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戏剧书籍的文本形态
我国重视文献典籍整理的传统由来已久,文、献二字联成一词,是从《论语》开始的,用“文献”二字自名其著述,始于宋末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但是我国古代却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献学,“而有从事于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学者,在过去称之为校雠学家。所以校雠学无异成了文献学的别名。凡是有关整理、编纂、注释古籍文献的工作,都由校雠学家担负了起来”[14]。直到近代,文献学理论才真正的发展和建立起来,“文献学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和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15]。在本文中,结合研究资料,需要运用文献学知识进行研究的方面主要为载体纸质和版本两点。
(一)清末民初出版戏剧书籍文献的载体——纸
所谓的载体就是指承载文献的物体,中国古代文献载体经历了甲骨、金石、竹木、帛、纸几个阶段,纸自东汉蔡伦于公元150年发明造纸术以后,因其成本低、易携带、耐储存等优点,近2 000年来,一直是文献的最主要的载体。现代虽有光盘等高科技的信息载体,但目前来看,还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的纸。可以说,印刷所用的纸的数量和质量是出版业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方面,可以反映一个时期出版业的技术水平、大众对出版物的需求量、大众的文化程度以及在出版物方面的消费能力。在戏剧书籍出版方面,古代因印刷效率低,刻书机构对纸张的需求量不大,戏剧演艺活动虽比较活跃,但因文化水平和经济能力的限制,除研究戏剧的属于文人士大夫队伍的曲学家之外,大众对戏剧出版物的购买热情很低。到了近代时期的大城市中,由于出版业完成了近代化的转型,印刷效率大幅上升,加之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戏剧演艺活动的兴盛等方面,戏剧著作出版也出现了不同于古代时期的一些新变化,也导致了戏剧文献载体——纸的数量与质量上的变化。
首先,所用纸张数量大幅增加,近代印刷机器的使用,印刷效率提高,1923年商务印书馆使用的德国滚筒印刷机每小时可印刷8 000余张纸,对纸张的需求量大增,国内的纸张生产已经满足不了印刷业的需求。此时西方国家正对中国市场采取“商品倾销”政策,大量廉价的“洋货”涌入中国,洋纸也在其列。再加上出版界经历了前面所提到的三次运动,洋纸的进口额逐年增长,有资料记载:“洋纸的输入在民国元年(1912)为四百三十余万两,到民国十八年(1930)为两千四百二十余万两。”[16]洋纸的用途当然不限于书籍,但是最大部分确是用于出版方面,所以洋纸的输入量也可以间接证明出版业发达的状况。
其次,在纸的质量方面,近代用于印刷的纸的种类多样,质量、颜色及气味不一,在研究对象收录的书目中,出版用纸的种类有:白纸、毛边纸、竹纸、洋纸、宣纸、连史纸、罗纹纸、开花纸等,每种纸的制作工艺、成本及质量不同,比如开花纸“色白而坚韧细密,表面光滑”,而“宣纸多用于印谱画谱,普通书用之者极少”,“太史连与粉连、棉连等名目,色白质松,类似宣纸”,“竹纸色黄,上焉者坚韧光滑,下焉者质松脆薄,直与毛边等耳”,“白纸复分白棉与白皮,白棉纸色纯白,质坚而厚,表面不如开花纸之光滑,白皮纸白种微带黄,颇似米色,不如白棉之细密,亮处照之,当见较粗之纤维,盘结于帘纹间”。[17]这也使得每种纸的价格是不同的,其中白纸、竹纸以及洋纸的价格较便宜,用其所印的戏剧书籍价格是消费者可以接受的,所以是印刷量最大的几种纸质,像用开花纸、罗纹纸等质量好且价格高的纸质所印刷的戏剧书籍,具有实用性的同时还兼具了美观和收藏价值,为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知识分子及藏书家所喜爱,市场对此类书籍的需求量却不大,因此印刷量也十分有限。
(二)近代出版戏剧书籍文献的版本
“版本”一词随着出版技术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地丰富阔大,“版本”是指雕刻木板刷印的书,所以前人常写作“板本”。在雕版印刷发明以前,还没有这个词,雕版印刷发明后,主要是在宋代,人们开始使用这个词,而且仅指雕版印刷。随着时代推移,“板本”含义逐步丰富了,变成了以雕版印本为主体而包括写本、活字本、批校本、手稿本在内的一个大概念。近代,排印技术逐步取代雕版印刷,“板本”含义进一步丰富,不限于木板,也包括石印、铅印,现在把书籍做成光盘,叫“电子版”,也就成了一种“版本”。这样,“版本”的概念大约相当于“异本”,即不同的本子,而不再限于木版印刷本,甚至不再限于各种纸质的书本。
版本的类型大致有:写本、刻本、套印本、活字本、石印本、珂罗版印本等。近代印刷机器的使用,使得近代出版的戏剧书籍多为采用现代铅印技术排印的铅印本,其中还有很多戏剧书籍是影印明清版本的,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刊刻者都会对书籍的价值产生影响,因此对版本的鉴定也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对戏剧书籍的文本形态研究还涉及开本及装订问题,开本即书刊幅面的规格大小,近代出版的戏剧书籍开本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阔大本、巾箱本、袖珍本、足本大字。书籍不同的尺寸大小,袖珍本、巾箱本易于携带,足本大字便于阅读,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精装本和平装本,精装本略贵可以收藏,平装本便宜可在日常阅读;不同的装帧水平,再加上用不同的纸质印刷,从最便宜的白纸、洋纸,较好的竹纸、宣纸、罗纹纸,再到最贵的开花纸,应有尽有,满足了不同阶层要求,以及不同的购书目的。以上戏剧文本形态一方面反映了出版家及编辑者对戏剧文献资料整理留存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出版业商业竞争的种种手段,充分体现了出版业文学性和商业性兼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