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李伟、陈湛绮.中国早期白话报汇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

[2]史和.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3]杨光辉.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

[4]徐松荣.维新派与近代报刊.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

[5]李焱胜.中国报刊图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6]倪延年.中国古代报刊发展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7]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8]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9]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10]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

[11]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12]赵山林.中国近代戏曲编年(1840—191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3]么书仪.晚清戏曲的变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14]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1999.

[15]吴乾浩、谭志湘.20世纪中国戏剧舞台.青岛出版社,1993.

[16]张发颖.中国戏班史.学苑出版社,2003.

[17]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18]胡星亮.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19]文言.文学传播学引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20]曾耀农.艺术与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1]陈鸣.艺术传播原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2]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3]陈鸣.艺术传播——心灵之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24]程华平.中国小说戏曲理论的近代转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5]罗苏文.论近代戏曲与都市居民.上海研究论丛(第九辑),1993.

[26]赵山林、田根胜、朱崇志.近代上海戏曲系年初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7]田根胜.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上海三联书店,2005.

[28]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传播学简介.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

[29]赵山林.中国戏曲传播接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0]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人民出版社,1998.

[31]刘伏海.传播理论与技巧.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2]左鹏军.文化转型中的中国近代戏剧.南方出版社,1999.

[33]杨天石、王学庄.拒俄运动1901—190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34]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京剧史(中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35]梅兰芳述,许姬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961.

[36]左鹏军.文化转型中的中国近代戏剧.南方出版社,1999.

[37]王卫民.吴梅和他的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8]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京剧史(上卷).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39]范烟桥.中国小说史.长安出版社,1982.

[40]徐鹏绪、张俊才.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概论.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

[41]曾白融.京剧剧目辞典.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42]王钝根.戏考大全1.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

[43]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续编三.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44]周信芳.周信芳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45]朱德发等.现代中国文学英雄叙事论稿.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46]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 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7]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48]刘济献等.中国近代文学辞典.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49]郑方泽.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50]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5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近代文学百题》编写组.中国近代文学百题.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52]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梨园往事.北京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