中舒教授九十诞辰纪念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第337~349 页;收入氏著《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1~12 页。

[24]《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第179 页。

[25]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5 页。

[26]《春秋左传正义》文公十六年孔颖达疏引,《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1859 页上栏。

[27]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210 页。

[28]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收入《蒙文通文集》第2 卷《古族甄微》,巴蜀书社1993 年版,第99 页。

[29]《史记》,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1692 页。

[30]《史记》,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1692 页。

[31]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发现商周青铜器》,《考古》1984 年第6 期。

[32]参看李学勤:《论周初的鄂国》,《中华文史论丛》2008 年第4 期;收入氏著《通向文明之路》,商务印书馆2010 年版,第183~187 页。

[33]李学勤:《由新见青铜器看西周早期的鄂、曾、楚》,《文物》2010 年第1期,收入氏著《古代文明研究》,第90~96 页;张昌平:《论随州羊子山新出噩国青铜器》,《文物》2011 年第11 期。

[34]李学勤:《由新见青铜器看西周早期的鄂、曾、楚》,《文物》2010 年第1期。

[35]石泉:《楚都丹阳地望新探》,《江汉论坛》1982 年第3 期;收入《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190~191 页;又见《石泉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71 页。

[36]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第1331 页。

[37]关于扬水的最新研究成果,可参张修桂:《〈水经·沔水注〉襄樊——武汉河段校注与复原(下篇)——附:〈夏水注〉校注与复原》,原载《历史地理》第26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收入作者文集《龚江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87~100 页。

[38]参看刘玉堂:《扬越与楚国》,张正明主编:《楚学论丛》,《江汉论坛》专刊,1990 年,第203~204 页。

[39]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版,第360 页。

[40]《史记》,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2423 页。点校本将“杨越”连读,作为一词。今断开。

[41]《史记》,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2168 页。

[42]《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2831 页。

[43]蒙文通《越史丛考》(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4 页)又引《战国策·楚策一》所载苏秦言“(楚)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乃以为范晔兼取蔡泽、苏秦之言而连缀成文,又惧读者误洞庭为越地,于是变“扬越”之文为“蛮、越”,盖以洞庭为蛮而苍梧为越。今按: 范氏《后汉书·南蛮传》多有不同于《史》《汉》之记载,当有较早的史料来源,应可信据。《逸周书·王会解》有“蛮扬之翟。仓吾翡翠”,“蛮扬”或作“杨蛮”,“仓吾”当即苍梧。何秋涛云:“此蛮扬与苍梧相次,地当相近。……扬、越声转字通,故亦书为蛮扬。……此蛮扬犹言蛮越。”(《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第896~897 页所引)是以古书自有“蛮越”。

[44]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版,第828 页。

[45]《汉书》,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1074 页。

[46]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14 页。

[47]从图版(见张春龙等主编:《湖湘简牍书法选集》,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81 页;郑曙斌等编著:《湖南出土简牍选编》,岳麓书社2013 年版,第114 页)看,“臾人”后有大段空白,不能作别的理解。且“臾”字清晰,并非“叟”字。

[48](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李勇先点校本),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5082 页。关于“巴夏居城郭,蛮夷居山谷”的阐释,可参鲁西奇:《释“蛮”》,原载《文史》2008 年第2 期;收入氏著《人群·聚落·地域社会: 中古南方史地初探》,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32~39 页。

[49]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壹〕上》,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169页。

[50]睡虎地秦简法律文书还有“夏人”的说法。关于秦统一后南郡地区秦、楚居民的身份认同问题,琴载元曾有讨论,参《秦代南郡编户民的秦、楚身份认同问题》,《简帛研究二〇一五·秋冬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第78~92页。

[51]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年版,第113~118 页。

[52]陈伟教授看稿时指出此点,谨致谢忱。

[53]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里耶发掘报告》,岳麓书社2007 年版,第203~210 页。参看邢义田:《龙山里耶秦迁陵县城遗址出土某乡南阳里户籍简试探》,简帛网,2007 年11 月3 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 =744;张荣强:《湖南里耶所出“秦代迁陵县南阳里户版”研究》,原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4 期,收入氏著《汉唐籍帐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 年版,第7~36 页;黎明钊:《“里耶秦简”: 户籍档案的探讨》,《中国史研究》2009 年第2 期;陈絜:《里耶“户籍简”与战国末期的基层社会》,《历史研究》2009 年第5 期。详细讨论见下文。

[54]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里耶发掘报告》,岳麓书社2007 年版,第6~7、11、16~17、21、27~28、31 页。

[55]郑曙斌等编著:《湖南出土简牍选编》,岳麓书社2013 年版,第125 页。原释文作“卅二年庚子日中”,今据图版改释。

[56]二简缀合据何有祖:《里耶秦简牍缀合(八则)》,简帛网,2013 年5 月17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1852。

[57]凡国栋以为“这应该是省略了其中的‘都乡’这一级信息”,说亦可参,见《里耶秦简所见秦基层地方行政体系》,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湖南考古辑刊》第11 辑,科学出版社2015 年版,第307 页。

[58]简文中的“衔”“鸡”“率”“钱”“捕”等字均据何有祖释,见《读里耶秦简札记(四)》,简帛网,2015 年7 月8 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71。

[5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第138 页。

[60]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332页):“二当一,疑是以二翰羽当一箭羽。余类推。”

[61]张觉:《韩非子校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版,第504 页。

[62]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版,第1569 页。

[63]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 年版,第426 页。

[64]《汉书》,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59 页。

[65]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主编:《二年律令与奏谳书——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法律文献释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版,第216 页。

