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综合上述讨论,可将本章要点总结如下:
第一,本章依据最新红外照片,释出放马滩木板地图中“北方”二字,从而确定放马滩木板地图的方位为上南下北,与目前已知的战国中山国“兆域图”和马王堆汉代帛地图的方位一致,而与现今地图的方位相反。由此或可证明,上南下北乃是唐以前中国古地图绘制的通行做法。
第二,在确定地图方位的前提下,判定地图1 以及地图2 所绘的两条河流皆自南向北流,与地图4、地图6 所表示的那条河自北向南流的流向正好相反。而地图3 所表示的,正好是两条南北相向对流的河流,它们仅隔一道分水岭,从逻辑关系上,这两条河应该就是地图2 和地图4、地图6 所见的两条河流的上游。又据地图7 描绘的河流走向以及注记文字,尤其是“苦夬”与地图3、地图4、地图6 中的“苦谷”,“广堂夬”与地图1、地图2 中的“广堂”,这两组地名的相互关系,更进一步加强论证,从而确认放马滩地图主要表现的实为三条水系,即花庙河、东柯河和永川河,其地域范围,东西约40 公里,南北约50 公里。这一结果,不同于此前的任何研究者,但它最符合木板地图的内在逻辑和图幅所表现的比例关系,也符合墓主人生前的身份等级和社会地位。
第三,根据同墓所出竹简《邸丞谒御史书》,推断地图的绘制年代或在公元前300 年前后。这一结论,虽与此前的研究者近似,但论证的途径不同。无论如何,放马滩木板地图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古代地图实物,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物价值。
第四,由木板地图的内容,可知其性质是墓主人生前实用地图,各图所反映地域的大小,或系墓主人生前职掌地域范围有所变化之故。墓主人所以要将这些地图随葬地下,或可表明墓主希求死后仍享有生前的权力。由木板地图的组合方式、地图内容,以及地图注记里程,可以推断木板地图乃是以墓主人的墓地——放马滩为中心,此亦显示墓主人有将其死后墓地置于“地图世界”中心之企图。
【注释】
[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市北道区文化馆:《甘肃天水放马滩战国秦汉墓群的发掘》,《文物》1989 年第2 期。
[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天水放马滩秦简》,中华书局2009 年版。本章文中简称“整理者”。
[3]《天水放马滩秦简》作“2.1 厘米”,当为印制之误。
[4]何双全:《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地图初探》,《文物》1989 年第2 期。本章凡引何双全说皆出此文。
[5]曹婉如:《有关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地图的几个问题》,《文物》1989 年第12 期。本章凡引曹婉如说皆出此文。张修桂:《天水〈放马滩地图〉的绘制年代》,原刊《复旦大学学报》1991 年第1 期;《当前考古所见最早的地图——天水〈放马滩地图〉研究》,原刊《历史地理》第10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二文后收入氏著《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第519~554页。本章凡引张修桂说皆据此书。[日]藤田胜久著,李淑萍译:《战国时秦的领域形成和交通路线》,《秦文化论丛》第6 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该文译自《中国古代社会的地域研究》,平成二至三年度科学研究费补助金一般研究(B)研究成果报告书,平成四年(1993 年)3 月,日本爱媛大学。本章凡引藤田说皆据此文。雍际春:《天水放马滩地图注记及其内容初探》,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 年第1 期;雍际春、党安荣:《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版式组合与地图复原新探》,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 年第4 期;雍际春、陈逸平:《天水放马滩地图作者与绘制年代问题新探》,原刊《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9 辑,三秦出版社2002 年版,三文均收入雍际春《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本章凡引雍际春说皆据此书。祝中熹:《对天水放马滩木版地图的几点新认识》,《陇右文博》2001 年第2 期。
[6]参看陈昭容:《秦系文字研究: 从汉字史的角度考察》,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专刊之一〇三,2003 年,第50 页。
[7]参看方勇编著:《秦简牍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90~195、379 页。
[8]徐日辉:《“邽丘”辨——读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简图〉札记》,《历史地理》第14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317~325 页。另参岳维宗:《论天水放马滩秦墓地图中的“邽丘”非指邽县》,《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 年第1 期。
[9]方勇编著:《秦简牍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31~33 页。
[10]方勇编著:《秦简牍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250 页。
[11]方勇编著:《秦简牍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3 页。
[12]引见游国恩主编:《天问纂义》,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129 页。
[13]方勇编著:《秦简牍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50~51 页。
[14]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中华书局1988 年版,第205 页上栏。
[15]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 年版,第464 页。
[16]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版,第1252 页。
[17]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 年版,第525 页。
[18]孙星衍等辑:《汉官六种》,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141 页。
