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结 语

《日书》是民间实用文书,其中包含的“地理”知识多为民间日常生活所习用,与前几章考察的“地理”知识多关乎国家大事、行政运作有所不同。通过本章的考察,可知当时的房屋主体建筑为“宇”,在“宇”的外围有“池”“水渎”等排污设施;窗下有“井”,可供汲水之用;四周有养猪的“圂”及其他牲畜的“圈”,有蓄积粮食的“囷”,和位于房屋前后的厕所(“屏”)。在房屋的内部有称之为“庑”的走廊和廊屋,有供人居住的“大宫”“小宫”“小内”。在“内”与“宫”之间,可能还有专供祭祀的“祠室”。“宫”“内”均有“门”,由若干房屋组成的“里”也有“里门”,房屋之外有墙垣环绕,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空间。在此空间之外,则是由巷、术、野构成的外部空间。墙垣阻隔内外,门户则沟通内外。垣与门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日书》中多门、垣的选择方术,其原因或在于此。

江陵九店楚简《日书》和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都有“相宅”篇,它们流行地域相同——江汉地区楚国故地,但分别代表楚秦二国。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二者有相同或相近的一面: 二者都是以主体建筑物“寓(宇)”为中心,涉及主体建筑物的外部轮廓及形状、其他附属建筑物以及周边的地形地势。二者都是以方位判断吉凶,所涉及的方位主要是东南西北四正位及四隅共八个方位,没有出现后世风水术常见的二十四方位,较少阴阳五行的神秘气息。但二者也有相异的地方: 九店楚简中的祭室不见睡虎地秦简,睡虎地秦简则多出庑、小内、圈、圂、屏等建筑。在方位吉凶上,九店楚简《日书》没有强调“中”的观念,似乎以东方或东南方为吉利;而在睡虎地秦简《日书》中,比较突出“中央”的位置,可能以南方或西南方为吉利。这种差别,当是楚、秦二种文化的不同。

《日书》作为一种选择术,更多地表现在时间选择上。空间(房屋居址)的时间选择大概有三种尺度: 以年为单位、以月为单位和以日为单位,而以后二种多见。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有些时间性的选择来自实际的生产和生活经验: 尽量避免在农忙时节动土兴功,而将兴建房舍等土木活动集中在每年的秋季农闲时节。但更多的《日书》条文所反映的时间选择则受到某种“神煞”的支配,这些神煞有两大来源: 一是古代的天文天象,以岁星、北斗(招摇)衍生的神煞最为著称;二是由五行的生克变化和五行的冲破关系所衍生出的“虚拟”神煞。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星象神煞和五行神煞逐渐合流,越来越具有神秘色彩,也越来越低俗化和被边缘化。

【注释】

[1]《史记》,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3318 页。

[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九店楚简》,中华书局2000 年版。

[3]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

[4]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天水放马滩秦简》,中华书局2009 年版。

[5]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王家台15 号秦墓》,《文物》1995 年第1 期。

[6]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编:《关沮秦汉墓简牍》,中华书局2001 年版。

[7]湖北省江陵县文化局、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岳山秦汉墓》,《考古学报》2000 年第4 期。

[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考古队编:《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文物出版社2006 年版。

[9]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曾都区考古队:《湖北随州市周家寨墓地M8 发掘简报》,《考古》2017 年第8 期。

[10]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江陵张家山汉简概述》,《文物》1985 年第1期。

[1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梦县博物馆:《湖北云梦睡虎地M77 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08 年第4 期。

[12]安徽省文物工作队等:《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 年第8 期;胡平生:《阜阳双古堆汉简数术书简论》,《出土文献研究》第4 辑,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12~30 页。

[13]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沅陵虎溪山一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 年第1 期。

[14]郑忠华:《印台墓地出土大批西汉简牍》,荆州博物馆编著:《荆州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9 年版,第204~208 页。

[1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县40 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 年第8期;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定县40 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文物》1981 年第8 期。

[16]张铭洽、王育龙:《西安杜陵汉牍〈日书〉“农事篇”考辨》,《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9 辑,三秦出版社2002 年版,第107~113 页。

[17]连云港市博物馆等编:《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 年版。

[18]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0 年第5 期;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置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6~184 页。

[19]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永昌水泉子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第10 期。

[20]陈松长编著:《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品专刊之七,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1 年。

[21]陈侃理:《北大秦简中的方术书》,《文物》2012 年第6 期。

[22]胡文辉:《居延新简中的〈日书〉残文》,《文物》1995 年第4 期;刘昭瑞:《居延新出汉简所见方术考释》,《文史》第43 辑,中华书局1997 年版;魏德胜:《居延新简、敦煌汉简中的“日书”残简》,《中国文化研究》2000 年春之卷;刘乐贤:《额济纳汉简数术资料考》,《历史研究》2006 年第2 期。

[23]呼林贵:《〈日书〉反映的秦民宅建筑初探》,《考古学研究》编委会:《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1993 年版,第570~574 页。

[24]晏昌贵、梅莉:《楚秦〈日书〉所见的居住习俗》,《民俗研究》2002 年第2期。

[25]陈伟武:《从简帛文献看古代生态意识》,《简帛研究》第3 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134~140 页。