[66]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126 页。

[67]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126 页。

[68]邹水杰:《也论里耶秦简之“司空”》,《南都学坛》2014 年第5 期;亦见邹水杰、李斯、陈克标:《国家与社会视角下的秦汉乡里秩序》,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116 页。

[69]张春龙等主编:《湖湘简牍书法选集》,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 年版,第84页;郑曙斌等编著:《湖南出土简牍选编》,岳麓书社2013 年版,第122 页。“釦半”,原释文作“釦手”,今据图版照片改释。

[70]或以为“却之启陵”连读,但里耶简中的“却之”都是独立用语,后面不另接宾语,“却之”与“敢言之”的语法结构类似。“却之”是对上报公文内容的质问、质询,“是质疑回复中的唯一标志用语”。参看于洪涛:《里耶秦简文书简分类整理与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 年,第266~270 页。

[71]如里耶8-770:“卅五年五月己丑朔庚子,迁陵守丞律告启陵乡啬夫: 乡守恬有论事,以旦食遣自致,它有律令。五月庚子,□守恬□□。敬手。”文书发往启陵乡,此为保存在迁陵县之副本。

[7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 册,图幅32-33,地图出版社1982 年版;参看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第290 页。

[73]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222页)说:“鲛鱼,一种大鱼。”引《史记·秦始皇本纪》《淮南子》及高诱注为证,鲛鱼也许是一种大海鱼。至于“山今卢(鲈)鱼”,《校释》只说是鲈鱼的一种,引《后汉书·左慈传》“松江鲈鱼”为证。如果不是有意推诿,则启陵乡确实无此二种鱼类。原释文将“问津吏徒莫知”连读,但从下文“问之启陵乡吏、黔首、官徒,莫智(知)”看,乡吏、黔首、官徒分别为三种人,里耶简8-389+8-404:“吏卒、黔首及奴婢”亦分三种人,“津吏、徒”分别指津吏和津徒,“徒”承前省略“津”字,则“津吏”为一种人,“津徒”又是一种人。今改读。简8-1445 记启陵乡守“夫”“居梓潼武昌”,梓潼属蜀郡,也算得上是“新秦人”,可知迁陵县当差的官吏多秦人,黔首则为荆人,官徒或奴婢多其他少数民族族群。录此备考。

[74]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360 页。

[75]参看鲁家亮:《里耶秦简所见迁陵三乡补论》,《国学学刊》2015 年第4 期。

[76]文书的理解参看胡平生:《读里耶秦简札记》,《简牍学研究》第4 辑,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7~9 页;邢义田:《湖南龙山里耶J1(8)157 和J1(9)1-12 号秦牍的文书构成、笔迹和原档存放形式》,简帛网,2005 年11 月4 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78。

[77]周海锋:《〈岳麓书院藏秦简[肆]〉的内容与价值》,《文物》2015 年第9期。引用时标点略有改动。

[78]张春龙等主编:《湖湘简牍书法选集》,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 年版,第84页;郑曙斌等编著:《湖南出土简牍选编》,岳麓书社2013 年版,第122 页。“半”,原释作“手”,今据照片改释。

[79]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里耶秦简〔壹〕》,文物出版社2012 年版,第88 页。

[80]简牍8-1511 的图版见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里耶秦简〔壹〕》,文物出版社2012 年版,第190 页。

[81]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362页):“‘朔’后日期空缺,疑待书。”

[82]湖南省测绘局:《湖南省地图》,图幅131,湖南地图出版社1987 年版;马本立主编:《湘西文化大辞典》,岳麓书社2000 年版,第204 页。

[83]参看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153~154 页。

[84]简的缀合参看何有祖:《里耶秦简牍缀合(五)》,简帛网,2012 年5 月26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1704。

[85]郑曙斌等编著:《湖南出土简牍选编》,岳麓书社2013 年版,第116 页。“占”,原释文作“白”,今据图版照片改释。

[86]参看唐俊峰:《里耶秦简所示秦代的“见户”与“积户”——兼论秦代迁陵县的户数》,简帛网,2014 年2 月8 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87。

[87]唐俊峰:《里耶秦简所示秦代的“见户”与“积户”——兼论秦代迁陵县的户数》;王伟、孙兆华:《“积户”与“见户”: 里耶秦简所见迁陵编户数量》,《四川文物》2014 年第2 期。里耶秦简所见秦迁陵县编户的确过于稀少,这除了迁陵是新设立的山区边县外,可能跟秦的户口统计方式有关: 见于编户乡里的户籍簿可能并不包括官吏、戍卒、官奴婢,甚至可能也不包括濮人、杨人、臾人之类的少数族群。当然,目前发表的资料有限,详细情况尚有待里耶秦简牍资料全部公布方可知晓。

[88]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里耶发掘报告》,岳麓书社2007 年版,第203~210 页。

[89]参看张荣强:《湖南里耶所出“秦代迁陵县南阳里户版”研究》,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4 期;收入氏著《汉唐籍帐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 年版,第7~36 页。

[90]参看邢义田:《龙山里耶秦迁陵县城遗址出土某乡南阳里户籍简试探》,简帛网,2007 年11 月3 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 =744;张荣强:《湖南里耶所出“秦代迁陵县南阳里户版”研究》,原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4 期,收入氏著《汉唐籍帐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 年版;黎明钊:《“里耶秦简”: 户籍档案的探讨》,《中国史研究》2009 年第2期;陈絜:《里耶“户籍简”与战国末期的基层社会》,《历史研究》2009 年第5 期;刘瑞:《里耶古城北城壕出土户籍简牍的时代与性质》,《考古》2012 年第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