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结 语

本章以睡虎地秦简《葉书》为线索,考察秦郡的空间属性,与上章以“十二郡”为线索,考察秦郡的时间属性,可以互为补充。

在上一章中,我们以为秦郡有过一个十二郡时期,时间就在秦昭王晚期。从空间特征观察,十二郡中的巴、蜀、汉中在秦内史以南,大略取自巴蜀故地,自秦设郡后,一直是秦本土关中地区的大后方。北边的北地、陇西,取自戎翟,连同取自三晋魏国的上郡,拱卫秦本地的北方。这六郡一直很少变化。取自楚国的南郡、黔中(巫黔)、南阳三郡,成为秦本地(内史)的东南屏障;东边的三郡河东、河内、河外(三川)取自三晋。这六郡除黔中(巫黔)郡、河外(三川)郡外,变化也较小。这是秦郡空间分布的第一个圈层。这个圈层内的秦郡,共同形成拱卫京畿内史的格局,从而使内史作为地域形态的行政机构,其特征和地位益发凸显。

此后,秦主要向东方发展,又先后设置太原、上党以及东郡,秦王政十六年(前231 年)发动大规模攻灭六国的战争,次年灭韩设置颍川郡。太原、上党、颍川、东郡四郡在第一圈层的东部外围,可以看作第一圈层的补充,也可以视作第二圈层,表现也相当稳定。

秦发动攻灭六国的最后战争,灭六国设郡,可以看作秦郡分布的第三个圈层,这个圈层的秦郡变化最大,目前的认识也最不清楚,大部分有争议的秦郡也多集中在这一圈层内。

秦郡第一圈层的东界,大体在太行山东麓,南经嵩山,至大别山、桐柏山一线。这一界线,大体成为战国后期秦对抗山东六国的分界线。秦统一天下,为时不长。秦末农民起义,首发地和主战场,也都在此界线以东,或秦郡空间分布的第三圈层内。楚汉相持,大体维系在秦郡第一圈层的东界;楚汉相争的主战场,也多集中在第三圈层内。汉王朝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据《二年律令·秩律》所载汉郡的地理分布,可知汉王朝与诸侯王国的地理分界线,也大体维系在秦郡第一圈层与第二圈层的东线。[165]由此可知,秦郡第一圈层以及第二圈层的东界,在战国、秦和西汉初年的政治地理和军事地理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这一界线的形成,固然有着自然地理的背景: 此界线以西,多为山区丘陵地带;此界线以东,则为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但自战国以降,秦累世攻打山东六国,战争的洗礼,早已破坏当地固有血缘关系和社会组织,再加上秦的移民政策,使得关中内史与关外的三河以及太原、上党、南阳、南郡的联系日益紧密。此亦一大主因。

从军事地理和地缘政治的角度观察,在关中秦国本土和山东六国之间,也需要一个军事缓冲地带,秦郡第一圈层的东部诸郡: 河东、河内、三川、南阳、南郡,连同第二圈层的太原、上党、颍川、东郡,共同构成关中秦国与山东六国之间的缓冲地带,战国、秦及汉初的军事冲突也多集中在此地带。从另一角度看,这一军事缓冲地带,也是当时的战略枢纽地带,谁控制这一地带,谁就有可能控制天下。

【注释】

[1]今按:“葉书”有两种读法,一是李零读为“牒书”或“谍书”,《史记·三代世表》:“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集解》:“(谍)音牒。牒者,纪系(世)谥之书也。”此前,傅振伦称睡简之竹书为“牒记”(《云梦秦墓牒记考释》,《社会科学战线》1978 年第4 期),与李读类似。二是陈伟读作“世书”,类似于《世本》,文见《简帛》第10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版。参看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壹〕上》,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7~8 页。

[2]郑忠华:《印台墓地出土大批西汉简牍》,荆州博物馆编著:《荆州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9 年版,第204~208 页;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纪南松柏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8 年第4 期。