[19]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天水放马滩秦简》,中华书局2009 年版,第155 页。
[20]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第545~548 页。
[21]曹婉如:《有关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地图的几个问题》,《文物》1989 年第12 期。
[22]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第547 页。
[23]如费廷珍纂修:《直隶秦州新志》(乾隆二十九年刊本,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五六三号)卷五上《武备·关隘砦堡附》“现子”条:“俗讹为燕子,东南一百一十里。”民国时期《天水县志》(兰州国民印刷局排印本,无页码)卷2《建置志·关梁》“现子关”条:“在县治东南一百一十里,俗讹为燕子。两山对峙,仅容一骑。”
[24](宋)祝穆:《方舆胜览》(施和金点校本),中华书局2003 年版,第1210页。参看《宋本方舆胜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影印本,第584 页下栏。
[25](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 年版,第2839 页。
[26]《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中华书局1986 年版,第13408~13409、13447页。
[27]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天水放马滩秦简》,中华书局2009 年版,第121 页。
[28]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天水放马滩秦简》,中华书局2009 年版,第129 页。
[29]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 年版,第42~44 页。
[30]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118 页。
[3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天水放马滩秦简》,中华书局2009 年版,第127、128 页。
[32]胡平生、李天虹:《长江流域出土简牍与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第230 页。
[33]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1 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年版,图幅37-38。
[34]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1 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年版,图幅37-38。
[35]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元氏县西张村的西周遗址和墓葬》,《考古》1979 年第1 期。
[36]李学勤、唐云明:《元氏铜器与西周邢国》,《考古》1979 年第1 期。
[37]李家浩:《战国货币考(七篇)》,《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第176 页。
[38]黄锡全:《赵国方足布七考》,《先秦货币研究》,中华书局2001 年版,第95 页。
[39]参看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先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336 页。
[40]赵有御史,见杨宽、吴浩坤主编:《战国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第535 页。
[41]参看[美]夏德安著,陈松长、熊建国译:《战国民间宗教中的复活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简帛研究译丛》第1 辑,湖南出版社1996 年版,第27~43 页。
[42]李零:《北大秦牍〈泰原有死者〉简介》,《文物》2012 年第6 期。
[43]陈伟:《北大藏秦简〈泰原有死者〉识小》,简帛网,2012 年7 月14 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1718。
[44]沈长云等:《赵国史稿》,中华书局2000 年版,第527 页。
[45]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第170~171页。
[46]雍际春:《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37~42 页。
[47]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第172 页。
[48]李零:《秦简的定名与分类》“附录”,《简帛》第6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版。
[49]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年版,第141~144 页。
[50]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年版,第143、144 页。
[51]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第167、168页。李先生理解“今七年”为“今王七年”。
[52]宋华强:《放马滩秦简〈邸丞谒御史书〉释读札记》,《出土文献研究》第10辑,中华书局2011 年版。
[53]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第177 页。
[54]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历表》,齐鲁书社1987 年版,第207 页。
[55]何双全:《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地图初探》,《文物》1989 年第2 期。
[56]王子今、李斯:《放马滩秦地图林业交通史料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 年第2 期。
[57]参看[美]余定国著,姜道章译:《中国地图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0 页;邢义田:《治国安邦》,中华书局2011 年版,第3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