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结 语

睡虎地秦简《置吏律》有“县都官十二郡”任免官吏的时间规定,“十二郡”与“县、都官”并列,“县、都官”属于内史,则十二郡应指秦内史以外的地方。以往学者对秦十二郡设置时间和郡目有多种不同的说法,通过本章考察,秦十二郡按设置年代的先后,应为: 上郡、蜀郡、巴郡、汉中郡、河外郡、河东郡、陇西郡、南郡、黔中郡、河内郡、南阳郡、北地郡。最晚的北地郡置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此后秦于庄襄王元年(前249 年)改河外郡置三(叁)川郡,三年(前247 年)置上党、太原郡,秦王政五年(前242 年)置东郡。所以,秦简《置吏律》当形成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至庄襄王元年之间,亦即秦昭襄王后期。

通过本章考述,可知早期秦郡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秦郡的数目是不断增加的,即便单个的郡,其名称、境域也在变化之中。本章所考十二郡,可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1)上郡型,其名称不变,但辖境随着秦的对外扩张而逐渐扩大;(2)蜀郡型,由于是少数民族地区,设郡之初又有封国,采取郡、国并行制度;(3)河外型,其名称和辖界均有重大变化,或改名,或省并。黔中郡(或巫黔郡)亦属此类型。其中又以第三种类型的秦郡变化最为复杂。

秦十二郡可能还有特别的含义。数字“十二”在古代被称为“天之大数”,来源于古代岁星(木星)的运转周期。由这个运转周期,又衍生出十二次、十二辰以及岁星纪年(太岁纪年或岁阴纪年)等不同现象,影响至为深远。秦青铜器铭刻又有“十又二公在帝之坯”的话。秦以水德王,数以六为纪。数字12 乃6 的倍数。秦兼并天下,设三十六郡。36为12 的三倍数,内含天之大数和效法天地的文化背景。而从较早期的文献记载看,秦始皇所设三十六郡,可能只限于山东六国诸侯,而不包括秦国本土。

秦昭襄王中晚期置十二郡,并将十二郡作为内史以外区域的代称写进《置吏律》,当有特别的含义。昭襄王晚年灭两周,“天下来宾”且“郊见上帝”,正与“十二郡”之设相呼应。睡虎地秦简《编年记》(《葉书》)从昭王元年开始,直写到昭王五十三年始转行另行书写,可见昭王时代在当时人眼中有特别含义,似乎预示着秦朝取代周朝,因应天命,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然到来。

【注释】

[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第56 页。今按: 新出岳麓书院藏秦简写作“县、都官、郡免除吏及佐、群官属,以十二月朔日免除,尽三月而止之。其有死亡及故有缺者,为补之,毋须时”(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肆〕》,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 年版,第141 页)。其中并无“十二”字样。这可能是郡的数量增多以后,律文根据实际情况有所省简。

[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第56 页。

[3]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壹〕上》,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135页。

[4]杨宽:《战国史》附录三《战国大事年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696~722 页。

[5]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1 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年版。

[6]黄盛璋:《云梦秦简辨正》,原刊《考古学报》1979 年第1 期,此据作者文集《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齐鲁书社1982 年版,第4~5 页。

[7]参看[日]工藤元男:《秦内史》,原刊《史学杂志》90 编第3 号(1981 年),此据徐世虹中译本,收入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上古秦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版,第323 页注20;又见[日]工藤元男:《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广濑熏雄、曹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版,第6 页,第44~45 页注16。

[8]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232~233 页注⑧。

[9]分见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259、361~365、409 页。

[10]王辉:《秦史三题》,原载《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6 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此据作者文集《一粟集——王辉学术文存》,艺文印书馆2002 年版,第653~655 页。

[11]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二十五史补编》第1 册,开明书店1936 年版,(清)孙楷撰、徐复订补《秦会要订补》(中华书局1959 年版)即从全祖望说。王国维:《秦郡考》,《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第338~343 页,王蘧常《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即从王国维说。谭其骧:《秦郡新考》,原载《浙江学报》1947 年第2 卷第1 期,收入氏著《长水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1~11 页,马非百《秦集史》(中华书局1982 年版)即用谭说。

[12]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原载《文史》2006 年第1、2 期,收入氏著《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中华书局2009 年版,第3~92 页。

[13]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年版,第64~72 页;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先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444~454 页。

[14]吴良宝:《战国时期魏国西河与上郡考》,《中国史研究》2006 年第4 期。

[15]马非百:《秦集史》,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578 页。

[16]史念海:《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原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 年第2 期;此据作者文集《河山集·二集》,三联书店1981 年版,第450~453 页。

[17]姬乃军:《陕西富县秦“上郡塞”长城踏察》,《考古》1996 年第3 期。

[18]参看凡国栋:《秦郡新探——以出土文献为主要切入点》,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年,第37~39 页。

[19]王蘧常:《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第106 页;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年版,第65、159 页。

[20]王辉:《秦铜器铭文编年辑释》,三秦出版社1990 年版;黄盛璋:《秦兵器分国、断代与有关制度研究》,《古文字研究》第21 辑,中华书局2001 年版,第227~285 页;董珊:《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年,第225~236 页。本章所引秦兵器铭刻,如非特别注明,皆出此三文。另参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版,第161~182 页。

[21]或以为“上”字后被改刻为“巫”字,但苏辉认为此乃划痕,并非改字,并将此器定在昭王时,参看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版,第164 页。

[22]史念海:《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河山集·二集》,三联书店1981 年版,第450 页。

[23]参看凡国栋:《秦郡新探——以出土文献为主要切入点》,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年,第38~39 页。