[3]今按:《史记·六国年表》将周纪年置于顶栏,秦纪年置于次栏。周赧王死后,周栏空缺,顶栏下接(秦)始皇元年。《资治通鉴》“周纪”止于赧王五十九年(前256 年),下接“秦纪”,始于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前255 年)。今通行“纪年表”多作如此处理。出土的几种《葉书》均始自秦昭王元年,应该是昭王晚年灭二周之后的追记。但汉初的简牍材料仍以秦昭王元年开始纪年,则出人意料。其中的历史意蕴,颇值得进一步考索。

[4]本条记事,最初的释文作“□□刚”(云梦秦墓竹简整理小组:《云梦秦简释文(一)》,《文物》1976 年第6 期),正式发表时改释为“□寇刚”,注释说:“据《战国策》和《史记》,此年秦与楚联合,攻取齐的刚、寿。”(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第9 页)若此说可信,则为《葉书》中唯一一条有关齐国的纪事。但此条纪事不无疑问,详参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壹〕上》,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19 页。

[5]《史记》,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2276 页;《史记》(修订本),中华书局2013 年版,第2748 页。亦见《战国策·燕策二》“秦召燕王”章,参看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1130 页;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版,第1708 页;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增补本),凤凰出版社2008 年版,第1574~1575 页。各书点校断读略有不同,本书从范祥雍断读。

[6]《吕氏春秋·观表》,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2 页。

[7]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卷1,收入《二十五史补编》第1 册,开明书店1936 年版,第1249 页。

[8]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版,第389 页;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增补本),凤凰出版社2008 年版,第368 页。

[9]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233 页。

[10]《战国策·秦策二》“秦武王谓甘茂”章,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版。

[11]《资治通鉴》卷2“周显王四十二年”条,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74 页。

[12]韩连琪:《睡虎地秦简〈编年纪〉考证》,《中华文史论丛》1981 年第1 辑。

[13]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724~725页。

[14]晏昌贵:《〈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原载《历史地理》第2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收入《简帛数术与历史地理论集》,商务印书馆2010 年版,第334~335 页。

[15]董珊:《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年,第253~254 页。

[16]马非百:《秦始皇帝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年版,第224 页、第273页注释22。

[17]马非百:《云梦秦简大事记集传》,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2 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68 页。

[18]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667 页。

[19]高敏:《秦简〈编年记〉与〈史记〉》,收入氏著《云梦秦简初探》(增订本),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115 页。

[20]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 册,图幅7~8,地图出版社1982 年版。

[21]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397 页。

[22]马非百:《云梦秦简大事记集传》,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2 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70 页。

[23]马非百:《云梦秦简大事记集传》,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2 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70 页。

[24]黄盛璋:《云梦秦简〈编年纪〉初步研究》,原载《考古学报》1977 年1 期;后以“云梦秦简《编年纪》地理与历史问题”为题,收入氏著《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齐鲁书社1982 年版,第47~48 页。

[25]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817~818页。

[26]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第9 页。

[27]王伟:《秦玺印封泥职官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363 页。

[28]韩连琪:《睡虎地秦简〈编年记〉考证》,原载《中华文史论丛》1981 年第1辑;收入氏著《先秦两汉史论丛》,齐鲁书社1986 年版,第335~336 页。

[29]裘锡圭:《谈谈地下材料在先秦秦汉古籍整理工作中的作用》,原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81 年第6 期;收入氏著《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年版,第57 页;又见《裘锡圭学术文集》第4 卷《语文文字与古文献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385 页。

[30]《吕祖谦全集》第8 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第447~448 页。

[31]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里耶发掘报告》,岳麓书社2007 年版,第211 页。

[32]马非百:《云梦秦简大事记集传》,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2 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70 页。

[33]晏昌贵:《〈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简帛数术与历史地理论集》,商务印书馆2010 年版,第344 页。

