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性质

二、性质

关于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的性质,何双全先生将各图分别称为“政区图”“地形图”和“经济图”,并认为在战事频繁的战国时代,地图均带有军事性质,是军用地图。[55]这是以地图的实际内容所作的分类,将各图分别看作各种专题图。后来的研究者多循此思路,或突出地图的某方面的特征,而各有不同的称呼。最近还有学者将放马滩地图称之为“林区图”或“林区运输线路图”。[56]我们打算换一种思路讨论地图的性质。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放马滩各图表现的地理因素确有不同,地图1的地名全都加方框,表示居民点。但由于各居民点之间并无界线,所以严格地说,并非“政区图”。地图2 居民点“广堂”“中田”加方框,其余光成、□西山等则不加,表示一般地名或河谷山川名。图中的关隘用半月形或椭圆形符号表示,并注明“闭”字。由此推测,其余各图未加方框者皆应表示一般河谷山川关隘之名,而在地图3、地图4、地图6 上还注明林木分布地点和里程(地图6 无里程)。可见地图的编绘者确有分类表示各图地理因素的打算,不同类型的地图可能有不同实际功效,所以,放马滩地图具有实用应用功能是没有疑问的。

从整体上观察,放马滩地图最大的特点,是同一条河流多次出现,比如花庙河(或其部分)就出现了三次(地图3 左半、地图4、地图6),东柯河(或其部分)出现了四次(地图1 左半、地图2、地图3 右半、地图7)。同一条河流多次反复出现,构成放马滩地图最显著的一个特征。这或许与某种仪式有关。而在不同图幅表现同一条河流时,看不出有明显的分工意图,如地图4、地图6 都是表现花庙河,从注记文字看,内容虽略有小异,但总体上是相同或相似的: 都是山川河谷和林木分布,只不过地图4 多了二条里程记录。同样的情形也见于地图1、地图2。它们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地域范围上,如地图4 比地图6 多出舆溪、下辟磨以下的下游河段。地图1 比地图2 多绘出整条永川河。同一条河流多次出现,地域范围不断扩大或缩小,其中心汇聚点则在集中在放马滩墓地上。这在地图3 表现得最为突出。地图3 位于各图的中间,是4 块木板唯一单面写绘的地图,地位特殊。从放马滩墓地出发,往南,经燔夬闭到上临、苦谷(地图3 注记“到口廿五里”),然后过渡到地图4,行至舆溪(注明“去谷口可五里”)、下辟磨(注明“去口可八里”),再到地图6,止于东卢、西卢,而不再注明里程。往北,卅里至析谷,过渡到地图2,最后至地图1。反向而行,南北河流汇聚地亦在放马滩。总之,从地图表现的内容和组合方式看,放马滩木板地图主要表现放马滩墓地南北的三条河流: 花庙河、东柯河、永川河,从而更加突出放马滩墓地的中心地位。而不同地域范围的地图可能显示墓主人生前在不同时期掌管土地范围的差异: 地图3 是初期小地域,地图2、地图4 合起来是中期地域,地图1、地图6 加起来则是后来扩张了的领地。放马滩墓主人将生前所使用的地图死后带入地下,可能是为了证明墓主生前为一方(一乡或一县)之主,掌理一方的土地和人民,在死后的世界继续享有生前所具有的政治权力,希冀他们的权位在地下仍能继续,甚至提升。[57]《秦始皇本纪》载始皇陵墓,称其“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我们虽然无法目睹始皇陵内“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具体情形,但我们相信,放马滩墓主人和秦始皇对死后世界的信仰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