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花宝鉴》与戏剧传播

第二节 《品花宝鉴》与戏剧传播

《品花宝鉴》是我国第一部以优伶为主人公来反映梨园生活的长篇小说,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品花宝鉴》情节有相当程度的虚构性。但由于作者陈森本人对梨园戏场有着浓厚的兴趣,曾常年流连于歌楼舞馆之间,对于当时的戏剧活动相当熟悉。我们能够以此书为媒介,在比对清代文献对戏剧的记载之后,窥得清代中后期、主要是道光年间北京地区的戏剧生态,较为全面地了解这一时期的梨园内幕、戏剧变迁以及伶人与士大夫交往的情况。

《品花宝鉴》是清末道光年间的小说,其成书年代虽至今仍有争议,一般根据清代杨懋建《梦华琐簿》中的记载“《宝鉴》,是年仅成前三十回,及己酉少逸游广西归京,乃足成六十卷。余壬子乃见其刊本。戊辰九月掌生记”。[14]认为《品花宝鉴》成书于1837—1849年,且于1837年已成三十回,相隔12年之后又成三十回,最终在1849年定稿。其书叙写京都士大夫同优伶之间往还之事,描述了彼时北京城的戏剧生态面貌。其书自草成时起,便陆续经借读、传阅、手抄的形式广受关注,陈森自称借阅者“接踵而至,缮本出不复返,哗然谓新书出矣”(《品花宝鉴序》),刻版发行后不胫而走,被目为狭邪小说之先导,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与之相应,其书所描写的大量戏剧信息也借之广为传播,成为以小说为媒介传播戏剧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