[34]《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133 页。

[35]马非百:《云梦秦简大事记集传》,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2 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74~75 页。

[36]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915~916页。

[37]参看王遽常:《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第112 页。王先谦误以为庄襄王四年置,见王先谦:《汉书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第2245页。

[38]参看何慕:《秦代政区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年,第34页;凡国栋:《秦郡新探——以出土文献为主要切入点》,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年,第52 页。

[39]《史记》,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2336 页。

[40]周振鹤:《〈二年律令·秩律〉的历史地理意义》,原载《学术月刊》2003 年第1 期;收入氏著《长水声闻》,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82 页;晏昌贵:《〈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简帛数术与历史地理论集》,商务印书馆2010 年版,第344 页。

[41]参看何慕:《秦代政区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年,第34页。

[42]蒙文通:《巴蜀史的问题》,原载《四川大学学报》1959 年第5 期;收入《蒙文通中国古代民族史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第205~206 页。

[43]黄式三:《周季编略》(程继红点校本),凤凰出版社2008 年版,第53 页。

[44]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228 页。

[45]参看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724 页。

[46]《秦始皇本纪》记秦王政“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此南阳当在河内修武一带,非秦南阳郡。说参周书灿:《战国南阳地名考——兼论秦南阳郡之建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 年第3 期。

[47]石泉:《古邓国、邓县考》,原载《江汉论坛》1980 年第3 期;收入氏著《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105~126 页。又见《石泉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35~52 页。参看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10~19 页。

[48]参看辛德勇:《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出土文献》第4辑,中西书局2013 年版,第244 页。亦见本书第五章第二节。

[49]云梦秦墓竹简整理小组:《云梦秦简释文(一)》,《文物》1976 年第6 期。

[50]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第8 页注[一八]。

[51]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壹〕上》,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17 页。

[52]陈桥驿:《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 年版,第667~668 页。

[53]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第8 页注[二〇]。

[54]马非百:《云梦秦简大事记集传》,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2 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72 页。

[55]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875~876页。

[56]梁玉绳:《史记志疑》,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1290 页。

[57]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217 页。于鬯说引见何氏书。

[58]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版,第368~369 页。

[59]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880 页。

[60]张正明:《秦与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207 页。

[61]《战国策·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缮兵”章。此策原为苏辙《古史·白起传》采自《战国策》,今本《战国策》失载,姚宏以此收入《战国策》附于末尾。参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版,第1881~1882 页。

[62]王先慎:《韩非子集解》,《诸子集成》第1 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年版,第1 页。

[63]梁启雄:《韩子浅解》,中华书局1960 年版,第1 页。张觉《韩非子校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版,第8~9 页)列举诸家之说,仍坚持作者即韩非。

[64]参看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增补本),凤凰出版社2008 年版,第160 页。

[65]刘信芳:《释五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 年第2 期。

[66]王辉、王伟:《秦出土文献编年订补》,三秦出版社2014 年版,第49 页。

[67]马非百:《云梦秦简大事记集传》,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2 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

[68]辛德勇:《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出土文献》第4 辑,中西书局2013 年版。

[69]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纪南松柏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8 年第4 期。

[70]参看周振鹤:《〈二年律令·秩律〉的历史地理意义》,《长水声闻》,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78~187 页;晏昌贵:《〈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简帛数术与历史地理论集》,商务印书馆2010 年版,第325~345 页。

[71]《史记》,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235~236 页。

[7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第10 页注[五六]。

[73]辛德勇:《云梦睡虎地秦人简牍与李信、王翦南灭荆楚的地理进程》,《出土文献》第5 辑,中西书局2014 年版,第236 页。

[74]黄盛璋:《云梦秦简〈编年纪〉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7 年第1 期,《云梦秦简辨正》,《考古学报》1979 年第1 期;二文并收入氏著《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齐鲁书社1982 年版,第43、59~60 页。

[75]马非百:《云梦秦简大事记集传》,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2 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86~87 页。

