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西厢记》的出版传播方式

二、清末民初《西厢记》的出版传播方式

民国时期,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印刷出版的效率大大提高,民间坊刻书局的经营规模日益扩大,逐渐成为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民营出版社,出版社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商品化社会,利益的驱动,使出版商采取多种方式吸引读者消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美的绘图

古典的文字加上精美的绘图,图文并茂,在全本文字中穿插几幅精美的绘图,既能舒缓读者因长时间阅读文字而产生的精神疲劳,又能通过绘图中生动的人物造型、典雅的景物配置,给读者提供审美的享受,充分显示了整个作品的艺术性和形象性。在《中国古籍出版发行史料丛刊》中收录的552条《西厢记》书目中,配有绘画的书目有189条,占了约三分之一的比重,可见民国时期出版商和读者对绘图的偏爱。如:

《王李合评西厢记》二卷,李贽、王世贞评,汪耕绘图,万历间刊本;《田水月评西厢记》,李告辰编,陈洪绶等绘图,明末刊本;上海大华书店新旧书目1934年收录的《西厢记八卷》由唐寅绘图。

好的画稿至关重要,它是好的生产好的作品的基本条件。明代的一些著名画家如陈洪绶、汪耕、钱谷、王以中、唐寅等都参与了《西厢记》的绘画,他们的参与为提高版画的艺术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二)名家点评

名家点评版《西厢记》对戏剧文本的传播最有推动作用,读者慕评者之名而来,同时,优秀的点评有利于读者理解文本。而《西厢记》是评点本最多的作品之一,许多名家都参与了点评,资料中收录了王骥德、陈继儒、凌濛初、李贽、金圣叹、毛西河、邹圣脉、吴吴山三妇等点评大家的点评本,可见,民国时期“名人效应”,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销售手段了。

(三)朱墨套印

朱墨套印之用于戏剧,是和戏剧评点联为一体的书籍印刷形式。它产生于元代,但当时此技术应用并不广泛,直至明万历才得到较大发展,以闵、凌两家为代表。因戏剧、小说当时被视为“小道”,朱墨套印这一当时的先进技术在戏剧书籍的印刷上使用的并不多,刊刻家们对《西厢记》的套印,充分说明了《西厢记》在戏剧出版中的地位以及大众对《西厢记》的由衷喜爱。朱墨套印技术使文本和点评泾渭分明,方便读者阅读,虽技术稍嫌复杂,但民国时期印刷技术的进步,使朱墨套印本的数量增多,也因此吸引了更多消费者。

(四)笺注和音释

笺注主要指对书中文字所作的注释,包括对典故的来源、曲文的出处等的说明和释义;音释则是对文中难字进行注音。笺注和音释都是帮助读者阅读文本的方式,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刊刻方式,如上海三友堂书目1935年收录的《笺注西厢释解八卷》。此种刊刻方式受到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的欢迎,开辟了中下层阶级市场,为出版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消费群体。

(五)附录及其他

附录一般是正文的解说、评价及记载与之相关的一些事情,对读者正确理解正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刊本不同附录的内容也不相同,如京东来阁书目1934年收录的《西厢记六卷》后附《千秋绝艳图》、上海三友堂书目1934年收录的《会真记一卷》附《辩证正谬》、上海抱经堂书局上海分局旧书目录1939年收录《西厢记下卷》附《浦东崔张珠玉诗集一卷》等,附录将《西厢记》的本事、后代诗人作家对崔张故事的认识与评价一并呈现给读者,为读者阅读理解作品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从以上考察可以看出,《西厢记》出版刊本的多样,传播手段的多元化,兼顾了文学性和商业性,对当今出版业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释】

[1]李泽彰《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出版业》,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下卷,中华书局,1959,页388。

[2]王云五《十年来的中国出版事业》,同上书,页350。

[3]李泽彰《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出版业》,《中国现代出版史料》,页387。

[4]刘志斌《民国时期上海民营出版机构的生存发展研究》,北京印刷学院,2010。

[5]李泽彰《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出版业》,《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下卷,页389。

[6]徐蜀、宋安莉编《中国近代古籍出版发行史料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韦力主编《中国近代古籍出版发行史料丛刊补编》,线装书局,2006;殷梦霞、李莎莎编《中国近代古籍出版发行史料丛刊续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7]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页30。

[8]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页358。

[9]齐森华等编《中国曲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页424。

[10]同上书,页512。

[11]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海书店,1984,页1。

[12]王文才、张锡厚《升庵著述序跋》,周继莲《辑注廿五史弹词叙》,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页162。

[13]齐森华等编《中国曲学大辞典》,页666。

[14]张舜辉《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页3。

[15]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页5。

[16]李泽彰《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出版业》,《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下卷,页390。

[17]苦竹斋主《书林谈屑》,《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下卷,页645。

[18]袁逸《明代书籍价格考》,《编辑之友》1993年第3期。

[19]廖维民《上海印刷工人的经济生活——一九二〇年》,《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页436。

[20]《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商务印书馆,1992,页646—648。

[21]杨光辉、熊上厚编《上海报业小史》,《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页270。

[22]郑振铎《文艺丛谈》,《小说月报》1921年第12(1)期。

[23]韦力主编《中国近代古籍出版发行史料丛刊补编》第15册,线装书局,2006。

[24]殷梦霞、李莎莎编《中国近代古籍出版发行史料丛刊续编》第20册,页385。

[25]《“题未定草”六》,《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页42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