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咏剧小曲的传播特性

第一节 古代咏剧小曲的传播特性

作为古代艺术表演中综合性特征最突出的艺术形式,古代社会对于戏剧艺术的传播和接受也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其中,明清小曲对它的传播功能不容小觑。小曲是明清文人对“民间流行曲调歌辞的通称”[1],又称“时调”、“时曲”,即为明清民歌,明中叶后文人始关注之,李梦阳、袁弘道等人颇有盛评,甚至有人称:“夫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草竿】、【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2]明清均有小曲综辑本,但仅为其中一部分,郑振铎慨叹其数量“诚然是浩如烟海,终身难窥其涯岸”[3]。流传既广,数量又多,则其一旦成为传播媒介,所能产生的影响自是非同小可。明清传唱戏剧的小曲多散见于各类曲选本、小说和弹词、宝卷等通俗文学作品中。本章主要研究明清具有代表性的曲选本所收小曲对于戏剧的传播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