[76]韩连琪:《睡虎地秦简〈编年记〉考证》,原刊《中华文史论丛》1981 年第1辑;收入氏著《先秦两汉史论丛》,齐鲁书社1986 年版,第352~353 页。

[77]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1132~1133页。

[78]琴载元:《反秦战争时期南郡地区的政治动态与文化特征》,《简牍学研究》第5 辑,甘肃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127~140 页。

[79]或以为“是”为衍文。

[80]王先谦:《汉书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第3803 页。

[81]何光岳:《长沙古无“青阳”之称》,《求索》1981年第1期。

[82]卞鸿翔:《秦汉文献中的“青阳”不在安徽——与何光岳同志商榷》,《江淮论坛》1[9814年0第]1期。

[83]李行之:《青阳故地何在》,《长沙史志通讯》1986年第3期。

[84]周宏伟:《楚汉青阳位置之谜试解》,《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1期。

[85]周运中:《钜阳与青阳新考》,刘玉堂主编:《楚学论丛》第2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6~110页。

[86]喻新立:《楚汉青阳今何在》,《长沙大学学报》2014 年第1 期。

[87]辛德勇:《云梦睡虎地秦人简牍与李信、王翦南灭荆楚的地理进程》,《出土文献》第5 辑,中西书局2014 年版,第233 页。

[88]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年版,第113~114 页。

[89]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年版,第96 页。

[90]《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 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年版),图幅11-12、图幅22-23 将秦沙羡县治定在今武汉市西南,据北京大学藏水陆里程简册,应在武汉市长江南岸西金口一带,参看辛德勇:《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出土文献》第4 辑,中西书局2013 年版,第218~219 页;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年版,第106 页。

[91]梁玉绳:《史记志疑》,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175 页。

[92]梁玉绳以为“蒙恬”为“蒙武”之误,参看《史记志疑》,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1267 页。

[93]《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 年版)卷159 州郡部五“颍州”条,第774 页下栏。

[94]梁氏说见《史记志疑》,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1267 页。

[95]说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47 河南二,开封府鄢陵县“鄢陵城”条,中华书局2005 年版,第2160 页。

[96]马非百:《秦始皇帝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年,第95 页。

[97]吴良宝:《战国楚简地名辑证》,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51 页。

[98]辛德勇:《云梦睡虎地秦人简牍与李信、王翦南灭荆楚的地理进程》,《出土文献》第5 辑,中西书局2014 年版,第239 页。

[99]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下册,中西书局2010 年版,第182、191 页。

[100]赵平安:《〈楚居〉为郢考》,《中国史研究》2012 年第4 期。

[101]牛鹏涛:《〈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李信“攻鄢郢”考》,《清华史苑》第5 辑(2013 年),亦见《江汉考古》2017 年第2 期。

[102]杨守敬:《城父、父城考》,收入《晦明轩稿》,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5 册,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第1135 页。

[103]晏昌贵:《〈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简帛数术与历史地理论集》,商务印书馆2010 年版,第341~342 页。

[104]晏昌贵:《里耶秦简牍所见郡县名录》,《历史地理》第30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142 页。亦见本书第三章第二节。

[105]当代研究这一战事的学者,只有田余庆先生将城父定在颍川。田先生将李信与蒙恬在城父会合的原因归结为韩国新破,政局不稳,存在反叛因素,以及集聚在陈邑一带的楚人反抗势力突然发难所致。参看田余庆:《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原载《历史研究》1989 年第4 期;收入氏著《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书局2004 年版,第1~27 页。

[106]参看辛德勇:《论所谓“垓下之战”应正名为“陈下之战”》,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1 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收入氏著《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 中国历史地理与地理学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153~163 页。

[107]引见王先谦:《汉书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第3081 页。

[108]田余庆:《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书局2004 年版,第18 页。

[109]黄盛璋:《云梦秦简〈编年纪〉初步研究》,原载《考古学报》1977 年第1期;后以“云梦秦简《编年纪》地理与历史问题”为题,收入氏著《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齐鲁书社1982 年版,第59 页。