[26]尹在硕:《睡虎地秦简〈日书〉所见“室”的结构与战国末期秦的家族类型》,《中国史研究》1995 年第3 期。

[27]王晓衡:《秦简〈日书〉与敦煌卷子中的宅住观》,(台湾)《历史月刊》第187 期(2003 年8 月)。

[28]赵瑞民:《关于堪舆术的一个比较——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宅居”、敦煌本〈宅经〉、今本〈宅经〉》,江林昌等主编:《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与学术史: 李学勤教授伉俪七十寿庆纪念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143~149 页。

[29]晏昌贵、钟炜:《九店楚简〈日书·相宅篇〉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02 年第4 期;李守奎:《〈九店楚简〉相宅篇残简补释》,谢维扬、朱渊清主编:《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347~351 页;刘国胜:《九店〈日书〉“相宅”篇释文校补》,《简帛研究二〇〇二、二〇〇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周波:《〈九店〉楚简释文注释校补》,《江汉考古》2006年第3期。

[30]陈伟等:《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317~320 页。

[31]参看王子今:《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第328~338 页。

[32]尚民杰:《睡虎地秦简〈日书〉中的“土神”与“土忌”》,《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7 辑,三秦出版社2000 年版。

[33]尚民杰:《云梦〈日书〉与五行说》,《文博》1997 年第2 期。

[34]刘乐贤:《谈张家山汉简〈盖庐〉的“地橦”、“日橦”和“日臽”》,《简帛》第1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版,第385~389 页。

[35]刘信芳:《日书四方四维与五行浅说》,《考古与文物》1993 年第2 期。

[36]刘增贵:《睡虎地秦简〈日书〉〈土忌〉篇数术考释》,《“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八本第四分,2007 年。

[37]陈炫玮:《孔家坡汉简日书研究》,(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第157~169 页。

[38]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编:《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 年版,第19页。

[39]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主编:《二年律令与奏谳书——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法律文献释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版,第215 页。

[40]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 年版,第127 页。

[41]参看《左传》桓公六年、文公元年、成公七年、襄公十九年。

[42]饶宗颐:《云梦秦简日书剩义》,饶宗颐、曾宪通:《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中华书局1993 年版,第442~454 页。

[43]刘国胜:《九店〈日书〉“相宅”篇释文校补》,《简帛研究二〇〇二、二〇〇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110 页。

[44]陈伟等:《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318 页。

[45]晏昌贵、江霞:《楚国都城制度初探》,《江汉考古》2001 年第4 期;晏昌贵:《楚国都城制度再认识》,《社会科学》2008 年第8 期。

[46]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第211 页。

[47]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第211 页。

[48]参看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 年版,第60 页。

[49]杜正胜:《古代国家与社会》,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 年版,第105 页。

[50]参看自温少峰等:《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版,第383 页。

[51]参看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第42~66页。

[52]《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作:“先人有言曰: 毋卜其居,而卜其邻舍。”

[53]金身佳:《敦煌写本宅经葬书校注》,民族出版社2007 年版,第8 页。

[54]金身佳:《敦煌写本宅经葬书校注》,民族出版社2007 年版,第27 页。

[55]分见金身佳:《敦煌写本宅经葬书校注》,民族出版社2007 年版,第45、47、51、74、77、80 页。

[56]参看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 年版,第222~224 页;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三联书店1995 年版,第44~60 页。

[57]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 年版,第294 页。

[58]刘增贵:《睡虎地秦简〈日书〉《土忌》篇数术考释》,《“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八本第四分,2007 年,第696 页。

[59]参看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年版,第196~197 页。

[60]参看刘道超:《择吉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342~355页。

[61]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 年版,第87 页;王子今:《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第226~227 页。

[62]邓文宽:《传统历书以二十八宿注历的连续性》,《历史研究》2000 年第6期。

[63]刘乐贤:《简帛数术文献探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第70~84页。

[64]刘增贵:《睡虎地秦简〈日书〉〈土忌〉篇数术考释》,《“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八本第四分,2007 年,第693~695 页。

[65]参看刘瑛:《〈左传〉、〈国语〉方术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215~217 页。

[66]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年版,第162~163 页。

[67]陈炫玮:《孔家坡汉简日书研究》,(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第163 页。

[68]罗振玉、王国维编著:《流沙坠简》,中华书局1993 年版,第88 页。

[69]李零主编:《中国方术概观·占星卷》,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 年版,第711 页。

[70]刘信芳:《〈日书〉四方四维与五行浅说》,《考古与文物》1993 年第2 期。

[71]刘增贵:《秦简〈日书〉中的出行礼俗与信仰》,《“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二本第三分,2001 年,第514~515 页。

[72]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 年版,第351 页;《谈张家山汉简〈盖庐〉的“地橦”、“日橦”和“日臽”》,《简帛》第1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版,第385~389 页。

[73](隋)萧吉:《五行大义》(钱杭点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版,第54 页。

[74]刘乐贤:《谈张家山汉简〈盖庐〉的“地橦”、“日橦”和“日臽”》,《简帛》第1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版,第385~389 页。

[75]张家山二四七号墓竹简整理小组编著:《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 年版,第277~278 页。

[76]张家山二四七号墓竹简整理小组编著:《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 年版,第278 页。

[77]尚民杰:《云梦〈日书〉与五行说》,《文博》1997 年第2 期;刘乐贤:《谈张家山汉简〈盖庐〉的“地橦”、“日橦”和“日臽”》,《简帛》第1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版,第385~389 页。

[78]《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68 册,齐鲁书社1997 年版,第160 页。

[79]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可看刘增贵:《睡虎地秦简〈日书〉〈土忌〉篇数术考释》,《“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八本第四分,2007 年,第693~6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