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白话报与戏剧传播

第一节 清末民初白话报与戏剧传播

白话报,即中国近代用白话语体编写出版的报刊,发轫于戊戌维新时期。戊戌前后,是我国民报的勃兴时期。由于两次办报高潮接踵而来,报刊文风的改革、报章文体的兴起,为势之必然,从而推动了白话文运动。与之相适应的,是白话文报刊的大批涌现。从清末到民初(1897—1918),共计有白话报170余种。这些报刊分布在全国20个省市地区,比较集中的地区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及湖南、江西、安徽等。进入民国,几乎无省不有。与此同时,近代戏剧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一系列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学重新审视,小说、戏剧等俗文学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这就为戏剧传播提供了优越的文化环境。而大众传媒的出现及迅速发展,也为戏剧的大规模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戏剧信息如剧本、新闻、评论、广告等在越来越多的报刊上占有一席之地。传统戏剧与新式传播媒介的结合,突破了原有界限,扩大了受众范围,在适应新的传播方式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身的艺术形态并扩展其外延,最终完成其自身的近代化转型。

本章以《中国早期白话报汇编》[1]丛书为原始资料,通过对其所收白话报中戏剧资料的梳理,并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理论,试探讨这一时期白话报与戏剧传播的关系,及其对于戏剧传播之近代化转型的影响与意义。