[110]《史记》,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234 页。

[111]梁玉绳:《史记志疑》,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175 页。

[112]梁玉绳:《史记志疑》,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176 页。

[113]传统读法将“相国”“昌平君”连读,以为相国即昌平君,梁玉绳即同此。近今学者多将二者断读,以为相国与昌平君并非一人。然新出《史记》点校修订本(中华书局2013 年版,第289 页)仍将二者连读。

[114]《史记》,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228 页。

[115]高敏:《秦简〈编年记〉与〈史记〉》,《云梦秦简初探(增订本)》,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109~132 页;又见高敏:《“秦、楚各有一个昌平君”说》,《史学月刊》2008 年第2 期。

[116]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第10 页注[五七]。

[117]何浩:《昌平君及其反秦的几个问题》,《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4 年第4期。

[118]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1139~1140页;辛德勇:《云梦睡虎地秦人简牍与李信、王翦南灭荆楚的地理进程》,《出土文献》第5 辑,中西书局2014 年版,第238 页。

[119]马非百:《云梦秦简中所见的历史新证举例》,《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 年第2 期。

[120]韩连琪:《睡虎地秦简〈编年记〉考证》,《先秦两汉史论丛》,齐鲁书社1986 年,第353~354 页。

[121]上海市重型机械制造公司工人历史研究小组:《从云梦秦简〈大事记〉看秦统一六国和反复辟斗争》,《文物》1976 年第7 期。

[122]黄盛璋:《云梦秦简辨正》,《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齐鲁书社1982 年版,第44 页;马雍:《读云梦秦简〈编年纪〉书后》,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34~35 页;田余庆:《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书局2004 年版,第7 页。

[123]云梦秦墓竹简整理小组:《云梦秦简释文(一)》,《文物》1976 年第6 期。

[124]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第7 页。

[125]黄盛璋:《云梦秦简〈编年纪〉初步研究》,原载《考古学报》1977 年第1期;后以“云梦秦简《编年纪》地理与历史问题”为题,收入氏著《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齐鲁书社1982 年版,第59 页。黄盛璋:《云梦秦简辨正》,《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齐鲁书社1982 年版,第39 页。马非百:《云梦秦简中所见的历史新证举例》,《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 年第2 期。马非百:《云梦秦简大事记集传》,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2 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87 页。韩连琪:《睡虎地秦简〈编年记〉考证》,《先秦两汉史论丛》,齐鲁书社1986 年,第353~354 页。

[126]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1141~1142页。

[127]李开元:《末代楚王史迹钩沉——补〈史记〉昌平君列传》,《史学集刊》2010 年第1 期。

[128]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壹〕上》,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27 页。

[129]参看辛德勇:《王翦南征百越战事钩沉》,原载《徐苹芳先生纪念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版;后收入氏著《旧史舆地文录》,中华书局2013 年版,第79~95 页。

[130]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卷1,收入《二十五史补编》第1 册,开明书店1936 年版,第1250 页。钱穆:《秦三十六郡考》,原载《清华周刊》第37 卷第9、10期,1932 年;后收入氏著《古史地理论丛》,三联书店2004 年版,第209 页。劳榦:《秦的统一与其覆亡》,收入氏著《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华书局2006 年版,第103 页。

[131]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版,第52 页。新版《史记》点校修订本又据张文虎说,以为“名”“楚”并为衍文,从而径行将二字删去,参看《史记》(点校修订本),中华书局2013 年版,第2079 页。

[132]《资治通鉴》卷7 秦始皇二十四年“以其地置楚郡”条下胡三省注,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231 页。

[133]梁玉绳:《史记志疑》,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1027 页。

[134]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收入《二十五史补编》第1 册,开明书店1936 年版,第1250、1252 页。