[24]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629、702页。

[25]今本《战国策·赵策一》“赵收天下且以伐齐”章,《战国纵横家书》二一“苏秦献书赵王”章,献书者均为苏秦,且无“上郡”,文字多与《史记》不同,《史记》或另有所本。参看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 年版,第91~93 页;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版,第973 页。

[26]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版,第65 页。

[27]蒙文通:《巴蜀史的问题》,《四川大学学报》1959 年第5 期;又见《蒙文通中国古代民族史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第210 页。

[28]参看马非百:《秦集史》,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610 页。

[29]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129 页。

[30]徐中舒:《巴蜀文化初论》,原载《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59 年第2期;收入《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1021~1056 页。

[31]孙华:《巴蜀为郡考》,原载《社会科学研究》1985 年第2 期;收入氏著《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376~378 页。朱圣钟:《论秦巴郡政区的形成》,《铜仁学院学报》2010 年第1 期。

[32]李学勤:《包山楚简郙即巴国说》,原载《中国文化》第21 期;收入氏著《文物中的古文明》,商务印书馆2008 年版,第447~452 页。

[33]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版,第176 页。

[34]《史记·六国年表》,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738、740 页。

[35]周晓陆等:《于京所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4 期。

[36]施谢捷:《新见秦汉官印二十例》,《古文字研究》第28 辑,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60~561 页。

[37]参看陈伟:《关于秦封泥“河外”的讨论》,《出土文献研究》第10 辑,中华书局2011 年版,第144~149 页。陈文引述施谢捷的意见,以为共有4 件“河外”封泥。又,王辉《释文雅堂藏几枚与府有关的秦封泥》亦对“河外府丞”有所讨论,认为“河外”与“河内”相对,后并入内史。文载《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李学勤先生八十寿诞纪念论文集》,中西书局2016 年版,第464~466 页。

[38]何慕:《秦代政区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年,第52~53 页。

[39]吴良宝:《战国时期魏国西河与上郡考》,《中国史研究》2006 年第4 期。

[40]马非百:《秦集史》,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588~589 页。

[41]《顾颉刚读书笔记》第6 册,中华书局2011 年版,第20~21 页。

[42]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750 页。

[43]《新书》《文选》“收要害之郡”前有“北”字。

[44]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4 册,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第463 页。

[45]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版,第279 页。

[46]马非百:《秦集史》,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583 页。

[47]黄盛璋:《秦兵器分国、断代与有关制度研究》,《古文字研究》第21 辑,中华书局2001 年版,第235~236 页;董珊:《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年,第211 页。

[48]王辉:《珍秦斋藏王二十三年戈考》,原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 年第4期;收入氏著《高山鼓乘集——王辉学术文存二》,中华书局2008 年版,第97 页。

[49]王辉:《秦铜器铭文编年辑释》,三秦出版社1990 年版,第62~64 页;王辉:《珍秦斋藏王二十三年戈考》,《高山鼓乘集——王辉学术文存二》,中华书局2008 年版,第98 页。

[50]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13 页。

[51]周晓陆等:《于京所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4 期。

[52]姚鼐:《复谈孝廉书》,《惜抱轩文集》卷6,收入谭其骧主编:《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第1 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74 页。

[53]凡国栋:《秦郡新探——以出土文献为主要切入点》,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年,第32~33 页。

[54]谭其骧:《秦郡新考》,原载《浙江学报》第2 卷第1 期(1947 年12 月);收入氏著《长水集》[上],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9~10 页。

[55]马非百:《秦集史》,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594~595 页。

[56]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 年版,第59 页。

[57]马非百:《秦集史》,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921 页。

[58]杨树达:《词诠》,中华书局2004 年版,第438 页。

[59][日]藤田胜久著,曹峰、广濑熏雄译:《〈史记〉战国史料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版,第240~259 页。

[60]马非百:《秦集史》,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580 页。

[61]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版,第316 页。

[62]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肆〕》,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 年版,第141 页。

[63]工藤元男《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广濑熏雄、曹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版,第45 页注[16])引栗原朋信说,以为“这十二郡也有可能不是实数,而与秦的圣数‘十二’有关”。

[64]张政烺:《“十又二公”及其相关问题》,原刊《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巴蜀书社1990 年版;收入《张政烺文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 年版,第790~812页。

[65]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中华书局2009 年版,第51~59 页。

[6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2103 页。

[67]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 年版,第88 页。

[68]《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年版,第1748 页。

[69]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 年版,第322~323 页。

[70]《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年版,第1338 页。

[71]《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年版,第41 页。

[72]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 年版,第1054 页。

[73]陈桥驿:《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 年版,第3 页注[一一]、第9~10 页。

[74]辛德勇:《默室求深,备其宣导——读陈桥驿教授新著〈水经注校证〉》,原刊《书品》2008 年第2 期;收入氏著《困学书城》,中华书局2009 年版,第69 页。

[75]引见胡渭:《禹贡锥指》(邹逸麟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版,第78 页。

[76]参看胡文辉:《释“岁”——以睡虎地〈日书〉为中心》,原刊《文化与传播》第4 辑,海天出版社1996 年版;收入氏著《中国早期方术与文献丛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88~134 页。

[77]袁珂:《山海经校注》,巴蜀书社1993 年版,第225 页。

[78]《资治通鉴》(中华书局标点本),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196 页。

[79]有关讨论详见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中华书局2009 年版,第51~59 页。

[80]邢义田:《从古代天下观看长城的象征意义》,收入氏著《天下一家: 皇帝、官僚与社会》,中华书局2011 年版,第112 页。

[81]阎振益:《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 年版,第2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