[135]陈松长:《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郡名考略》,原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2 期;收入陈松长等:《岳麓书院藏秦简的整理与研究》,中西书局2014 年版,第247~257 页。

[136]王伟:《岳麓书院藏秦简所见秦郡名称补正》,《考古与文物》2010 年第5期。

[137]《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第1974 页。

[138]参看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147 页。

[139]参看周晓陆、陆东之:《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2000 年版,第260 页。

[140]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4 册,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第1475 页。

[141]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收入《二十五史补编》第1 册,开明书店1936 年版,第1251 页。

[142]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收入《二十五史补编》第1 册,开明书店1936 年版,第1251 页。

[143]谭其骧:《秦郡新考》,《长水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4 页;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1150 页;马非百:《秦集史》,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628~629 页;王蘧常:《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第117 页。

[144]谭其骧:《秦郡新考》,《长水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10 页。

[145]陈松长:《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郡名考略》,陈松长等:《岳麓书院藏秦简的整理与研究》,中西书局2014 年版,第249~251 页。

[146]参看于薇:《浅谈岳麓秦简中的“江胡郡”与“衡山郡”》,《古文字研究》第30 辑,中华书局2014 年版,第433~439 页。

[147]陈松长:《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郡名考略》,陈松长等:《岳麓书院藏秦简的整理与研究》,中西书局2014 年版,第257 页。

[148]陈伟:《“江胡”与“州陵”——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两个地名初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 年第1 期。

[149]何慕:《秦代政区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年,第60~65 页。

[150]周运中:《江胡郡即江夏郡考》,简帛网,2009 年8 月8 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1127。

[151]周运中:《岳麓秦简江胡郡新考》,简帛网,2009 年9 月12 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1142。

[152]凡国栋:《秦郡新探——以出土文献为主要切入点》,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年,第72~75 页。

[153]于薇:《试论岳麓秦简中的“江胡郡”即“淮阳郡”》,简帛网,2009 年6 月18 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 =1090;又见于薇:《浅谈岳麓秦简中的“江胡郡”与“衡山郡”》,《古文字研究》第30 辑,第433~439 页。

[154]陈伟:《“江胡”与“州陵”——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两个地名初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 年第1 期。

[155]姚鼐:《惜抱轩文集》卷6《复谈孝廉书》,收入谭其骧主编:《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第1 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74 页。

[156]谭其骧:《秦郡新考》,《长水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5 页。

[157]马非百:《秦集史》,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633~634 页。

[158]王国维:《秦郡考》,收入氏著《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第340、342 页。

[159]参看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原载《文史》2006 年第1、2 期;收入氏著《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中华书局2009 年版,第15~16 页。何慕:《秦代政区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年,第42 页。

[160]参看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主编:《二年律令与秦谳书——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法律文献释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版,第354~355 页。

[161]黄盛璋:《云梦秦墓两封家信中有关历史地理的问题》,原载《文物》1980年第8 期;后以“云梦秦墓出土的两封家信与历史地理问题”为题,收入氏著《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第545~555 页。

[162]马非百:《秦集史》,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633~634 页;辛德勇:《云梦睡虎地秦人简牍与李信、王翦南灭荆楚的地理进程》,《出土文献》第5 辑,中西书局2014 年版,第255~257 页。

[163]参看黄盛璋:《云梦秦墓两封家信中有关历史地理的问题》,原载《文物》1980 年第8 期;后以“云梦秦墓出土的两封家信与历史地理问题”为题,收入氏著《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田余庆:《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书局2004 年版,第12~13 页。

[164]王伟:《秦玺印封泥职官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358 页。

[165]参看周振鹤:《〈二年律令·秩律〉的历史地理意义》,《长水声闻》,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78~187 页;晏昌贵:《〈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简帛数术与历史地理论集》,商务印书馆2010 年版,第325~345 页;陈苏镇:《〈春秋〉与“汉道”: 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11 年版,第92~9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